庶子无敌 第670章

作者:上汤豆苗

远处忽有蹄声传来。

他扭头望去,只见数骑飞奔而来,接近城门时依旧没有缓速的迹象,官道上行人连忙躲避,一时间仿若兵荒马乱。

守城官脸上泛起怒色,握着刀柄在十余名部下的簇拥中快步上前,怒吼道:“来人止步——”

话音未落,马上骑士洪亮的声音传遍四周:“南境捷报!卫国公领军夺占建安,南周覆灭!”

场间陡然一片寂静。

几瞬之后,所有人不可思议地望着身边的人,欢呼声直上九霄!

第1247章 朝野震动

梁人历来有一种朴素的价值观,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大梁。

这是近百年时间里培养出来的自信,从最初的京都一隅到如今的十三州之地,无数次铁一样的事实证明这个王朝的韧性。即便面对西吴和南周的两面夹击,梁人亦不曾仓皇失措,他们坚信边军将士一定能击退敌人。

大半年来王朝内部上下一心,征兵、纳税、缴粮各项事务井井有条,裴越主导的改革变法也在稳步推行。虽然朝廷面对极大的压力,都中的青楼酒肆也日渐冷清,但只要在都中各条主街上走一走就能发现,无论权贵大臣还是普通百姓,脸上看不到任何忧惧惊慌,唯有时不我待的紧迫而已。

但哪怕是最乐观的人,对于边境战事的期盼亦不过是西境可以守住,然后南境能将周军赶回天沧江南岸,仅此而已。

“南境大捷!卫国公领军夺占建安,南周覆灭!”

当红翎信使沿着中轴线策马狂奔,一路从南到北,洪亮的声音传进每一个行人的耳中,随即便如迎风而起的巨浪一般,席卷整座京都。

有人呼朋唤友,兴高采烈地前往酒肆,要上一桌上等席面,配上沁园售卖的破阵子,推杯换盏开怀畅饮。

有人在街市上买了许多肉食,回到家中招呼上父母妻儿,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无论是衣着华贵的权贵子弟,还是国子监的清贫太学生,这一日无不纵酒高歌,慷慨激昂。

坊间已经在裴越身上塑造一层厚厚的金光,几近于肉身成圣,卫国公府自然不会一无所知。

府内历来外松内紧,丫鬟仆人们虽然心中激动,但也不敢过分聒噪。

然而后宅正堂内,气氛却略显沉肃。

桃花月牙一般的眼眸中满是喜悦,只不过周遭三位姐姐的面色都有些凝重,她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飞扬跳脱。

叶七右手扶着浑圆的小腹,听温玉说完外面疯传的消息后,沉吟道:“疏月。”

林疏月颔首道:“在。”

叶七平静地吩咐道:“最近这段时间你不要再出府了,如果祥云号和沁园有事安排,可以将掌柜们召来。”

林疏月没有细问究竟,应道:“是。”

叶七又道:“另外,除去必要的采买之外,府中下人尽量不要出门。”

林疏月点头应下。

叶七看向温玉说道:“銮仪卫那边你用心盯着,若有消息传来记得立刻告诉我。”

温玉福礼道:“是,夫人。”

谷蓁毕竟是侯府嫡女出身,虽说性情内向且不似沈淡墨那般对朝廷运转颇为了解,但也大抵知道一些官场上的风险。裴越的处境本就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如今又有灭国之功,名望达到顶峰的同时恐怕也会引来很多人的猜忌。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并不艰深。

她担忧地望向叶七的小腹,柔声道:“叶姐姐,要不要写一封密信寄给相公?”

叶七摇摇头,淡然道:“他虽然人在南边,但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应该很快就会返京。此番夫君南下,谁也想不到战事会如此顺利,甚至能够完成大梁几代人的夙愿。随之而来的便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以夫君在军中的威望,如果让他主持平定南境的重任,有些人定然会觉得大将在外风险极大。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为他守好家里,不能让他分心担忧。”

谷蓁轻叹一声道:“朝堂上难道就没有明智之士?”

叶七眼中浮现一抹冷意,幽幽道:“那就要看胳膊究竟能不能拗过大腿。”

……

皇宫,承天殿。

刘贤端坐于龙椅之上,望着下方的文武百官,脑海中宛如放空一般,久久无法回神。

南周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覆灭了?

大梁五位君王矢志不移想要收回的南朝故土,居然在他手中达成目标。

要知道他登基还不满一年!

刘贤甚至都不记得自己是如何从明德殿走到承天殿,整个人仿佛踩在云端,喜悦和震惊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轻飘飘的恍惚之感充斥内心。

内侍省少监侯玉略显尖锐的嗓音在殿内回响,诵读裴越亲笔所写的军情奏报,从他调秦州水师南下开始,海上之战、江阴之战、平江突袭、建安暴乱一直到招降方谢晓入主建安,虽然他的叙述很简朴,并无夸张修饰的词语,但足以让满殿大臣欣喜若狂。

侯玉念完之后,礼部尚书盛端明老泪纵横,连连道:“天佑大梁!天佑陛下!”

刘贤知道自己应该保持君王的威仪,但此刻他委实控制不住,嘴角已经完全咧开,笑容根本无法隐藏。

盛端明朝着刘贤大礼参拜,口中高呼道:“恭贺陛下!故土重归大梁,此功足以告慰太庙历代君王!”

众臣无不参拜称颂,更有一群清流文臣泪流满面,激动者更是克制不住哽咽之声。

刘贤被眼前的情形深深触动,动情地说道:“此皆众卿之功也!”

这一刻群臣看向年轻天子的目光多了几分敬佩,如果不是刘贤力排众议信任裴越,又放权东府推动改革变法,朝廷如何能够坚持到曙光到来?虽说他的权谋手腕比不上开平帝,一些时候看待问题略显稚嫩,但朝堂上的人精们很清楚,刘贤相较于史书上的君王有一个极其显著的优点。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八个字说来简单,可无论哪朝哪代君权和臣权都处于对立之中,一位强势的君王必然要将权柄紧紧握在手中,所谓的帝王之道本质上便是制衡之术,怀疑和猜忌才是权争中的主流。

于是便有人在激动之下喊出“圣天子”之称。

其实这种论调并非今日才有,刘贤的确符合一些朝臣心中“圣天子垂拱而治”的盛世图景。

不过在今日这般热切的气氛中,如是称谓没有引起争论。

待众人稍稍平复心情之后,左执政洛庭望向站在御阶下的三位信使,温和地问道:“卫国公可有其他想法让尔等禀报陛下?”

居中那人恭敬地答道:“回大人,确有一事。”

众人循声望去,心中已有明悟,想来肯定是为边军将士请功之事。

刘贤亦是这般想着,他微笑道:“仔细说来。”

那人面向皇帝陛下行礼,略显紧张地道:“启奏陛下,卫国公让小人代为请奏,如今我朝大军依次渡江南下,正在有序地占领南朝各处重镇,但是想要彻底收复南境并非易事。冼春秋之流不足为虑,关键是要尽快恢复南面的官府体系,并且顺势清洗当地门阀势力,通过给普通百姓分派田产达到收拢人心的目的。”

他越说越流利,并未注意到龙椅上年轻皇帝眼中的奇异神采,继续道:“因此卫国公让小人奏请陛下,请朝廷尽快组织官员南下,在边军的协助下尽快完成属地的改制。”

不光刘贤满面赞叹,殿内的文臣武勋无不感佩莫名。

洛庭面带微笑地看向韩公端,后者情不自禁地低声道:“卫国公堪称完人,吾远不及矣。”

洛庭轻声道:“公端兄,这次恐怕又要你辛苦一趟了。”

韩公端坦然道:“职责所在,何谈辛劳?”

两人心有戚戚,龙椅上的刘贤没有立刻对信使的话做出批复,反而岔开话题道:“诸位爱卿,卫国公立下此等功劳,朝廷应当如何封赏?”

第1248章 此心谁知

如何封赏?

这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复杂且艰难的问题。

大梁的确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开国时以裴元为首的一众英杰也只是国公之爵。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必须正视的区别,那便是大梁的疆域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扩大。立下大功的人不计其数,但从未有人像裴越这般,在非常不利的局面下以极小的代价取得灭国之功。

三国鼎立的格局持续数十年,裴越以一己之力打破僵局,这样的功劳连裴元都无法相比。

正常来说,封王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否则无法对拼死奋战的将士们交代。

但很多朝臣马上想到一个问题,封王和公侯之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王爵可以开府设臣,尤其是像裴越这样有实权的功勋,封王不仅仅是爵位的提升,更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势力。

原本热切的大殿陡然间冷寂下来,只有一些人小心翼翼地交换眼神。

刘贤对此早有预料,此刻他不禁感到一阵浓浓的无趣。

这些人终究还是不明白朕和裴越的志向啊……

他暗自叹了一声,直截了当地道:“裴卿之功,不封王不足以表彰!”

这句话就像一颗巨石猛然砸入平静的湖面,顷刻间引发群臣骚动。

“陛下,国朝从无异姓王之先例,此举恐违祖制,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其实封王也未尝不可,但还是要等卫国公返京述职之后再行定夺。”

“陛下,眼下最紧要的是派遣官员南下,避免南境局势再生反复。”

大殿内仿佛西城的闹市一般,诸多大臣对刘贤的旨意表示反对,好在他们清楚裴越这次的功劳不容半点质疑,因此不敢对裴越本人不敬,只是围绕着祖制和大局等方面做文章。

场面上仿佛一边倒,如盛端明和简容等人并未站出来争论,这是因为他们不想将裴越放在火上烤,至少在裴越表明态度之前,他们不会冒失地为他争取这个王爵。

刘贤心里难免有些烦躁,这些人根本就看不清局势!

现在不是裴越主动想要封王,他派来的信使压根不提功劳,只让朝廷派人南下,足以说明他早就料到朝中部分人会有的反应。如果想要安裴越的心,避免天南地北距离遥远的君臣起了嫌隙,刘贤心知肚明自己一定要做出表态。

他十分不解下面那些平日里精明睿智的饱学之士,为何就不明白这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如果裴越心怀不轨,他没有这个王爵便不能拥兵自立?

真是一群蠢货。

“够了!”

刘贤清亮的声音传遍殿内,脸上浮现几分怒色。

那些鼓噪不休的大臣这才停下来,一直沉默不语的洛庭眼神微微一亮。

刘贤平复着翻涌的心绪,正要一锤定音之时,忽然有一位内监出现在大殿一侧。

其人惶然地道:“启奏陛下,太后娘娘凤体抱恙!”

群臣哗然,朝会戛然而止。

……

“母后!母后!”

刘贤满面焦急地冲进景仁宫,后面跟着召来的十余位太医。

“母后——”

刘贤后面的话堵在嗓子眼,映入他眼帘的景象并非吴太后躺在榻上,而是神色淡然地坐着,不紧不慢地品着香茗。

刘贤只是年轻稚嫩,但心思并不愚笨,只略想一想就明白这件事的原委,目光陡然冰冷。

上一篇:诸天反派的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