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敌 第642章

作者:上汤豆苗

后宫景仁宫内,女史小心翼翼地禀报着来自西境的捷报。

吴太后坐在榻上,平静地望着挑窗外的春色,幽幽道:“知道了,下去罢。”

“是,太后。”女史缓步退下。

吴太后沉默良久方轻声自语道:“棋到中盘,不知你将如何收官?”

……

遥远的西境灵州,忽如一夜春风来。

渐有大地复苏之迹象。

长弓军城以西,贝苕江畔,一行百余骑缓速游弋。

霍思齐指着西面说道:“侯爷,根据我军游骑探查得知,如今西吴北路军就在西岸百五十里处驻扎,也就是原先溪山寨所在的位置。谢林进退维谷,既不敢再度东进与我军决战,又不敢退守甘城将北线拱手让出。”

谷梁平静地道:“开战至今,西吴的粮草辎重供应还能跟得上,但是他们比我们更急,所以迟早会做出决断。依你之见,谢林是会选择孤注一掷,还是南下与中路军汇合?”

霍思齐沉吟道:“在末将看来,他或许会等待中线战局出现变化,然后大军倾力拿下固原寨。接下来无论是渡江东进,还是从固原寨南面的石桥南下,都可以摆脱眼下尴尬的局面。”

“也有几分道理。”

谷梁轻舒一口气,悠悠道:“北线落败,西吴皇帝能够选择的路只有两条,要么主攻古平军镇打开灵州门户,要么撤军回朝保全实力。倘若我军过江找谢林的麻烦,他肯定会喜上眉梢。”

他微微一顿,望着霍思齐说道:“这一仗对于长弓军而言是极为严峻的考验,不知霍将军是否有信心?”

霍思齐正色道:“侯爷有命,末将定当效死,决计不会出现纰漏!”

谷梁点头道:“如此甚好。三日后,长弓军渡江西进,我再将阳曲卫交给你,只要你完成一桩任务,那便是将谢林的北路军钉死在北部平原。”

霍思齐凛然道:“末将领命!”

谷梁不再多言,转头望向南方眺望着辽阔大地,心中默念道:“越哥儿,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希望你能体谅我的这番苦心。”

第1200章 千里快哉风(十四)

大梁文明元年,二月十九。

历经整整十二天的强攻,西吴中路军攻破卢龙寨,成功完成对虎城的战略包围。

二月二十一日,吴军攻占刀口寨,至此中线战场只剩下一个凭借地形优势坚守的鸡鸣寨。

接连的两场胜利稳住了军心,最大程度抵消北线战场失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张青柏统领的南路军终于拿下勇毅寨,大梁定西军退守军城,双方展开更加惨烈的攻城战。

北线谢林部六万大军退回贝苕江以西,在溪山寨附近驻守等待下一步命令。

大体而言,吴军在三线战场上依然占据优势,若非谷梁亲自领兵歼灭北路军的主力骑兵,局势将会更加艰难。对于吴军而言,现在只是胜势稍有下降,主动权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

圣驾行营之内,一众文臣武勋正在激烈地争论之中。

“……梁军可以等,但是我军不能等,因为对方面对的后勤压力较小,而且梁国京军正在赶来的途中,反观我朝面临的后勤压力极大,三线大军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草。目前后方还能支撑,那是因为陛下早在一年前便开始准备这一仗,可是又能坚持多久?”

说话的人是平章政事吕定林,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臣。

西吴的官制与梁周两国不同,并非承袭前魏的体制,可以从中看出历朝历代的影子,因而显得杂乱臃肿。文官这边以中书省为首,设中书令、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务,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又有类似于梁国翰林院的储政院,乃是文官们进入中书省的必经之路。

吕定林资历很老,也是随驾而来的重臣之一,此刻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述,让堂内武将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却又不好随意驳斥。

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数日,根源在于梁国左军机谷梁在取得北线之战的胜利后,并未立刻渡江进逼谢林统率的北路军。原本按照宣武帝和镇北大将军周德威的分析,谷梁极有可能调动虎城守军北上,继而合围己方的北路军。

为了维持住北线战局,宣武帝已经派遣安阳龙骑绕道秘密北上,倘若谷梁真敢动手,这支闻名天下的重装骑兵可以轻易碾压长弓步卒的阵型,说不定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胜果,那便是生擒或者杀死谷梁,这足以彻底击溃梁国边军的士气。

从战场态势来看,谷梁下一步选择在北线发起反攻极有可能,故而宣武帝在派出安阳龙骑之后,下令加强中线攻势接连攻占卢龙寨和刀口寨,做好了主力东进强攻古平军镇的准备。

问题出在北线战场一片静默,梁国长弓军依然待在军城之内,谷梁则不知去向。

北线没有动静,这意味着谷梁有可能已经率领援兵返回中线,古平军镇的防御进一步加强。

如此规模的国战之中,双方都在猜测彼此的战略意图,定力的比拼变得尤其重要,因此绝大多数武勋都不赞同轻易冒进,中线采取步步紧逼的方略更加稳妥。

然而梁军的坚守让战线的推进变得非常困难,光是拿下两座军寨就花了将近二十天的时间,挡在前方的鸡鸣寨更是一块足以崩掉己方牙齿的硬骨头,又要花多少时间拿下?更不必说虎城始终矗立在北方,东面还有梁国的金水大营和古平军镇互为犄角。

面对吕定林的质问,最终还是大都统宁王高程开口应道:“吕大人,我军在中线战场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个时候稳健胜于一切。在本王看来,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攻下鸡鸣寨,彻底肃清梁军在高阳平原上的钉子。”

吕定林问道:“攻下鸡鸣寨之后呢?”

高程斟酌道:“中路军兵分三路,一者震慑虎城守军,二者进逼金水大营,主力则进攻古平军镇。其实只要拿下古平军镇,中线战场便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为梁国灵州的西面门户洞开,对方根本挡不住我军进入灵州境内。”

他稍稍停顿,看了一眼面色平静的宣武帝,小心翼翼地道:“届时虎城守军不得不出来,我军便可以集结重兵应对,胜之便可奠定大局。”

虽说他这个大都统并非真如普通人认为的手握大权,但他浸淫军事多年,这番分析倒也算得上合情合理。

吕定林却皱眉道:“王爷此论自然稳妥,然而下官担忧的是粮草跟不上。如今后方承担的压力极大,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胜果安抚民心,国内恐怕会生出大乱子!”

高程面色微微一窒。

战争从来不是儿戏,更何况是这般举国之力的大战。对于吴国朝廷而言,三个月内拿下梁国灵州的广袤地域,才能给国内官民一个交代,百姓们也能接受勒紧裤腰带支援前线的现实。如若不然,吕定林的担忧肯定会成为现实。

其实开战至今,后方已经出现不少质疑的声音。

大部分人看不到梁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也弄不清楚梁吴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他们并不明白皇帝陛下为何要发动这场战争。虽然眼下还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声浪,可是诸如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之类的论调已然渐次出现。

堂内诸公面色肃穆,镇北大将军周德威缓缓道:“其实战局已经逐渐明朗。”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眼神一亮,连宣武帝都转头望了过去。

如今张青柏在南线进展缓慢,北线的谢林更是损兵折将,曾经如战神一般的四方大将军光芒渐渐褪去,唯独周德威还维持着当年的威望。

他镇定地说道:“谷梁在取得北线之战的胜利后,显然已经预料到我军会在北路军身上做文章。谢将军领兵退守溪山寨,对于谷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风险,他这段时间按兵不动,显然是在观望我军的动静。”

说到这儿,周德威面上微露愧色,因为之前他对谷梁的意图做出的判断不够精准,导致己方陷入两难的境地。

宣武帝终于开口道:“爱卿不必愧疚,如果谷梁真那么简单,他也无法成为梁国军机之首。”

周德威躬身谢过,然后继续说道:“另一个角度来看,方才吕大人所言也有道理,谷梁等得起,因为他只需要守御,并无必须主动进攻的理由,同时梁国援军还在路上。我军却不能迟疑拖延,需要尽早做出决断。”

宣武帝道:“如何决断?”

周德威应道:“臣反复思虑过后,认为谷梁是以古平军镇为诱饵,利用我军想要急切取得胜果的心理,调动我军主力东进。在达成这个目标之后,谷梁便会集合手头上可以动用的军力以及虎城守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威胁陛下的安全。”

众人皆惊。

周德威凛然道:“故此,臣愿亲领大军进逼古平军镇。这一仗臣不带任何主力,只需要凑够六万兵力即可。谷梁既然以古平军镇为诱饵,那么臣便以自身为诱饵,表面上陛下身边既没有安阳龙骑,又没有臣麾下的北军主力,他必然会冒险尝试。”

宣武帝微微动容,望着这位沙场老将视死如归的神情,半晌方道:“朕准奏。”

第1201章 千里快哉风(十五)

虎城。

节堂之上,十余名虎将尽皆在座。

主帅尹伟环视众人,依次看向五位指挥使和十位副指挥使,最终目光落在负责保护主帅和侦查军情的惊羽营主将尹道身上,淡淡道:“吴军近日有何动静?”

尹道起身答道:“回大帅,吴国中路军在接连攻下卢龙寨和刀口寨后,分兵一万围困鸡鸣寨,然后镇北大将军周德威领兵东进。根据我军游骑估计,周德威麾下兵力约有五六万人,打出来的旗号皆为吴军各部之中的主力。”

一名指挥使微微皱眉道:“吴军想要攻占古平军镇?古平南面便是金水大营,足有五万精锐老卒,随时都可以支援古平军镇。周德威麾下即便都是主力,仅凭五六万人的兵力想要拿下古平军镇,恐怕会崩掉他的满嘴牙齿。”

尹伟平静地道:“在尔等看来,吴军这是故布疑阵?”

那人应道:“侯爷,末将认为吴军的真实意图还是虎城。”

其实对于虎城各将来说,这场国战进行至今堪称有力无处使。城内六万守军足以应付三倍于己的敌人攻城,可吴国君臣不是蠢货,他们当然知道强攻虎城会付出的代价,所以无论两年前还是如今的战事,吴军对于虎城都采取震慑的方式。

如果虎城守军主动出击,说不定正中吴军下怀。

尹伟缓缓道:“早在一个多月前,也就是吴军发兵之后,本侯便接到左军机的帅令,这场战事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军守住定西大营,同时在北线主动出击,先解决谢林麾下的主力骑兵。如今你们也已知晓,高山县一战吃掉西吴北路军近两万骑兵。”

众人纷纷颔首。

尹伟继续道:“第二阶段则是谋夺更大的胜果,只是想要完成左军机的方略,我军便不能再困守城内。”

武将们面上不禁显露振奋之色。

尹伟却又沉吟不语。

尹道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何突然迟疑,毕竟谷梁的想法有些大胆,若能取胜自然可以一劳永逸,可要是出现纰漏极有可能全线溃败。在这个极为复杂的战局中,虎城的作用便是牵制西吴大量的兵力,否则他们守不住自己的后路。

虽然谷梁是西军主帅,但虎城在整个西军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一般而言虎城主帅并不需要对西军主帅言听计从,很多时候他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也是朝廷允许的权限。

片刻过后,尹伟沉声道:“俞真。”

先前那名指挥使立刻起身道:“末将在。”

尹伟目视此人道:“你率南阳卫一万余人,后日凌晨沿北面小道出发,一日之内必须抵达固原寨。”

俞真兴奋地道:“末将领命!”

其他人无不投去羡慕的目光,盖因虎城守军很难拥有主动出击的机会。

尹伟又道:“尹道。”

尹道起身行礼道:“末将在。”

尹伟望着自己的长子,眼中多了几分期许:“惊羽营近日加强对南面区域的侦查,同时逐渐向西面移动。”

尹道朗声道:“遵令!”

……

二月二十五日,西吴宣武帝接连收到几条紧急军情。

梁国长弓军数万大军渡过贝苕江,朝着谢林部驻扎的溪山寨稳步前行。

虎城一部万余兵力北出,正在向贝苕江拐角处的固原寨靠近。

虎城惊羽营向西面活动,似有袭扰吴军后方辎重的意图,为了防备这支人数超过五千的精锐游骑,宣武帝当即下令加派一万骑兵保护运粮要道。

梁国金水大营按兵不动,并未出现周德威预想中的分兵支援古平军镇的迹象。

种种态势表明,谷梁最终还是决定将主战场放在北线,只要他能解决谢林率领的北路军,接下来便拥有更加从容的应对余地,甚至可以将北线兵力调往中线,牢牢护住古平军镇。

如此一来,双方的战略意图逐渐明显。

宣武帝在一众文臣武勋的建议下,临时抽调两万主力驰援周德威。

二月二十八日,周德威领兵抵达古平军镇西面十余里处。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年,但这一片地域似乎还能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痕迹。周德威的军事风格大开大合,与张青柏和谢林皆不相同,全军安营扎寨之后,他发出的第一条军令便是派出随军民夫堵塞南面的裂谷。

上一篇:诸天反派的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