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敌 第635章

作者:上汤豆苗

这是一张沾满污痕的年轻面庞,唯独那双眼睛明亮有神,透着坚定的神采。

霍思齐不禁微微颔首,又问道:“现在西吴人这般凶狠,你害不害怕?”

徐世吉摇摇头,大声道:“回大帅,小人不怕!”

旁边一位年纪大些的低阶将官赔笑道:“启禀大帅,虽然他看着年轻,但是作战十分勇敢,这几天已经杀了十五名吴军。”

霍思齐看了一眼此人魁梧的身躯和盔甲上的胸牌,微笑问道:“你是他的哨官?”

钱怀挺胸道:“回大帅,卑下名叫钱怀,乃是灵州左卫前军第三都第七哨哨官!”

他见霍思齐似乎非常温和,便壮着胆子继续说道:“徐世吉的父亲也是西军老卒,他的兄长如今在京军北营藏锋卫中任游击。大帅,第七哨能够力保这段防线稳固,徐世吉功劳很大!”

徐世吉年轻的面庞上显露几分腼腆之色。

霍思齐笑了笑,抬手拍拍徐世吉的肩膀,然后对钱怀说道:“你身为哨官有这等气度也很好,待打退吴军之后,本帅一定会亲自为你们请功。”

钱怀忍不住摸摸脑门,脸上的笑容灿然如花。

待霍思齐带着一众亲随离去后,徐世吉低声道:“钱大哥,这几天如果没有你的帮助和提醒,我肯定没办法砍下那些吴军的首级,如今你在大帅面前帮我说话,我心里真的过意不去……”

钱怀截断了他的话头,满不在乎地笑道:“臭小子,你以为藏锋卫那么好进?这一场大战下来,战功比你强的人多的是,要是到时候大帅能帮你说句话,你兄长在国公爷面前更有底气不是?至于我,早就没了升官发财的念想,如今将近三十岁还是一个哨官,手下管着的不过百人,还能有什么指望?”

他伸手揉揉徐世吉的后脑,笑道:“将来飞黄腾达之后,不要忘了我这个老哥哥就行。”

徐世吉正色道:“小弟绝对不是那种人!”

钱怀深知他的为人,因此不再多言,只是转身望着西面的天空,眼中流露些许怅惘。

日升月落,新的一天再度到来。

随之出现的便是列阵前行的西吴步卒,以及数之不尽的种种攻城器械。

投石车、抛石机、飞桥、云梯、巢车、搭车、钩车,不一而足。

守军严阵以待,撞车、叉竿、飞钩、夜叉擂、礌石、滚木,同样种类齐全准备充分。

大战再度爆发,这一次连徐世吉这样的普通士卒都能感觉到,西吴大军对于长弓军城西面防线的攻击极为凶猛,相较第一天和昨日的攻势,今日的烈度仿若直线上升,不消半个时辰,整段防线便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短短数天时间,徐世吉便已从一个会在战斗中彷徨失措的新兵,淬炼成不惧生死目光坚毅的勇士,他手持长枪应对着从云梯上攀爬而上的吴军步卒,一次又一次将对方捅下城墙。

但是敌人实在太多。

体内的力气飞快流逝,握枪的双手隐隐发颤,虎口不断传来尖锐的痛楚,肺部犹如在经受火烤一般,呼吸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

城墙上,死亡已经成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故事。

徐世吉抬起左臂擦了一下脸上的血污,猛然上前一枪捅中一名吴军的胸膛,然后奋起所有的力量前冲。

“死!”

他强撑着发出一声低吼,然而这一刻双腿忽地脱力,一个趔趄扑倒在已经死去的吴军身上,两人一起倒向城墙。

在他的正前方是数名已经跃上城墙的吴军,他们手中的钢刀泛着凛冽的寒光。

我要死了……只可惜不能多杀两个……

“干你娘的西吴杂种!”

一声怒吼在他身后爆发,紧接着狂风大作,徐世吉在倒下的那瞬间抬头望去,只见身上已有多处伤口鲜血淋漓的钱怀横持长枪一跃而起!

他魁梧的身躯就像一座山,砸向那些已经举起钢刀的吴军。

对方这一刻眼中无不显露出惊慌的恐惧,纵然他们手中的钢刀已经从不同方向刺入钱怀的身体,可是却挡不住对方拼死换来的一撞。

钱怀手中的长枪如铁索横江,将那些吴军悉数撞了下去。

如山倾倒,坠下大地。

徐世吉不知自己脸上已经满是泪痕,推开那名吴军的尸首之后,挣扎着爬起来冲到城墙边,钱怀仰面坠落地上,仿佛还像以前那些用亲切的目光望着他。

徐世吉发出一声凄厉的怒吼,然后抬手狠狠擦了一把脸。

他知道自己没有时间痛哭,因为不远处还有很多吴军在攻击他的同袍。

他提枪冲了上去。

“杀!”

第1187章 千里快哉风(一)

西吴北路军中军阵地。

谢林站在车辕之上,眺望着远处的攻城之战。

经过连续四天的施压和试探,他发现局势比自己的推断更好。长弓军显然不是当年那支实力冠绝大梁西军的雄师,很多军卒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虽说惨烈的战事会像烈火一般淬炼那些士卒,但是谢林不相信短短几天时间内,对方的新兵就可以成长为左右战局的中坚。

因此他在今日及时调整了策略,对长弓军城的南北两面以佯攻为主,将最精锐的步卒集中在西面城墙,以优势兵力不断冲击着对方的防线。

梁军主帅显然不是庸手,在看清他的战略意图之后,很快便调动长弓老卒补防西面城墙,双方反复撕扯争夺,战事极其惨烈。

“禀大将军,游骑探查得知,在我军展开攻势半个时辰后,敌军数骑从长弓军城东面而出,然后选择不同的路线奔袭前往灵州境内。我等商议分析之后,确认这应该是敌军主帅派出去的求援使者。”

一名军务襄赞来到战车旁,恭敬地说道。

谢林依旧望着前方,淡淡道:“这是数日来第几批求援使者?”

襄赞答道:“第三批,共计二十七人。遵照大将军的指示,我军游骑对这些人采取部分围追堵截的方法,既可以继续给敌方守军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也能保证梁国西军主帅谷梁会收到这些求援信息。”

谢林沉吟不语。

长弓军的激烈抵抗在他的预料之中,经历过两年前的那场惨败,他自然不会再对梁军有丝毫轻视之心。如今看来,只要己方继续保持对长弓军城的重压,谷梁必然会调集所有后备力量驰援此地,否则北线门户落入己方手中,他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当然,如果能在援军到来之前击溃长弓军,这显然是更好的结果。

谢林看了一眼后方养精蓄锐的后备步卒,在这一刻很想孤注一掷全力进攻。

但是,目前长弓军的军心士气还在高点,就算能达成第一步的战略目标,恐怕也会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届时如何继续向前推进?骑兵纵然可以长驱直入,攻城略地还是要靠步卒。

如果能先吃掉对方仅有的援兵,眼前这座军城里的士卒自然就会成为孤军,到时候军心涣散必然不会有这样坚定的意志。

想到这场国战的整体策略,谢林不禁摇了摇头,转向望着等候决断的襄赞说道:“传令前军,继续执行先前拟定的添油战术,一点点压垮守军的斗志。同时快马急报左效和萧乾山,令他们做好战斗准备,务必全歼敌方援军于梁国灵州东庆府北部。”

“遵令!”

襄赞脚步匆匆地离去。

谢林深邃的目光越过远处那座军城,看向苍茫大地的东南方向,喃喃自语道:“两万精锐骑兵难道还对付不了区区灵州厢军?”

……

在西吴北路军渡过贝苕江的时候,长弓大营便已经向荥阳城内的大帅府发出求援信。

对于大帅府和灵州刺史府的书吏们来说,这段时间他们几乎忙到没有时间睡觉,一方面要筹措粮草准备军械,另一方面还要夜以继日的招募军卒和操练兵勇,至少要在京军来援之前,保证各条战线上都拥有足够的后备兵力。

虽然他们并不确定这些新兵能否应对惨烈的战事,但是每每想到坐镇大帅府的那位中年男人,忐忑的心情总能平复下来。

毕竟那可是西府左军机、一等广平侯、在大梁南境十余次击败周军的谷梁谷阎王。

西吴北路军进攻长弓军城的第一日,谷梁依然留在荥阳城大帅府内,与唐攸之对面而坐。

“谢林这次比较谨慎,不见兔子不撒鹰,所以长弓军必须要付出一些牺牲,才能坚定他围城打援的决心。”谷梁亲自斟茶,然后推到唐攸之面前。

唐攸之神色凝重。

长弓大营对他的意义极为特殊,毕竟小半辈子都在那座军营里奋斗,他能拥有如今的地位也离不开长弓军数万将士的搏命。两年前宁忠和路敏白白葬送古平军的底蕴,最后这座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大营被裁撤,过往的荣耀烟消云散,对于任何一个古平老卒而言,都是永生无法忘记的耻辱。

如今身为灵州刺史,唐攸之必须从全局来考虑,即便再怎么担心长弓军的处境,也必须保持冷静的心态以顾全大局。

谷梁特意解释一句,他心里好受了些,点头道:“侯爷运筹帷幄,下官必然竭力支持。”

谷梁微微颔首道:“你不必太过担心,霍思齐是在长弓大营成长起来的宿将,想要彻底击败西吴北路军不容易,但是守住长弓军城没有危险。更何况,裴越和我早在年前便给了霍思齐一些底气,关键时刻足以吓退吴军。”

唐攸之闻言不禁松了口气,作为裴越在军中最坚实的盟友,他很清楚那位年轻国公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底牌。

按下心中担忧之后,他斟酌着问道:“侯爷是想利用北线战事的结果来改变三线战场的整体走势?”

谷梁不慌不忙地饮了一口清茶,平静地道:“谢林想要围城打援,我希望他这么做,否则很难吃掉西吴北路军的主力骑兵。你我皆知,在高阳平原上围歼西吴骑兵的难度极高,对方随时都可以凭借机动性跳出包围圈,更何况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围住敌军。”

他用手指在桌上划了一个圈,继续说道:“我不担心长弓军城的安危,是因为谢林被两年前的惨败吓破了胆,所以会过于小心谨慎。他不希望占据优势的前提下,与我军拼得太过惨烈,只会继续维持对长弓军的压迫态势。但是在他步步为营算计的时候,他的主力骑兵便已注定会覆灭。北线之危解除后,谢林只能撤退返回贝苕江以西,到那时才是真正的决战。”

唐攸之心中一凛,低声道:“侯爷真正的目标是西吴北路军?”

谷梁微笑道:“不止于此。”

唐攸之亦是沙场老将,看待战局的眼界显然不是普通人,他脑海中浮现北、中、南三线战役的焦灼状态,片刻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望着谷梁沉静笃定的神情,唐攸之目光炯炯地道:“原来侯爷早有准备,难怪中线战局会陷入如此僵持的态势。想来西吴皇帝肯定猜不到,侯爷这一次会冲着他去。”

谷梁知道他已经大概猜到自己的想法,赞许地道:“所以我之前便说过,这一仗我必须要亲自领军出战,否则西军各营主帅未必敢于冒险配合。唐贤弟,后方的稳定便要拜托你了,同时还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你留守荥阳为我布局。”

唐攸之慨然道:“请侯爷吩咐。”

谷梁悠悠道:“裴越飞鸽传书,京军西营和南营已经在赶来的路上,等他们进入灵州境内后,请你帮我做一些安排。”

唐攸之静静地听着,良久后恭敬地道:“侯爷放心,下官定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一笑。

……

西吴北路军进攻长弓军城第二日,广平侯谷梁亲领灵州中卫万余大军离开荥阳,北上驰援长弓大营。

旌旗招展,迎风猎猎。

荥阳百姓夹道相送,满怀崇敬和期许。

第1188章 千里快哉风(二)

南周,建安城。

镇国公府今日中门大开,镇国公方谢晓携长子方云天亲自出迎。

“见过国公。”从马车中下来的老者精神矍铄,身体依旧健朗,快步上前拱手行礼。

方谢晓还礼道:“老侯爷此来令寒舍蓬荜生辉。”

冼春秋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富丽堂皇的国公府,但距离上次登门已经过去十五年。自从方谢晓的父亲去世之后,方、冼两派武勋势力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在方谢晓擢升总理军务大臣之后达到顶峰。

虽说冼春秋是三十余年前投奔而来的北梁降将,但留在北梁京都的冼家人被杀得七七八八,这便足以让他赢得周朝君臣的信任。凭借对北梁边军内情的熟稔,以及自身带兵打仗的能为,冼春秋立下不少功劳,因而冼家在军中崛起已是必然。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无论庆元帝、徐徽言还是朝堂诸公,都不愿意看到平江方家在军中一家独大,那样或许会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毕竟当年周太祖起兵自立的往事可谓家喻户晓。

在方谢晓的父亲过世后,庆元帝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选择让方谢晓接任总理军务大臣,但并未冷淡冼春秋,后续提拔起来的一些武勋身上也带着鲜明的冼氏印记,譬如宁国大营主帅和临江大营主帅。长期的制衡和调整之下,冼、方二人成为军中势均力敌的两极。

上一篇:诸天反派的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