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敌 第217章

作者:上汤豆苗

裴越颔首道:“我明白。”

他转头望向西南溪山寨的方向,默默握紧了拳头。

第410章 席卷(六)

卢龙寨往南,大地辽阔,军卒如潮。

一个多月前,大梁武威侯宁忠领军四万在此地列阵,与西吴镇南大将军张青柏真刀真枪地大战一场。最后的结局不言自明,张青柏麾下的步卒便已经让古平军显露败象,待西吴铁骑奔袭而出,古平军兵败如山倒,宁忠狼狈逃回南山寨。

大梁右军机、成安候路敏领京军北大营抵达古平大营后,命宁忠领兵前往鸡鸣寨背后支援,他自己则亲率大军前往卢龙寨。

张青柏与谢林面对的局面相似,同样要分兵其余重镇,最南处兵锋直指金川府的清水县,故而留在本阵的兵力约为七万人。

然而南线战局没有裴越和藏锋卫,局势的变化始终在张青柏的掌握之中,并未出现他最不喜欢的变数。与此同时,路敏的表现让他心中生疑,这位梁国军方大佬的招数显得十分别扭。面对他发起的南线攻势,路敏的应对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丝毫没有当年从军中一路崛起的锐气与果决。

若只如此倒也罢了,偏偏他要领着京军来到卢龙寨附近,摆出与吴军决战的架势,此举进退失据,与之前的保守南辕北辙,可谓有失名将水准。

张青柏并不清楚梁军内部的脉络关系,直觉认为这是路敏的示弱轻敌之策,于是在大梁京军逼近卢龙寨后,他没有立刻发兵对峙。在反复分析各方情报之后,确认梁国南边金水大营、西北面的虎城以及北线战局都无暇他顾,不会分兵来支援路敏,他才指挥大军东进。

大军会猎于卢龙寨南面平原。

前两战双方都没有竭尽全力,西吴占据一定优势,若非大梁京军是一等一的精锐,恐怕会重蹈古平军的覆辙。无论是战前准备还是战场指挥,路敏的表现都很正常,毕竟京军北大营只有四万人,而张青柏拥兵七万,损失稍微大些不算奇怪。

但是终究有人嗅出不对劲的味道。

张青柏感觉到梁军主帅的指挥总要慢上一步,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斥着畏首畏尾的情绪。对此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归结于路敏身居官场高位,在梁国京都的权力争斗中迷失本心,早已忘却自己的本分,将近十年的坐衙生活已经磨平他为将者的勇略。

梁军阵中同样有人发现了一些问题,西军副帅、齐云侯尹伟在战前便请示过路敏,希望能将古平军调来充作后备,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张青柏造成一些麻烦。

路敏沉思之后坚定地拒绝,并且反问道:“尹副帅,鸡鸣寨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如果只留下那区区几千兵卒守城,万一被张青柏集结重兵攻陷,我们的后路都会被截断,你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尹伟的性格沉稳踏实,尤其擅长观察大局,这也是开平帝看重他,将他从边境调任京营主帅的原因。自从离开京都之后,他一直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职事,所有决定都出于路敏之手,其中他只质疑过一次。

那还是北大营尚在半途的时候,他曾经提议加快行军速度,结果被路敏否决。

如果按照他的提议,宁忠未必有机会去撩拨张青柏,也就不会折损万余将士。

乃至如今,尹伟终于憋不住心中的烦躁,对路敏说道:“既然如此,为何要战?只要守住相关重镇,坚持不下去的是西吴人。”

路敏嘴角微微勾起,冷笑道:“想必你对西境战事也有所了解,如今吴人发起全面攻势,为的可不是一城一地。假若我们一直死守,士气必然会无比低沉,到那时就算你想发兵与敌人决战,恐怕也是九死一生的结局。如果不趁着京军初到此地,吴人尚且不清楚底细的时候,给他们当头一棒,后续想找机会怕是难了。”

两人都有各自的道理,自然谁也无法说服谁——但是,路敏并不需要说服他。

大梁军制实行的是主将决断制度,尤其是在战场上,尹伟这个副帅和下面的指挥使并无区别。

前两战过后,京军的损失比西吴人稍微重一些,但也称不上惨重,伤亡人数为两千多。

第三战终于来临。

经过之前的试探,这一战双方从开始便投入过半兵力,战况异常惨烈。尤其是尹伟负责的左侧战线,遭遇张青柏麾下最精锐的士卒。对于这一点他并不意外,虽然他赴任北大营主帅才两年多,但是培养一支自己的心腹强军不算困难,毕竟他比文官出身的李柄中要强很多,后者至今依旧无法将京军南营收为己用。

张青柏既然看出来,便十分果断地朝这边动手。

尹伟竭力坚持,在将对方将近两万精锐拖进泥潭之后,他便连续派传令官去中军请求支援。

传令官每次都是飞驰往来,但最终脸色都很难看,因为路敏要求左翼继续坚守,他要从右边击溃张青柏的本阵。

尹伟气得直骂娘,偏偏路敏的这个决定又无法从明面上挑出错来。

用己方最强的一侧拖住对方两倍的兵力,然后集中重兵击溃对方的侧翼,这在兵法上来说非常合理,总不能跟着敌人的节奏走。然而看着麾下的将士们不断倒在血泊之中,尹伟心中的愤怒已经濒临爆发。

他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频频调整阵型,以求己方的损失能降到最低,同时希望路敏能够说到做到,在局势奔溃之前能够力挽狂澜。

只可惜这世间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张青柏极擅防守反击,当初能让裴贞吃个大亏可见一斑。面对路敏几乎是赌上命运的大军压上,他不慌不忙从容应对,然后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让一支骑兵插入梁军肋部,将整个战场再度切割!

大势已去。

尹伟一看便知,就在他绝望之际,战场边缘突然出现大梁骑兵的旗帜。

所有人神情一振,因为他们都认得那是虎城守军的旗帜。

只不过这种激动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无论是路敏还是尹伟很快就发现,援兵出现的另一侧同样出现一支骑兵,将虎城骑兵挡在战场之外。

这支新出现的西吴骑兵来历清楚,队伍最前方有强悍军士扛着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旗面上写着一个硕大的“谢”字。

谢林的谢。

第411章 席卷(七)

“在想什么呢?”

午后澄澈的阳光中,叶七坐在马上,微微偏头望着裴越问道。

虽然仅仅半个月未见,可她明显感觉到裴越的变化很大——倒不是指性格突然发生巨变,而是他原本沉稳宁静的气质中多了几分凛冽的杀意。这一点并未让叶七感到奇怪,因为那位长弓大营的经历官给她详细讲述过这半个月发生的事情。

杨应箕不偏不倚,没有忽略裴越身上发生的任何细节,甚至在谈话的尾声,还请求叶七替他向裴越转达歉意。

显然那位出身于落魄国公府的中年男人已经意识到裴越的谋划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叶七虽然对军务不感兴趣,但是杨应箕夸赞裴越的时候,她觉得心里很喜悦,因此在相见之后,她十分注意裴越的情绪。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一个小学数学题。”裴越下意识地答道。

“小学?数学?”叶七不解地问道。

完全体的藏锋卫和八千步卒朝着溪山寨的方向行进,速度并不快,因为裴越必须要让坐骑得到喘息的时间,同时也要照顾步卒的脚力。反正这片坡地距离溪山寨只有三十多里,并不会在路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既然不是战时的急行军状态,众将也不会簇拥在裴越身边,更不可能在见到叶七之后还上前打扰。这对年轻男女处于队伍的中央,周遭的部属都有意识地离得稍远一些,听不见他们的谈话。

裴越回过神来,失笑道:“没什么,我在推算谢林的兵力。”

叶七在和裴越确定关系之后,偶尔会从他嘴里听到一些稀奇古怪的词儿,倒也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关切地问道:“可有什么不妥?”

裴越轻舒一口气,低声道:“沈淡墨给我的情报里,谢林麾下有骑兵五万步卒八万,总计十三万大军。如今他在虎城北面留了一万骑兵,在之前的七路攻势中也损失一些兵力,算上藏锋卫捅在他腰间的那一刀,撑死不超过四万人,可如今溪山寨外围只有八万人,还有一万多人不知去向。”

叶七望着他眉间的忧色,颇为心疼地说道:“你不必太过担心,许是这些数字会有一些出入,一万人并不能决定战局的胜负。”

裴越一直很尊重她的看法,但是这次却没有赞同,微微摇头道:“人命关天啊,我不能不想。”

在外人看来他这段时间风光无比,身边的将士们对他敬若神明,就连今日出现的那些步卒都会用崇敬的眼神望着他,哪怕是他们的主将也是这般态度。然而只有叶七在小别之后重逢的那一刻,看出裴越肩头压着的如山压力。

她从杨应箕的话语中便已经知晓,此番北线战局的大略由裴越亲手策划,得到集宁侯唐攸之的允准之后大刀阔斧,一路披荆斩棘。但若是此战败了,丢掉的不仅是数万大军的性命,还有整个北面防线,灵州就会暴露在西吴铁骑的视线中,继而生灵涂炭。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以一个指挥使的身份能够主持十余万人的决战,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也是从此以后平步青云的阶梯。但是叶七心里清楚,裴越不完全会这样想,他当然也想赢下这场仗,也想加官晋爵成为大人物,可他也不会忽略那些普通将士的性命。

战事之中,他没有办法保证每个人都能活下来,毕竟从古到今都有慈不掌兵的教训。

可是他希望自己能够尽力做到最好,哪怕只是少死一个人,也值得付出所有的精力。

叶七沉默片刻之后,微笑说道:“能不能告诉我,你究竟是从哪里找出来的八千步卒?”

裴越微微讶异地望着她,因为他知道叶七对这些事并不感兴趣。

叶七想起在长弓大营里的见闻,忍俊不禁道:“那位杨大人倒也有趣,他以为我知道你的想法,又不敢直言相问,只能一味地旁敲侧击。看得出来,他并不擅长此道,话术也很贫乏。我听韦睿说他还是个四品官儿,与那些大官颇为不同,原来朝廷里也有好官?”

裴越会心一笑,并未去纠正叶七心中“只要衣着简朴相貌普通就是好官”的概念,淡然道:“这件事只有我和唐大帅清楚,其他人或许知晓一部分,但不会猜到全盘的方略。其实在临清县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北线战局,或许你还有些印象。”

叶七颔首道:“我记得,你那些日子整天待在书房里。”

裴越有些庆幸地说道:“我以为自己是闭门造车,没想到唐大帅会赞成我的想法。北线战局很明朗,西吴人兵力占据优势,机动能力更强,想要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很难。唐大帅领兵支援溪山寨是一步好棋,这给我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因为他作为守方将谢林的大军拖住。”

叶七好奇地问道:“所以,兵从何来?”

裴越压低声音道:“谢林知道我们的情况,笃定我们没有援兵,所以他才会下决心在溪山寨跟我们决战。两倍的兵力,再加上他的骑兵占据绝对优势,换做任何一个大将军都敢这么做。但是他没有想过,五万骑兵要分出一万看住虎城,在前期纠缠中又被我吃掉将近五千,如今又被我阴掉最精锐的五千锐金营。现在他手里的骑兵满打满算才三万人,可是我们也有两万,这样的差距并不足以让他稳操胜券。”

他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所以这场决战的关键在于步卒!”

叶七似懂非懂,福至心灵地说道:“这就是你说的数学题?”

若非是在行军途中,裴越肯定会牵着她的手腻一会,现在只能惋惜地咂咂嘴,颔首道:“论起步卒,长弓军的实力冠绝边军,兵力也不是弱势。如今唐攸之手里有三万步卒,溪山寨有六千人,比起谢林手中的将近六万人可不少。”

叶七迷糊地看着他,不明白为何三万六千人比六万人更多。

裴越指着身边的八千步卒,神秘地笑道:“算上这八千,我们总共还有三万援军,你说谁更占优势?”

又回到最初的谜题,叶七执着地问道:“这三万人从何而来?”

裴越仰头望着澄净的天空,面色平静地揭开谜底:“就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

叶七用了好长时间才想明白这句话,也终于知道裴越这段时间在做什么。

她貌似嫌弃实则赞赏地说道:“你太狡猾了!”

“多谢夸奖!”

裴越冲她抱拳,看了一眼天色,忽然高声喊道:“全军加速,目标溪山寨!”

第412章 席卷(八)

战场指挥是一门非常繁杂的学问。

尤其是在这个通信技术非常原始落后的时代,当参战人数以万为单位时,对于大兵团的调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极为考验主帅的经验和眼光。

但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也绝非两方兵马对冲、胡乱砍杀那般简单。

在溪山寨外的广袤战场上,唐攸之位于中军帅旗之下,利用乐器和传令官等手段对大局不断进行调整。大梁军方明确规定战时有两种金鼓,其一为擂鼓,这便是裴越在前世影视作品中惯常见到的中军大鼓,擂鼓一响全军冲锋。其实擂鼓意思就是连续不断的敲鼓,是军队靠近敌人后的最终冲锋指令,听到它步卒就要趋跑向前冲锋,一般在最终时刻才会启用。

其二为步鼓,这也是真实战争中最常听到的鼓声,用来控制己方步卒的前进速度。敲一下步鼓,步兵就前进十步,利用鼓声来调整攻势的轻重缓急,同时也会给予步卒喘息的时间。

除去擂鼓进军、鸣金收兵这两种常用手段之外,大梁军队还会利用唢呐和喇叭这些声音尖厉的乐器发布指令,当然这需要步卒长时间的学习和掌握,这也是唐攸之允许藏锋卫独立于外自由行动的原因。他相信裴越有办法磨砺出这支骑兵的战斗力,但他不相信这些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盘掌握行伍之中的规矩。

当帅令被传达到指挥使一级,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挥方式便是旗帜。

任何一个大梁军人,从他入军那一天开始,便会在心中刻下旗帜的重要性。在作战之时,他们会跟随自己的主将旗帜移动,普通士卒看哨官的旗帜,哨官则看游击,一级一级以此类推。细化到战场的每片区域,除非已经被击溃的败兵,正常的军队都不会轻易出现无头苍蝇的乱象。

长弓军的战力冠绝边境四营,一套完整高效的指挥方式功不可没,而且只要旗帜还在,哪怕主将在战斗中壮烈,其部属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但是对于唐攸之来说,即便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此刻也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三万步卒被分成五个部分,并非是前后左右四军外加中军的面对西吴骑兵的传统阵型,而是在战场最前方左、前、右各五千人依次排开,他亲自领着一万人坐镇中军,后方则有五千人作为后备。

唐临汾和谷芒各领五千骑兵护卫侧翼,从上空俯瞰而去,长弓军的阵型更倾向于进攻。

与之相比,西吴步卒的大阵则显得更加厚实,三万人在长度约莫三里多的前线拼命往前压,两万人作为后备,左右各一万骑兵绕过侧翼进行合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攸之从中军抽出五千精锐,补防右翼阵型。

这边的实力相对来说要弱一些,再加上之前被西吴一万轻骑冲击过,早已呈现摇摇欲坠的趋势,若非主将洪武身先士卒拼力厮杀,恐怕早已破阵。

生力军的加入让长弓军的整体阵型重新稳固下来,观察到这一幕的谢林并未显露慌乱,他不断派出传令官催促前方统率步卒的三个万夫长,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击溃对方。

他的目光偶尔会朝向东北面,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流露出一抹忧色。

上一篇:诸天反派的逆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