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凌霄 第670章

作者:月关

这老货自从贺兰曌晚年,就渐渐没有存在感了。

在朝堂上也不大说话。

这时候却嗖地一下跳了出来,捧笏道:“陛下,罪臣丘神机,谋害先朝太子,陷杀本朝大臣,罪行已审理清楚,呈送御前。因其罪行特别重大,该当如何惩办,还请陛下圣裁。”

打算说话的大臣就跟“跳了闸”似的,声音一下子噎在了喉咙里,伸出去的半只脚,也不动声色地悄悄挪了回来。

怎么忘了这只疯狗了?

皇帝留着此人一直不处置,难不成……就是为了今天?

我现在要是不知进退,继续出班搅和,索立言马上就会说,我是丘神机同党了吧?

不用怀疑,他的审讯口供里一定留了白,随时能把我的名字加进去!

第709章 大势,瓜熟蒂落

唐治虽然一直在警醒自己,对酷厉之吏要小心,但是一时半晌儿的,还真舍不得杀了索立言。

手底下有一个战斗力爆棚的索立言,做事是真爽啊。

索立言有用么?当然有用,只是要看你怎么用。

索立言在贺兰曌手中,立下了赫赫凶名。

如今到了唐治手里,就是一件大杀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吓吓人,就顶唐治跟人理论几百句。

当然,不用这种人,唐治也能解决问题。

只是用更文明、更温和的政治手段,时间会久一些。

但是现在令月公主与那个叶胡不知道在计划什么行动,唐治不能等。

不想等,那索立言就有大用了。

立场之争的本质,是利益。

而利益之争是不可调和的。

所谓的调和,从来都是一番较力之后,双方不想两败俱伤,所以各退一步的谈判结果。

就像总有人说,教育小孩子只能讲道理。

一个成年人,知法,而且懂得违犯法律的后果,尚且总有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去犯法。

自控能力更差的孩子,你让他丝毫没有敬畏之心,跟他一味地讲道理?

唐治御下,也不能一味地怀柔。

目前,老索还有用。

一般来说,一位新皇帝,即位之初做的事都是有套路可循的。

首先是张罗改国号,立母亲为皇太后,提拔一众从龙之臣。让天下看看,皇帝事母至孝,待下宽容。只要好好跟着皇帝陛下干,前途无量。

接着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调整。这个洗牌的过程必须巧妙,除了从龙之臣,对朝廷大臣要进行摸底接触,心中有数后,开始升的升、降的降、迁的迁,直到手底下是一群能坚定执行他的命令的人。

然后是颁布一系列善政新政,刷刷存在感的同时,搏一个好名声。所以会制定一些不伤筋动骨的政策,鼓励农耕啊、推进教化啊、老生常谈啊……

但是唐治偏偏不走寻常路。

国号,定下来了。

皇后,定下来了。

这两件事,都是搅得满城风雨的。

矛盾爆发的快,唐治处理的也快。

各方门阀士族接到京里自家人传讯,获悉国号之争、立后之争的消息后,立即召集家中耆老,一起研商对策,确定立场。

好不容易才拿出来一个稳妥地方案,赶紧派人进京吧。

到了京城一看,咦?事情结束了啊,热点已经转移了啊?

不好意思,我……才通网!

大家都以为这两件事已经定下来了,朝廷在改元之前会安静一阵子。

可是,唐治马上就抛出了第三桩石破天惊的大事。

封令月公主长子,寿阳郡王贺兰崇胤为江南东道节度使,辖无、苏、嘉、杭诸州。

朝廷还是第一次在没有强大外敌的地区设立节度使。

这件事立即引起了军方大员们的强烈关注。

这个节度使,与其他地方的节度使功能不太一样,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这件事的热度还没消退,唐治又扔出了第四颗炸弹。

明年改元,开新帝恩科。

这一科,对科举之制进行大改。

这关系到天下所有想要从政走仕途的人,谁不关注?

唐治对于科举文教,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计划。

首先,是生员的培养。

如何扩大、普及全国,至少到县一级的学校建设。

这是善政,所有读书人都欢迎。

但是引起他们强烈关注的,是这些官学里对于教学内容的制定。

不再只是道德文章、先贤经典、诗词歌赋了。

诸多杂学俱在其中,其中有几科,比如术学,居然还是主科之一,成绩好坏,严重影响录取分数的。

好在这个时代科举本来就有常科和制科。其中就有道德文章之外的杂学百艺,只不过不是主要科目罢了,唐治是将其中几科提到了与道德文章同等重要的位置。

即便如此,这也触动了天下无数人的利益。

虽然唐治给出了缓冲期,这些科目明年就参考,但不作为录取的标准,只作为主科成绩的辅助。主科成绩相仿,副科成绩悬殊的,那高下就有区分了。

真正让这些杂科成为主科成绩,要在六年之后。

可是,这时候的学生们可没有应届适龄之说。

许多学了一辈子旧科,还在孜孜于考试的人,原来的东西都没学明白呢,再增加新知识,他脑子怎么够用?

教书先生们很多也不精通这些知识,那朝廷就必然会增加精于这方面知识的先生,抢他们的饭碗。

唐治大概是打算死猪不怕开水烫,要捅篓子干脆一次捅个贪的想法。

他推行科举改制的方面还不只于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的调整。

科考方面,他推出了“誊录制”。

他的祖母贺兰曌发明了科举“糊名制”。

阅卷官不能再看到考生的身份、姓名了。

以前,能一眼就看到考生身份,他和我老乡啊?加两分。

他是我老友后人呐,加两分?

他是我政敌之子啊,扣两分。

他给我送过礼啊,加……

考官上下其手的地方很多。

贺兰曌发明了“糊名制”后,一下子将这种取决于考官个人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但是很快就有人想出了应对的办法。

他们会收买考官,然后在考卷上做个记号,比如貌似不经意地留下的一个墨点儿。

考官看到暗号,便知道这是谁的卷子,依旧可以上下其手。

只不过,“糊名制”已经杜绝了相当多的不公平现象,只是防不住一些拥有特权,能和考官搭上关系的一些人。

而现在,唐治再度进行改制,推出了“誊录制”。

“糊名”加“誊录。”

考试后,随机抽取文员小吏,随机分派试卷,逐份抄写,考官看的是他们抄写后的试卷。

考官看不到暗号了,也无法从笔迹认出熟识的晚辈,就更进一步保证了公平。

狄阁老看到这里时,不由得拍案叫绝。

唐治抢了他的宝贝孙女,一直看唐治不太顺眼的,看到唐治这一妙计,狄阁老还是大为激赏。

此时,唐治与楼士德、狄阁老两个大胖子正在同心阁吃茶。

“呵呵,狄公谬赞了。这个法子,的确能更进一步,让科考更加公平。但是想作弊,还是有办法的。”

狄阁老一怔:“都这样了,还有办法?”

唐治微微一笑:“如果,在文章中,带出事先约定的一句古话,或者在文章中,用某个特定的通假字,来代替某个地方使用的字,那么考官若是不公,见了这等暗号,还是会知道这是需要自己关照的人。当然,如果凑巧了,可能也会成全了不相干的别人。”

狄阁老一怔,叹息道:“不错不错,果然世上就没有天衣无缝之法。”

唐治道:“虽然没有天衣无缝的办法。不过,朕会加强舞弊的惩罚,现在……太轻了。加重惩罚,同时,在六年之后,主科已经不再是道德文章这一样,它的分数只占总分数的几分之一,便是有人能用这种方法作弊,如果其他各科太差,这科全是上佳的满分,又有何用?如果,此人就是文章不好,其他学识极好,那么,便是在文章上作了点弊,朕也不是不能接受。”

楼士德捧着新拟定的科举革新策略,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双眉微蹙,脸色凝重。

唐治道:“楼公以为如何?”

楼士德出身寒门,应该是更拥护这个政策才对。

但他脸色凝重,似乎疑虑,所以唐治特意问了一句。

楼士德道:“陛下这新政,是利国利民之善政。但,科举之制从出现到陛下这里,已历经五代百年,方有今日局面。缘何?阻力太大。

科举,就是改变士族一家独大之局面,但,正如攻城,围三阙一,始终给士族留了一条出路,才没有逼得他们疯狂反抗。”

楼士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指了指唐治的新政,道:“增加科举科目,加重作弊惩罚,采取保举连坐,实行糊名和誊录。

还有出题官与阅卷官分离。出题官由皇帝指定,一经指定,立即锁院隔离,受命出题后,科考结束前不许擅离一步。阅卷官舞弊则斩,而且每一张考卷,都要两位考官双重评定……”

上一篇:我是异界大地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