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警戒 第1469章

作者:墨武

哪怕强自形容,因为世人的不完备认知,仍旧无法理解。

沈约通贯佛道,再加上和神农他们的精神交互,对世界的诸相的理解已到洞若观火之境,因此见慧远圆寂仍念《阿弥陀经》,知道慧远修行高深,可见慧远仍靠念《阿弥陀经》准备圆寂,就知大有问题。

真明心性之人,安住心性之中的修行者,就不必再假舟筏,彼岸已至,何用舟筏?

在大雪山,有世俗之人知道临终修行秘法,会在自感要离去前,放下一切世俗之物,全力念咒坚意,修行奢摩他法,也就是止心一处的法门,临终前再请上师在旁,以对上师的信念为加持,求得临终清醒。

采用这种教法的人,哪怕是面对最疼爱之人、最喜爱之物都要断舍,就是怕临终前目睹这些尘世爱恋,再入无明。

是以世人那些请孝子贤孙灵堂痛哭流涕之举,着实愚蠢。而那些死在手术台上的众生,临终还要感受诸多痛楚的放大七倍,更显残忍。

不然古人何以将寿终正寝当作是福报?

真正在面对无法挽回的死亡时,放下一切,安然赴死才是正念,若有诸多念头,每一念都可能将亡者拖入万劫不复的境况。

慧远圆寂前,只留慧持在身边,实则和大雪山的临终秘法类似,都是在圆寂前断绝尘世因缘,让精通教法的人助力进而避免轮转。

慧远知道弟弟修行深厚,留弟弟在身边,就是想弟弟在他临终时助他一臂之力。

可慧持心已乱,慧远因此亦有了牵挂。

因一起,缘就攀,缘蔓延,报就有……

以沈约之见,慧远要化解这场因缘方可再想着圆寂,或者慧远径直断了疑问之念也是解决,如慧远般,圆寂前非要问个明白,绝非明智之举。

赵佶回忆这些事情,并不知道因缘微妙,沈约却对这个过程清清楚楚,知道慧远这般举动是要出大问题的。

慧持已然发问,“我等如入净土,可还能回转?”

一言落,诸处皆静。

在观看这段因缘的人着实有几波人——暗界的叶宣儿的和暗界的大众,明界的暖玉和石田秀子,八百年前宋时的琴丝,累劫四世的奇人夜星沉,不是人的天涯,还有尚在天庆观的天师张继先……

这些人齐聚一处,睹此因缘,均是全神贯注,因为他们多不再纠结自身小事,而知道任何经历的因缘,都是影响到自身、甚至遍及所知的一切空间。

等听到慧持这般问,太多人竟是深有同感——前往净土真的那么好?这尘世间,若不回转,有何趣味?

沈约微皱眉头,知道慧持已有烦恼,一心已乱。

慧远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怔了半晌方道,“为何要回转?”

第2252节 有问题的佛

世人多是一意过一生。

不是一心一意的过完一生,而是执着一念,沉迷其中,等到霍然回头,才心生困惑。

慧远看起来同样如此,他在得睹三经一论后,就如发现个崭新的世界般,一心求佛,念念及佛,不经意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后更坚向佛之心,只想着按照《阿弥陀经》所言前往净土,但真没想到过,进入净土后又该如何?

不回来吗?

一念疑,心生惑,惑一起,着实不可断绝。慧远刹那间心烦意乱,沉声断喝:“阿弥陀佛。”

以往的时候,他念佛号是为明心静念,去除尘垢,但此刻念佛显然是要力斩心魔。

他精读佛法,知道心魔起,就是前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最大阻碍,因此一心想要除魔,喝声起,慧远、慧持却均现诧异之色,因为他们面前竟有波纹荡漾。

空间异变!

沈约自在明界的时候,就屡次看到这种空间异变的情形,如今看到这般情形,就知道有人利用高科技撕裂了空间。

谁有这般能力?沈约追寻答案时,一人的身影显于他的脑海。

慧远、慧持却显然是头一次见到这般情形,相顾失色间,就见有一佛坐在空间那头的空中。

少人见过真佛,但华夏自从白马驮经,佛教盛行后,中原各处着实有太多佛像的身形。

那佛高高的肉髻,螺发密实,看面相饱满圆润,法相庄严,赫然就是慧远心中阿弥陀佛的模样。

慧远见状,不由起身跪倒道,“弟子恭迎阿弥陀佛。”

沈约皱下眉头。

一念凡夫一念佛!

有人虽是凡夫俗子,可偶尔的一念,其实和佛主所言的觉悟并无二致,凡人同样可说出佛语,区别是,觉者能说出觉语是基于深刻的本性认知中,并且言行合一,而凡夫终究无法维系自身的正念,无法在世俗看其的异样中坚持己见,很快会坠入世俗的洪流中。

修行者亦是如此。

很多人碍于悟性,只能靠勤修苦练安住一念,靠这一念希望证悟解脱,这种人多称自了汉。

何为自了汉?

那就是任凭洪水滔天,我只管一念解脱!

这种人其实算不上自私,为自己着想如何算得上自私?如果一人连自身周边都不考虑的话,你说他心怀天下,似乎很难让人相信。事实上,若世上都是自了汉这种人,世界反倒不会有那多战争苦难,因为自了汉虽为自己,但会遵守戒律,绝不会害人。

知道是害人的举动而不行的人,已不常见。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你若见到吸烟有害,还发现有那多厂家仍旧坚持制造香烟,就知道明知害人而为之的人早就屡见不鲜。

不过自了汉有极大的缺陷,自了汉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世上的烦恼少去认知,他会径直规避躲开烦恼,但不能破解烦恼。

但这种修法的确可让他证悟,是以修行中,倒有很多人选择这种修法。

释迦有感于此,才传授世人菩萨道。

自了度己,菩萨度己度人,演化到后来,就变成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慧远虽是偌大名头,被后人敬仰,带着一帮信徒以白莲自比,希望通过法门带着信徒前往净土,但本质上,他更近自了汉。

闭关不理世俗问题,只想着证悟解脱,就是自了的特征。

这种人虽已是世所罕见,但缺乏对六道真正的了解,因此还会陷入红尘的烦恼中。

慧远主张念念成佛,信自己只要不停的除尘趋光,临终时阿弥陀佛就会前来接引他。

这是佛经所言,慧远深信不疑,这已经化作了他的信仰,因此在见到阿弥陀佛现身后,以为是来接引他前往西方极乐世界,难免跪倒拜见,心生欣喜求度。

沈约却知大有问题。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是《金刚经》上明确的提醒,以音声色见,不能见如来。

那以音声色见,可见阿弥陀佛?

沈约清楚知道问题,慧远却是诚心诚意道,“弟子慧远,谨遵佛语,如今见到阿弥陀佛,恳请佛引我前往西方极乐。”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些话语再度流过慧远的脑海,让他深信不疑的时候却有些困惑。

如何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虽说往生论中多有描述,可他终究算是头次经历此事,乍见阿弥陀佛,刹那忘却许多。

阿弥陀佛淡淡道,“慧远,你自幼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年少就周游天下,精通儒学,旁通老庄……”

慧远听那声音轻柔慈悲,恭敬不敢多言。

阿弥陀佛再道,“你在弱冠之年,和胞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般若经》,方知老庄尽为糠秕,于是大彻大悟,发心舍俗出家,跟随道安修行,着实算是慧根深种。”

慧远听阿弥陀佛对他所为这般清楚,没有起疑,反倒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佛本又叫做正遍知。

正遍知自然无所不知。

阿弥陀佛继续道,“可诚如你胞弟所虑,前往西方极乐又如何?”

慧远做梦都没想到阿弥陀佛会问出这种问题——无数信徒苦苦修行,只求脱离苦海,前往西方极乐和阿弥陀佛同住,可阿弥陀佛居然问你来这里做什么?

这不啻当头一棒。

当头一棒不是当头棒喝!后者是让人清醒,前者却将人打蒙。

慧远明显有些糊涂,期期艾艾道,“弟子驽钝,不明佛祖真意。”

阿弥陀佛轻声道,“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为五念门?”

自从阿弥陀佛出现后,旁观众人倒是表情各异,可如慧远般真诚礼佛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暖玉更是径直道,“这是妖孽。”

“为什么?”发问的夜星沉,他直觉中感觉阿弥陀佛出现的太蹊跷,立即起疑,这是他历经四世的本能反应,却没想到暖玉的本能同样不差。

“蛊惑旁人,即为妖孽。”暖玉断言道,“这个阿弥陀佛看起来宝相庄严,实则有些蛊惑之意。”

夜星沉赞叹道,“的确像是这样。”

琴丝却道,“是往生论。”见众人望来,琴丝解释道,“这个……有问题的阿弥陀佛说的是往生论。”

第2253节 五念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虽说此语不是绝对正确,因为有时候旁观者可比当局者要痴迷太多——不然网络何以有推手轻而易举的就能调动舆论风向,吸引一大帮路人津津乐道的围观评点?

此种情况,推手对内情过程请清清楚楚,所做的就像兴奋剂调动使用者的精神亢奋般,旁观者不过如吸食兴奋剂般获得满足,耗费了精神,更入痴迷。

不过如今的旁观者都不是路人,或者可以说,他们也是参与者。

从明界到暗界,从暗界到八百年前,从八百年前到空间还原诸点,从还原点到大千世界……

一切的一切,本有关联。

太多人的举动,都会对这个大千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不论是暖玉、石田秀子,还是夜星沉、叶宣儿,甚至是赵佶。

如今看来,赵佶极为关键,而他前生慧远的所为,正是破解眼下世界烦恼的一环。

琴丝在那个有问题的阿弥陀佛叙说经文的时候,知道说的是莲花宗三经一论中《往生论》的内容,随即显现了那段经文。

听阿弥陀佛询问,慧远恭敬道:“五念门一为礼拜门,二为赞叹门,三为作愿门,四为观察门,五为回向门。”他对往生论可说是倒背如流,提及这些经文极为流畅。

阿弥陀佛再问,“何为礼拜门?”

慧远立即道:“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阿弥陀佛随即道:“那何为赞叹门?”

慧远仍不迟疑,“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那何为作愿门?”阿弥陀佛不像佛,倒像是考官。

上一篇:勇士教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