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术能加经验值 第261章

作者:江边鱼翁

周灿这人在医治病人的事情上,一直有点‘傻’。

他直接走向重症医学科的大门。

按响门铃。

门很快打开了。

一名护士站在里面。

看着还挺面熟的。

护士在重症病房的工作时间是12小时制。实际上,往往需要工作13小时以上。

周灿下班了,护士并没有交接班。

“周医生呀,你不是下班了吗?这是忘记东西啦?”

护士笑着问他。

“我想找石医生反应一下7床病人的一些情况。”

周灿直接走了进去。

“石医生正好在值班室,你换好衣服过去找他就行。”

“谢谢。”

周灿换好隔离服,走进值班室。

几位医生、护士正在里面讨论患者的治疗及病情。石医生好像在给病人开医嘱,不停在电脑上操作着,时而皱眉思考。

周灿进入值班室,并没有引起其他医护太多的关注。

“石医生,能打扰一下您吗?”

周灿走到石医生身旁打招呼。

石医生抬头打量了他一眼,认出了他。

“你不是胡医生手下的那个规培吗?找我什么事?”

他的脸上并没笑容,语气也是相当冷漠。

周灿咬咬牙,硬着头皮述说7床病人的事情。

石医生一直默默的听着,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多变化。

坐在他旁边的规培生,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屑表情。可能觉得周灿纯粹是没事找事。

听完周灿的讲述后,石医生没有太多的表情变化。

仍然是眼神冰冷,脸色严肃。

周灿站在旁边很是忐忑,如果石医生仍然不重视他的诊断意见,恐怕只能等到明天再想办法说服胡医生。

病因诊断出来了,可是给病人治疗却成了最大的难题。

没哪位医生敢冒这个风险。

而且确实没有检查依据。

石医生沉思片刻,一个字都没有说。又接着操作电脑,继续给患者开医嘱。

周灿站在那儿,显得十分尴尬。

走也不是,不走好像更尴尬。

似乎被石医生当成了空气。

足足过了七八分钟,石医生终于开完了医嘱。

这段等待的时间,对周灿来说,真的是一种煎熬。其他医生与护士,时不时投来异样的目光,让他更加觉得难受。

感觉就像一个小丑站在那儿任人打量。

“这些诊断是你想出来的?”

石医生原来并没有忘记他,微微转身抬头凝视着周灿的眼睛。

“是!”

周灿没办法撒谎,因为对方的目光仿佛能洞穿人心。

要是说话不坦诚,这事更难办。

硬着头皮承认是最好的办法。

“我一听就知道是你自己辩证出来的,为什么非要扯上不存在的上级医生?有经验的上级医生,诊断思路都是步步为营,每一步都以检查数据或病候为依据。你的诊断思路更像是天马行空,小孩子的乱写乱画。”

石医生看着沉默寡言,没想到洞察力如此变态。

周灿的后背一阵冷汗直冒。

“不过也正是你这种打破规矩,跳出束缚的另类思路,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我现在急需进去处理病人,大约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后会出来。你若愿意的话,可以在这里等我,到时候我再与你好好讨论一下7床的病人。”

石医生说道。

第166章 立了大功,胡医生肠子都悔青了

“我在这等您!”

周灿与很多人学医的目的不同。

不少医生学医是为了能够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学医纯粹就是兴趣与救人。

每次成功治好一位病人,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折磨,又或者挽救一条生命,他都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次为了救7床的患者,他已经做了许多超出本职工作的事。

他坐在值班室内静静等待石医生出来。

这期间,他在脑子里反复辩证患者的病因、病理,以及检查方法、用药,以便石医生等会与他交谈时能够有更大把握说服对方。

在这期间,不时有医生与护士进出值班室。

很多人好奇周灿怎么坐在这?

后来经过相互交谈,知道了周灿是在为了救治7床的病人而努力。尽管有人觉得他的行为有些幼稚,但是也有不少医护觉得他这种救人的勇气与精神值得敬佩。

大家的素质都挺高,尽量不去打扰周灿。

有个年轻的护士妹子更是偷偷打量他,眼中透着好奇与友好。

……

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石医生这才从病区内走了出来。

看上去,脸上满是疲惫。

有些危重症患者的照顾与抢救,特别折磨人。

费神费力,心弦紧绷,精神始终处于高压状态。

“我先开医嘱,完了再和你聊。6床的病人情况很不好。”

石医生解释了一句,然后坐在电脑前开医嘱。

6床的上一位病人刚离世,新来的病人情况又是极不乐观,谁说数字6就一定吉利?在重症病房,那个第6床位都快变成死亡床位了。

车祸,颅内出血,深度昏迷,很多病人都挺不过这一关。

就算挺过去了,也容易变成植物人。

等到石医生开完医嘱,周灿赶紧把自己想好的辩证思路说出。

刚说了几句,石医生便出言打断。

“我的时间非常紧,没法详细听你的每一个诊断细节,直接说你的主思路与结果就行了。”

于是,周灿准备了一个多小时的说辞,最终压缩成了简化版。

等他快速说完后,石医生沉思了几分钟,眼神逐渐明亮、坚定。

这是好事情,说胆他已经接受了周灿的诊断思路和结果。

“我已经交待小张和护士,注意给7床的病人取便留样,然后送检。只要患者的体内真有寄生虫,相信一定能够查出蛛丝马迹。这次我会要求实验室重点筛查虫卵与可能存在的寄生幼虫。同时对粪便的成份进行更细致的分析。重点化验粪便中是否含有能让毛细血管扩张的激素、药物。”

“无论哪一条成立,都能成为给患者用药的依据。至于现在,必须耐心等待。你明天还要过来上班,这里面的工作强度极高,有时候甚至需要延长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你可以先回去睡觉。相信等你明天来上班,会有一个结果给到你。”

石医生这人说话非常实在。

听着就让人踏实。

而且他从病区出来前,已经对手下的规培生与协助护士做了取便留样交代。

说明周灿第一次跟他谈这事,他就已经重视,并且深度思考过。

与胡医生的‘客套’,不愿冒风险,不愿多担责任比起来,石医生更让周灿尊敬。

这里必须提一下,石医生手下的规培生小张,可不是周灿他们这一届的。而是早已经拿到执业医师证,规培快满三年的老资格。

而且属于重症医学科的专科医生。

很多规培生,规培的最后三四个月都是选择回到所选科室完成最后的规培。

比如选的是神外规培方向,规培的最后三个月通常都会回到神外工作。

也算是提前适应本科室的工作。

只等规培证到手,立刻就能上岗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

“行,这事就拜托您了!”

周灿起身告辞。

话说到这个份上,周灿等这一个多小时,也就不算白等。

“哦,对了,你怀疑是哪种类型的寄生虫?最好给出用药建议。”

石医生叫住了他。

“个人觉得是蠕虫类寄生虫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真是蠕虫类,建议用甲苯咪唑。考虑到病人的耐受与肠道情况,要是同时不能让患者服用少许生茶油就更好了。”

周灿判断是蠕虫类寄生虫,而不是原虫类,依据有多个。

最主要的一条,他觉得这寄生虫十分狡诈,有着很强的领地意识。只盘踞在患者的小肠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