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朝传道 第227章

作者:日日生

他的眉毛很浓,阔口方脸,紫棠色的脸上,挂着一道伤痕。

标准的久经沙场老将模样,整个人不怒自威。

种师道也在观察李渔,他年纪轻轻,长相说不上十分英俊,但是眼睛十分有神,谈笑间有一种自信的风度。

坐下之后,种师道也没有多说废话,搓着手开口道:“想必道长已经知道了,我们西军此刻就如这火中的木炭一般,即将化为灰烬。老夫忝为西军主帅,并无一计可脱身,迫不得已求救于道长,望道长施以援手,西军上下十七万儿郎,没齿难忘道长大恩。”

“老帅此言说重了,西军守卫边疆,不是为西军自己守的。若是任由党项人南下,是整个中原的浩劫。贫道虽然是方外之人,但是也明白一个道理: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种师道心中一暖,能有人说出这番话来,他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一直以来,他们驻守在这片风沙漫天的土地上,手里拿的武器甚至不如对面的党项人,穿着几代人传下来的破旧的盔甲,拿着自制的兵器,坚守着大宋的西北防线。

闻名天下的玄甲铁骑,一个单兵的甲胄兵刃的价值,就能抵得上西军几十个人的装备。

但是你让玄甲铁骑来西北,他们西军敢不敢打?种师道敢保证,没有一个怂蛋。

大宋的将帅或许不如其他五国那么耀眼,但是大宋西军的兵,不弱于人。

这也是他最窝心的地方,这些兵几代人,替大汉、替大宋守卫边疆,但是他们已经被朝中的肉食者给出卖了。

李渔看出他的情绪波动,笑道:“老帅无须担心,我已经想出办法,我们只需如此……”

……

横山一战,天下皆惊。

西军上下一心,在严冬到来之前,一举荡平了兴庆府。

党项八部,在头人的带领下,一个个投降,被打散在西军各营,从此再难有作为。

一品堂的高手,覆灭大半,其他的逃到天涯海角,也再难成气候。

大宋的这一胜,在春节前来了,真可谓是普天同庆,国内振奋。

汴梁城中,尤其如此。

夜幕降临,一匹白马,在城中乱逛。它的背上空空如也,直到进了一个大院子。

李渔睁开眼,伸了个懒腰,身形慢慢显露出来。但见四下树影层叠,黑暗中点点霓灯透亮,隐约描出花木丛中的一栋栋精致楼舍的边角,又有丝竹管弦之声缈缈飘来,泄露出这里实是繁荣华之地。

“老林还有这个情调?”

李渔还是任由照夜玉狮子自己走,直到进了一围篱笆,绕过数丛细竹,眼前现出几间精美房舍,皆为紫脂泥墙,檐下挂着数盏灯笼。

下马之后,李渔甩给它一壶酒,照夜玉狮子叼着酒囊,自己找了个地方,完全不用李渔操心。

李渔推门进去,只见地上摆着一张小几,周围是蒲团。

和外面的雅趣不同,房中十分朴素,让人一看就知道,此间主人是个清心寡欲之人。

蒲团上,林灵素睁开眼,叹了口气说道:“知道为什么叫你来这里么?”

“你的元妙山下,是不是有人盯梢了?”

林灵素点了点头,他心中暗道,这小子真是一个高手,这些阴谋鬼蜮伎俩,只要一点他就门清……

林灵素不无担忧地说道:“你知道了吧?这一次种师道带领西军,投到了蔡京门下,咱们又多了一个大敌。”

“你说的大敌,是西军?”

“这还不明显么?”林灵素叹了口气,说道:“西军,不可小觑。”

李渔开玩笑地说道:“怕什么,我们有高俅的八十万禁军,还怕十几万西军?”

林灵素不屑地说道:“禁军?那些人的成色,你自己不知道么?在东吴,我听说方腊手下两个人,就杀的两千禁军死了一半。”

李渔不再逗他,笑道:“宫主放心,西军不会倒向蔡京,关键时候,他们会为我所用。”

林灵素眉头一皱,说道:“此言何讲?”

李渔嘿嘿一笑,说道:“山人自有妙计。”

第三百四十三章 阴体

西军的大胜,引起了唐人的注意,他们不再咄咄逼人,而是派人到横山一带,摸清楚西军的实力。

引起一场战争,尤其是唐宋两个大国,绝不只是关乎两个国家,而是震动六朝。

万一不能快刀斩乱麻,陷入泥潭,将会引来其他势力的干预。

长安,太极殿。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心情十分不错。

自从提议修建大明宫给他爹李渊住,朝堂上和民间的风言风语一时减少了大半,别以为官员和百姓说什么皇帝听不见,皇室养了那么多鹰犬,可不是用来做侍卫的。

在殿中,坐在椅子上的虞世南,看李世民十分顺眼。

自从去了一次汴梁,他觉得自家皇帝就是明君典范,真奇怪自己以前为啥老是看他不顺眼,总想着给陛下挑毛病。

“大宋皇帝赵佶,望之不似人君,宰相蔡京之流,更非贤臣。窃以为,大宋内乱之日,为时不远矣。我朝不宜在此时出兵,一旦出兵,宋人或能抛去内斗之心,转而同仇敌忾,于我不利。”

李世民沉吟道:“朕素问大宋君臣,软弱无能,常以‘岁币’求安宁。朕近来为太上皇修筑大明宫,国库有些紧俏,可否威逼宋人,解我燃眉之急?”

虞世南点头道:“这个不难!”

李世民大喜,他最近手头不宽裕,甚至有过偷工减料的想法。

但是一旦被人发现,估计又要口诛笔伐了。

虽然李世民是个很爱惜民力和财政的皇帝,但是原本时空中,他为了给自己的亲爹修大明宫,也是真拿出了不少的预算。

大明宫的选址,也很考究,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滨,南接长安城北郭,西接宫城的东北隅。

一条象征龙脉的山原自长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横亘六十里,到了这里,恰为“龙首”,因地势高亢,人称龙首原。

如此庞大的宫殿群,当然要花不少钱,李世民上台以后,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西五洞反叛的獠族,要花钱;

凤翔郡大旱,赈济灾民,安置百姓,需要花钱;

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谋反,要花钱;

兴修水利,铺桥架路,繁荣商道,要花钱

……

修建这样一个宫殿,显然与他的行政方针不和,若是大宋愿意当这个冤大头,那可太好了。

可惜没有把李渔抓来,听说他三天,就为宋帝建造了一个大宋最好的园林。

那园林飞檐拱斗,极尽奢华,正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关键是他不需要钱啊,也不需要浪费民力,李世民虽然是世家公子哥出身,但是做了皇帝之后,还是蛮节俭的。

他心中暗暗盘算,要是李渔被抓来长安,自己给他三十天都可以,只要他快速建起一座大明宫来。

哪怕要把旧账一笔勾销,都是划得来的买卖,李世民虽然崇佛,但是他崇佛是为了政治考量,而不是他的本意。

所以他对李渔,没有多大的恨意,之所以非要抓他,不过是给长安佛门一个交代罢了。

不然李渔若是真的触及到这位大唐皇帝的逆鳞,他是不可能过得这么舒服的。

大唐的国力,不是说笑的,皇宫内不知道多少‘鹰犬’,真放出来找李渔的麻烦,十个正经门也不够看。

“一事不烦二主,爱卿勿辞辛苦,再去汴梁走一遭,这一次只要讨来岁币八十万贯,绢一百万匹,就算成功。”

虞世南心中一笑,显然陛下不是心血来潮,他是做过功课的。

大宋给契丹的岁币,就是这个数目多一点,应该是在大宋君臣能接受的范围内。

能把数目计算到这么准确,脱口而出,看来自家皇帝,惦记大宋的国库,不是一天两天了。

“臣遵旨。”

……

又是一年,汴梁城中到处张灯结彩,庆贺新禧。

李渔看着冷清的山门,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正经门中,很多人就在西军中任职了,反正也不耽误他们修炼。

还有一些去了杨志那里,参与到围堵方腊,毕竟这是本门的生死大敌。

李渔最怕的,好像就是明教,因为他们和自己一样,神出鬼没,而且手段诡异且高强。

到现在为止,把李渔逼得最狼狈,离死亡最近的,就是方腊亲自出手,在古寺和李渔打斗,逼得他只能装死土遁。

佛门李渔不怕,他们已经开始内乱,估计没空对付自己。

至于南疆,李渔更是不怕,虽然看起来他们纸面实力最大,但是南疆那么大,本身就是各种部落独立,不似明教一般令行禁止有效率。

二来自己取了琼英的元红,万毒不侵,百蛊辟易,已经是免疫了巫神殿大部分的攻击手段。

后山的竹林内,李渔盘膝坐在树下,如往常一样,加固自己布下的诸多阵法。

一丝淡淡的清气,在他头顶萦绕,从他的指尖时不时点出一条光线。

李渔现在不是很担心自己,他更在乎门中弟子的安危,用巫力淬体之后,李渔的身体也成为了他的一大隐藏大招。

但是正经门中,精锐尽出,吕玲绮不在;杨志不在;李俊不在;史进不在……

能打的基本都不在,剩下一些黄信、萧让、金大坚之流……

他手掌一翻,蟠龙拐杖出现在他的手心,李渔把这根南极仙翁的拐杖,插到身下的土地中。

既然他没有来找,那就是两种可能,一来南极仙翁贵人多忘事,不记得自己这根蟠龙拐杖了;

二就是他有所忌惮,不敢来人间造次。

无论是哪一种,李渔都不再顾忌,他伸手一拍,掌心的光晕落在蟠龙拐杖露在土外的上方。

这根拐杖,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消散,化为无边的木灵,注入到正经门的大阵中。

南极仙翁,采天地木灵之力,凝聚而成的拐杖,再次化为它的本源,回归这片大地。

然后李渔拿出炎晶,取出一滴龙血,滴入到光盾上。

龙族蛮横的力量,在阵中激荡,很快散布到大阵内。

正经门的弟子都好奇地抬头,觉得今天的天空有些怪怪的。此刻这些弟子还不知道,从今天起,他们将时不时能听到一声龙吟。

李渔满意地站起身来,看着自己的成果,心中不无得意。

就算是有人要来对付正经门,门中弟子也有了防御之法,这一套连环阵法运用得当,可以抵过几十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