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401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这一次,徐佑受封的,是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因为受封仪式的地点就在蓟京,对徐佑来说比较方便,不会耽误太长的时间。

在等待的过程中,徐佑还不忘在大脑中思考一些研究问题,不愿浪费任何一分钟的时间。

到了院士受封仪式开始的时间后,一位老人从台下缓缓的走了上来。

这便是国家科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这次院士受封仪式的主持者。

“非常高兴,今年我们又有六十二位科学家,并受封为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这里包括了数学物理部的十四人,化学部的十一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十人,地学部九人,信息技术科学部十一人,技术科学部七人。”

这其中,徐佑作为数学物理部中的一员,是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最受瞩目的一位。

“徐佑教授,因为其有关高温超导机理等的多项理论,成为我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并在多个应用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徐佑教授所获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理应获得我们最大的褒奖!”

话音落后,徐佑向前几步,站立在了台上最中央,享受着台下最热烈的掌声。

自从获得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金奖之后,徐佑其实很少出现在这种万众瞩目的场合,甚至在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徐佑都并没有亲临现场。

这一次,徐佑心里难得的出现了获奖时的激动澎湃之情,对受封为院士这样的褒奖感到无比的荣耀。

接过国家科学院院长颁发的院士荣誉证书之后,徐佑认真的将证书握在手中,表情十分的严肃。

紧接着,徐佑来到了桌前,签署起了院士承诺书。

院士是国家最高级别的学术称号,有其可以行使的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

获得这个荣誉,并不会影响徐佑对于科学探索的本心,但却会让徐佑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一定要配得上这份荣誉才行。

“下面,我们有请徐佑院士上台发言!”

徐佑作为这次院士受封仪式的代表,自然是徐佑说一些话的。

第一次被称作“院士”这个称呼,徐佑还有些不太习惯。

迈着沉着的脚步,徐佑来到台上中央,将麦克风拿到嘴边。

“非常荣幸,这次能与其他六十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起,获得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称号。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使命的赋予。”

“对我们来说,受封院士并不是学术生涯的终点,相反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在国家学术界拥有最大权利的我们来说,我们不但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学术研究,也要做好带头作用,找准科技创新的方向,围绕重要科研问题进行攻关。”

“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科技强国,而作为世界的科技中心,我们要利用科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也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带领全世界恢复良好的秩序,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还不到三十周岁的徐佑,在台上展现出了良好的风范,完全不逊色与德高望重的院长。

而徐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中包含着满满的意味。

如今的这个时候,我们在多个领域上都做到了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真正的中心。

但与山姆不同的是,我们并不会仗着自己强大而去使用什么强权,而是真正将格局放得更大。

第590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为我们知道,霸权主义是没有任何的未来的,只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消磨殆尽。

和平的内部世界,才会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地外的那些未知威胁,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强大。

因此,只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好发展的规划,才是一条最为正确的道路。

结束了这次的院士受封仪式后,徐佑没有在国家科学院过多的停留,而是马上回到了蓟京大学。

无论是这样莫大的褒奖,还是身上担负着的更多的责任,并不会影响到徐佑的初心,以及在真理之路上探索的恒心与决心。

而当大家看完了这次的院士受封仪式的视频后,却被徐佑深深的影响到,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自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徐佑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以及社交媒体上,这让很多人以为,这几年徐佑是碌碌无为的,不像之前那样的成果丰硕了。

事实上,徐佑只是在光芒之外的地方,默默的做着各种重要的研究罢了。

从始至终,徐佑就从来没有把名和利放在心上。

激励着徐佑一直向前的,是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

“徐佑真的是太厉害了,在不到三十周岁的年纪,就被受封院士,创造了院士年龄的最小纪录。不过相比徐佑之前获得的种种成就,受封院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没想到,除了高温超导机理之外,徐佑居然还在这么多领域中做出了重要的成果,连登月项目都有徐佑的参与。看来这些年来,徐佑一直在默默的潜心做着研究。”

“看完了徐佑的经历,真的太让我感到鼓舞了!徐佑这一路走来,真的是比电影中的男主角还要更加的传奇。将来我的孩子也一定要像徐佑一样,学习竞赛,保送蓟京大学,拿诺贝尔奖,受封院士!”

不仅是国内的朋友,国外的很多朋友,同样受到了徐佑这些事迹的鼓舞。

徐佑的出现,将山姆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拉下,让世界进入到了更好的秩序当中。

……

完成了人工重力系统的太空测试后,徐佑与航天院一起整理着相关的各项数据,并做出进一步的总结。

忙完了这些工作,徐佑想起了有关黑子和白子的理论问题。

按照徐佑的初衷,这样的基础理论一定是要对外发表的,就像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一样。

不过,徐佑并不想一人做出这个决定,最好还是找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把这件事情的利弊分析透彻。

在下一次的战略科学家例会中,徐佑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想必各位应该已经知道,前一段时间,我提出了黑子白子的物质组成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了人工重力系统当中。黑子白子的理论是物理界的一项基础理论,我个人的想法是希望把它公之于众,不知道各位都怎么看?”

徐佑想把这个理论公布出来的原因,并不是想让自己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让世人永远铭记的物理学家。

徐佑希望的是,更多的科学家能够依据这项基本的理论,做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即使这可能会帮助到一些处于我们对立面的人,这依然是一项利大于弊的事情。

听完了徐佑的这个想法之后,会场里一时陷入了寂静之中。

作为科学家,大家都知道将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公开,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就算是徐佑想要让自己成为历史级的科学家,与那些伟人相比肩,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见大家都没有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徐佑继续说道:

“我知道大家都在担心着什么。事实上,公布这样的基础理论,也并不会让它马上转化为应用成果。包括人工重力系统这样的应用性技术,肯定是不会轻易公开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夸克的发现具有类似的意义。”

“但如果能够公开这项理论,可以更进一步的巩固我们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可以说,学术与科技、军事、甚至经济都是息息相关的。说心里话,我对个人的荣誉并不看重,只是希望能够将学术中心的地位牢牢的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徐佑说这话时,显得非常的坦荡。

这些年来,了解徐佑真实成果的人们,也都知道,徐佑确实是这样过来的。

在这个时候,徐佑也没必要为了名和利,突然选择公开自己的成果。

“另外,我也非常想趁这个机会,去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的进步不是靠几个人的,而是需要我们一起团结起来,才能够让世界快速的发展。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讲,国家之间的互相遏制,也只是一种内耗而已。”

徐佑自然不会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只是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观点自然也就不同了。

在这个时候,徐佑已经完全有底气,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确立我们世界中心的地位才行。

当徐佑说完这些话时,在场的各位科学家,大多数已经倾向于支持徐佑的观点了。

徐佑的母亲吴婧也在现场,不过出于身份的原因,吴婧并不好第一个发言。

就在这时,车邵忠站了出来。

“我同意徐院士的观点。在科学史上,这样的基础理论一向都是要发表的,这次也并不应该有什么不同。虽说公布理论成果也会有弊端,不过整体上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就像徐院士之前的高温超导机理,如果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的话,那我们绝对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学术地位。而且,要是这一成果被别人抢先发布,我们可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车邵忠并不像吴婧那样,与徐佑有直接的关系,便毫无顾忌的说出了这些话。

在车邵忠的率领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面了对理论公开的支持。

第591章 他只是在光芒之外默默的研究

见整个势头已经完全倾向于支持理论公开,少数几个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再没了意见。

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后,徐佑终于可以对理论的发表没有什么顾忌了。

这个时候,车邵忠继续举手发言道:

“我再提一个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趁徐院士公开发表这个理论的机会,创建一个科学界的奖项,用于表彰对人类做出巨大成功贡献的科学家。简单的说,大家可以理解为,这是我们的诺贝尔奖。”

车邵忠的观点一出,顿时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在这之前,我们在科学界并没有什么世界级的奖项,世界上含金量最高的奖项,都是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这些国外的奖项。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科研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创建一系列重量级的科学奖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既然决定要做大做强,那一次性做得更到位一些,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大家对车邵忠的这个提议都非常的赞同,这样一来,也不至于在出现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敢出国领奖的事情了。

徐佑对车邵忠的这个提议也表示支持,并举手说道:

“车老师的这个提议我觉得很好,我愿意拿出我个人的财产,作为这个奖项的奖金,对获奖的科学家进行表彰。”

徐佑希望自己也能够像诺贝尔一样,把自己的财产捐出来,作为奖项的基金,把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颁发给获奖者。

徐佑虽然没有罗文坤那么庞大的财富,不过拿出几个亿来,倒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毕竟伏龙科技的股票涨得这么好,以徐佑所持有的这些股份,完全可以换成十位数的财产了。

这么多的钱,徐佑根本就没有地方花完,倒不如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上。

“奖金的事情,徐院士一个人出就不太合适了,我们大家都可以拿出一些的。我相信以我们现在的实力,一定可以让这个奖项的影响力与含金量不低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

……

回到蓟京大学之后,徐佑拿出了一些时间,将自己有关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整理成论文的形式。

对于这篇论文,徐佑格外的慎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再决定如何去表述更好一些。

这倒不是因为徐佑担心成果无法在期刊上发表,徐佑本就像把它发表在自己作为审稿人的蓟京大学核心期刊上,论文发表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哪些东西该些,哪些东西不该写,具体要怎么去写,这才是徐佑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经过数日的撰写与修改后,徐佑终于对论文的终稿表示满意,并经过了其他几位审稿人的校验后,刊登在了下一期的蓟大核心期刊上。

因为忙于登月项目等研究工作的原因,徐佑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在蓟大核心期刊上发布论文了。

当大家得知,这一次期刊上又有徐佑发表的论文之后,都非常积极的查看了起来。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