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305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而IBM与谷歌那边,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了,就定在这个时间吧。”

见徐佑是如此的信心十足,韩书斌也便不再多问。

其实即使把这个期限缩减到半个月,徐佑也是非常有信心,自己是可以完成这些工作的。

对于这场量子竞赛,徐佑已经迫不及待了。

“就先从天气预测的程序开始吧。”

虽说徐佑之前还没有正式对人工智能的天气预测领域进行研究。

但人工智能对天气的预测方法,徐佑还是非常了解的。

在天气预测上,人工智能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智能网格预报,与模型分析技术。

智能网格预报,采用大数据分析技能,对大量天气数据进行全方位地挖掘与探析。

通过这样的智能网格体系,让人工智能可以精准的预测各种天气。

这样的天气预测方式,对于降水的预测即为准确,缺点就是预测的周期比较短,无法对数天之后的天气进行准确预测。

另一种天气预测方式,是模型分析技术。

模型分析技术同样会使用到各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是着重点在于,需要对一个复杂的气象系统建模。

这种天气预测方式,短期内或许没有第一种方式预测得准确,但在长期内,有着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一个月内的天气,都可以较为精准的预测出来。

只是,因为计算量过于庞大,对于计算机的性能要求非常高。

甚至连很多超级计算机,都无法胜任如此庞大的计算量。

但这些,对于计算速度极强的算经量子计算机来说,并不算什么问题。

更何况,徐佑还有大脑仿真模拟这项技能,来帮助自己完成建模的工作。

仅仅三天的时间,徐佑就完成了所有编程建模的工作,并让算经学会了对天气的预测。

“我们算经的天气预测系统,同时学习了智能网格预报、模型分析技术等多项天气预测方法,可以通过自有的系统评分机制,对于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测。在气象数据充足的情况下,算经可以近乎百分之百的预测24h内的天气。甚至对一个月之内的天气,都可以将预测准确率提升到95%以上。”

因为天气受到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多,想要百分百准确的预测几天后的天气,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都有可能改变某天的天气。

更别说,是人工降雨之类,人为对天气的改变了。

可对于徐佑给出的数据,一名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徐教授,24小时内的天气预测准确率我可以理解。可是……一个月之内天气预测的准确率,您是怎么得出的呢?”

这个质疑还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距离徐佑做出这个天气预测的模型,也才过去仅仅三天时间。

根本来不及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统计。

“这个数据是理论值,具体的准确率,我们之后就会知道了。”

说着,徐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算经人工智能刚刚作出的天气预测。

根据国家气象台提供的雷达等数据,算经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了全世界各地一个月之内的天气预测。

只是,相对于气象台给出的天气预报,算经人工智能的天气预报会有一些出入,甚至连某地某一天,是晴天还是雨天,都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预测。

“徐教授,如果只是理论值的话,这个模型会不会缺乏足够的验证?”

“先观察半个月,如果数据不达标的话,我们再对模型进行更改。”

其实徐佑的信心是非常足的,通过徐佑大脑仿真模拟的结果,这个模型的准确率,甚至要比徐佑给出的数据更高。

徐佑也很理解他们有怀疑的心理,毕竟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肯定是需要进行多次的验证、修改的。

“我同意徐教授的说法,等过几天就知道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了。”韩书斌说道。

即使韩书斌也无法理解,徐佑是如何得出模型预测的理论值的。

但只要这个成果是出自于徐佑,就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了。

做好了天气预测的模型之后,徐佑紧接着对资源分配的任务进行研究。

相比于天气预测,资源分配问题的偶然性要小很多,主要考察的还是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比如说,在能源调配方面,通过电网提供的数据,预测用电负载,进而提供预测性维护措施,给出精准的电力供需解决方案。

或者在风力发电领域,根据历史发电数据、天气预报的信息,来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优化风力发电的方案,提升风力发电的效率。

两天的时间过去,算经人工智能已经学会了解决各种资源分配问题。

相对于之前的模型,算经人工智能可以提升百分之二十到五十不等的效率,让资源分配得更加的合理。

而随着这两天过去,算经人工智能预测天气的准确率,也可以得到验证了。

“徐教授,我们这两天对世界各地天气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99.9%。其中预测不准确的位置,也有很多是进行了人工降雨等人为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预测准确性。”一位项目组的成员说道。

这样的准确率,意味着算经人工智能预测一千次天气,才会有一次的失误。

这对于本来就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天气预报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了。

第423章 量子竞赛开始!

平常我们所使用的天气预报,出现天气预测不准确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甚至有的时候,明明外面已经开始下雨,天气预报仍然显示今天是晴天。

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经常会让人感到猝不及防。

“还不错,与我们预测的数据是基本符合的。”徐佑平静的说道。

对于这个消息,徐佑表现得有些过分淡定了。

毕竟在之前的仿真模拟中,徐佑已经确定,这个天气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是极高的。

有这样高的预测准确率,离不开徐佑构造的这个近乎完美的模型。

此外,“算经”恐怖的计算速度,也是其中的另一个关键。

同样的预测模型,即使使用海岛量子计算机的算力,也是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计算量的。

“算经”量子计算机与这个天气预测模型,以一个非常高的契合度,连结在了一起。

半个月之后。

更详细的数据统计出炉了。

因为影响天气的因素太多,随着预测周期的延长,天气预测的准确率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调。

但整体的准度,依然处于理论值之上。

甚至连其他天气预报平台,提前一天都无法成功预测的天气,“算经”也可以提前一周就准确的预测出来。

这样的结果,让整个项目组都为之震惊。

“徐教授真是太厉害了,在没有经过任何验证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这个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说是料事如神,也不为过吧?”

“当时真的不应该怀疑徐教授,他可是最了解‘算经’性能的人了。任凭那秃鹫再怎么厉害,都不可能达到‘算经’这样的水准的。”

“这次是预测天气,以后说不定连宇宙演化都可以模拟出来了。现在无法达到百分百的准确率,并不是算经的计算能力不够,只是得到的信息不够充足而已。如果雷达卫星这些技术能够更发达一些的话,更长时间之后的天气,也是可以准确预测出来的。”

韩书斌同样也为“算经”的这些成绩感到惊叹。

即使韩书斌之前就无条件的力挺徐佑,却也没有对“算经”的表现,有过这么高的心理预期。

对于徐佑这样的天才,确实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

……

又是半个月过去,“算经”在天气预测中的表现,依然圆满的达到了预期。

在这期间,徐佑也不断的进行总结,通过对细节上的微调,继续小幅提升“算经”对天气预测的成功率。

可以说,“算经”已经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将算力发挥到了极致。

想要再去提升准确率,就不是在算力和模型上做出调整了,而是在卫星与雷达上。

虽说随着预测周期的延长,“算经”的预测准确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算经”还是可以根据最新的情况,不断更新天气预测的信息,来提升天气预测的准确率。

在对三天内天气的预测,“算经”几乎是可以完全被信赖的。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华米两国的“量子竞赛”,也终于即将开始了。

这次的量子竞赛,从某种程度来说,有些上个世纪太空竞赛的感觉。

不仅是华米两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也都非常关注此次的量子竞赛。

这代表了世界上最高的计算水平,也很可能会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为此,多家世界主流媒体,将全程直播这次的量子竞赛。

“第一阶段的量子竞赛,将以天气预测作为考量标准,共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比赛。两方的量子计算机,将根据各自国家的雷达卫星数据,对全世界一万多个城市的天气进行预报。天气预报的准度以及预测周期长度等因素,都将作为考量的标准。”

在具体的成绩评判上,双方统一了一个评分系统作为标准。

大致说起来,能够对天气预测得越准确,并且预测的周期更长,就将获得更高的评分。

因为种种原因,第一阶段的量子竞赛,是无法做到完全公平的。

除了天气的偶然性之外,双方并没有采用同一个雷达卫星系统,本身能够获取到的数据,就是有所不同的。

但双方又都更信任自家的雷达卫星数据,坚持认为自家的数据才是更精准的。

只要双方都对此没有意见,这样的“不公平”,也算是相对的公平了。

“蓟京时间明天凌晨零点,算经量子计算机,和秃鹫量子计算机,需要准时提交各自的天气预测数据。实时数据刷新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在这期间,是无法进行数据修改的。”

毕竟这是一场比赛,不会像真正的天气预报一样,可以根据最新情况,实时的进行数据刷新。

否则的话,就很难进行胜负的评判了。

在数据提交截止期之前,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到了午夜时间,大家还是想看完两边提交的数据再睡觉。

想要知道这两台量子计算机,对当地的天气预测倒是其次。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