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204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如果是从镜面拼接,或是光学薄膜拼装的角度去思考的话。

倒是可行的方向。

只要分几次,把一块块镜片或者光学薄膜发送到太空中,再进行组装就可以了。

当然,这样一来,如何在太空中组装这些镜片,也是另外的一个关键问题。

结束了和任文斗的沟通之后,徐佑开始了具体的方案设计。

目前为止,徐佑有三个大概的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针对上一代高分卫星的优化。

徐佑通过研究发现,上一代高分卫星,在分辨率上仍然有一定的潜力,可以在不改变主要硬件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分辨率。

虽然不会提升几倍那么多,但还是很有希望,做到十厘米之内的。

第二个方向,是采用多镜片拼接技术。

这个方向,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卫星的分辨率。

问题是,侦查卫星的重量会比较重,对于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第三个方向,是利用衍射光学薄膜技术。

用非常薄的光学薄膜,去代替普通的光学镜片。

因为光学薄膜,相比光学镜片来说,要轻出很多。

这种方案,对火箭的运载能力要求没有那么高。

但问题是,同样需要拼装,且成像技术并没有传统的光学镜片成熟。

可以说,三种方法各有利弊。

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进行更合理的选择。

这一天,吴婧组织大家,召开了一场会议。

会上,主要沟通有关新一代高分卫星的设计方案。

“徐老师,请说一下你的设计方案吧。”

徐佑将自己的三个方案都展示给了大家,并介绍了每种方案的利弊。

听着徐佑的讲解,在座的各位,都对徐佑的想法表示着赞叹。

他们都没有想到,徐佑才来这里没几天,不仅完成了如此庞大数量知识的学习,还已经对于卫星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

甚至有些方案,是那些资深的设计师,都没有想到过的。

“徐老师,据你所说,关于上一代的高分卫星,还存在优化的空间?”吴婧问道。

“是的,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如果理想的话,我们有希望在不改变主要硬件的情况下,将它的分辨率,提升到50mm左右。”

听到这个数字,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

即使是用上更大的光学镜片,他们都没有十足的信心,让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

这样的话,可是比之前分辨率最高的卫星,分辨率还要提升了一倍之多。

“这个方案,应该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一个吧?”

“是的。当然,这种方案的提升,肯定是存在上限的。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将分辨率提升到10mm之内。”

这就像是一个百米能跑到13秒的普通人,通过专业训练后,或许能跑到12秒左右,甚至更快。

但再怎么训练,也很难突破11秒。

这,就是硬件的限制,决定了能力的上限。

如果用其他的两个方案,只要给徐佑足够的时间,将分辨率做到10mm之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大家的一番商议,都觉得这第一种方案,可以去优先的考虑。

徐佑也看得出,如果可以的话,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把这样一颗高分辨率的卫星,发射到太空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就先从徐老师的第一个方案去入手好了。如果这个方案效果不好,我们再去尝试其他的方案。”吴婧说道。

反正剩下的两个方案,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研究。

优先级放在后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结束了这场会议后,徐佑便开始了对方案一的研究。

其实在会议之前,徐佑对于这个方案,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划。

按照徐佑的估计,自己有信心在完成优化后,把分辨率做到30mm到50mm之间。

因为,这就是上一代高分卫星的理论分辨率极限值。

徐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徐佑首先需要做的,是在上一代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徐佑开启了深度学习状态,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之下,很快就进入到了心流状态之中。

根据最近学习的知识,以及之前的大量积累,徐佑确定了算法的优化方向。

“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概念,解藕卷积层,减少模型参数量,可以达到提升检测效率的目的。”

徐佑分析着上一代高分卫星的数据,对于算法开始了优化。

在之前的算法中,无法同时对多种类别目标同时定位区分,且易受光照、拍摄角度等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到最终的观测结果。

因此,只有把分辨率降低到100mm作用,才可以最好的保证卫星成像的超高稳定性。

“有了!把这个目标定位检测问题,转化为回归问题去处理,这样一来的话……”

第270章 这是一个特殊而又平凡的日子

说起来,徐佑能够想到这样的一个思路,与楼嵩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楼嵩在解决学霸社区app的bug时,就想到将其中的APK代码,转化成一个数学模型。

徐佑正是在那个时候,从楼嵩身上学会了这个方法,才有了现在的这个思路。

很多东西,并不是在课本上就能学到的,只有在与高人接触时才能学到。

将卫星对目标的定位问题,转化为回归问题后,徐佑的思路是,编辑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直接对所有候选区域进行回归。

这样一来,就可以预测相应类别的概率,解决候选区域重叠问题,实现实时对目标的检测。

大大提高卫星对地面目标的检测效率,并提高检测的精度。

接下来的时间里,徐佑启动了对这个方案的工作。

这个方案,看起来只是一个算法的优化,但却与卫星的设计与工程关系极大。

徐佑需要更准确、更深入的去了解上一代的高分卫星的每一处细节,才能更好的完成算法的优化工作。

在这期间,徐佑与多位卫星的设计师、工程师进行沟通,一点一点的优化着每一处细节。

直到除夕之夜,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徐老师,一会儿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饺子了。”

“好的,余老师。”

在连续多天投入的工作后,徐佑对于时间的概念已经非常的模糊。

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已经到了除夕之夜。

好在,通过这些天的工作,算法的优化工作基本完成。

因为这一次,卫星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改动,省去了卫星研制和测试的大部分时间。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年后这颗卫星,就可以进入到发射的准备阶段了。

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出锅。

吴婧也来到了食堂,见到徐佑,表情中带着微笑。

徐佑还记得,当初吴婧叫自己过来的理由,是想让自己今年和和吴婧一起过年。

但自从来到这里之后,徐佑甚至并不能天天见到吴婧。

看得出,吴婧的任务很繁重,很多工作都需要吴婧去处理。

至于吴婧的具体职责,徐佑现在也不是非常清楚。

徐佑只知道,虽然大家在这里都称吴婧为“吴老师”,但吴婧的地位,甚至不比航天院的领导要低。

“过来跟我一桌吃饭吧。”

此时,吴婧也没有刻意的避嫌,而是将徐佑直接叫了过来。

徐佑点了点头,来到了吴婧旁边。

自从来到这里之后,这还是徐佑第一次和吴婧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之前,吴婧因为工作的繁忙,没有与徐佑过多的接触。

另外,双方的特殊关系,也是原因之一。

如果没有工作需要,吴婧也不好经常把徐佑叫到自己身边。

不过,在除夕夜这个晚上,吴婧也不想再刻意的避嫌了。

“怎么样,好吃吗?”吴婧笑着问道。

“好吃!难道是你包的?”

“怎么可能,在家的时候,可都一向是老徐教授下厨的。饺子是食堂的工作人员包的,也有几个五院不那么忙的同事参与了进来。大家留在这里过年,这个时候,这里就和家是一样的。”

吴婧在“徐教授”的前面,特意加上了一个“老”字,用于区分徐洲和徐佑。

毕竟现在在徐家,已经有两个徐教授了。

徐佑感受着食堂里的气氛,确实很有在家里过年的感觉。

他们似乎对于过年回不了家,已经感到习以为常。

大家之间,不只是同事,也算是家人了。

“怎么样,现在想家吗?”吴婧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