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之巅 第137章

作者:可乐要加糖

而当徐佑和苏义国,一起出现在发射中心里时,大家也都是对这两人充满了敬畏。

和苏义国待久了,徐佑的身上,都不自觉的有了一些威严的气势。

当然,徐佑并不会关心这些事情,主要的精力,还是在火箭的上面。

在了解到更为详尽的信息后,徐佑需要根据需求,进一步的去优化这枚火箭。

不管从哪个角度上去优化,都算是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了。

就像上次的优化,虽说只是一个发动机的涂层而已,但带来的意义,却是非常重大的。

在经过大量的学习,已经反复的思考之后。

徐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改进的方向。

确定了自己的计划之后,徐佑便和苏义国说了自己目前的想法。

“苏总工,我想从发动机冷却处理这块入手,解决一下发动机内部的高温的问题。”

关于发动机的设计,徐佑目前还没有非常好的方案。

毕竟一台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实在是太过复杂了。

仅仅是几天的时间,徐佑确实无法实现太多的突破。

但发动机冷却处理的技术,也同样并不简单。

在整个火箭的工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先进的发动机冷却处理技术,对发动机的热防护可靠性,以及发动机的比冲均有重要的影响。

在发动机的冷却降温上面,作用甚至远比发动机的涂层还要大。

对于维持发动机和火箭主体材料的稳定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怎么,徐佑,在发动机冷却这块儿,有什么灵感了吗?”

苏义国对于徐佑的想法也是非常好奇,迫不及待的询问着。

“嗯,苏总工,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尝试着设计一下新的发动机的冷却处理系统。”

听到徐佑竟然要直接着手新的发动机的冷却处理系统,苏义国也是完全没有想到。

“好,那你就先设计一下吧。需要我这边提供什么帮助的话,尽管说就可以了。”

在这之后,徐佑根据这些天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着手开始了发动机冷却处理系统的设计。

第175章 我推出来的公式,和书上的不一样

一个火箭发动机冷却处理的问题,看起来简单,里面涉及的东西却是相当复杂的。

火箭液体发动机的内部温度,能够达到3500K左右。

除了高温之外,火箭液体发动机的内部,同样存在着高压的环境。

一般的推力室结构,是难以承受如此恶劣的环境的。

因此,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室内,需要引入各种热防护措施。

如何发动机内部进行快速降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液体发动机来说,比较常用的冷却方法,有再生冷却、液膜冷却、辐射冷却等。

如果是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液膜冷却一般会与再生冷却同时使用。

而对于高空轨姿控发动机来说,液膜冷却,是主要的冷却方式。

因此,液膜冷却系统,是徐佑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徐佑开启了深度学习状态,将大脑的效率提升到最高,开始了极速的思维运转模式。

很快,徐佑便捋清了思路,确定自己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虽然说液膜冷却,现在已经是一项在火箭液体发动机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

但它也有着自身的问题和局限性。

当冷却剂注入到推力室内壁后,会使推力室近壁区域的混合比,严重偏离最佳混合比。

这样一来,部分推进剂将不能有效地参与燃烧,导致推力室性能损失。

“先构造物理模型,把其中的关键数据计算一下吧。”

既然徐佑决定要自己重新设计,肯定不能仅仅按照以前的经验,去完全的复制一遍。

徐佑需要在参考历史经验的同时,给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包括所有的关键数据,徐佑都需要自己计算一遍,才能保证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徐佑首先计算的,是射流撞击壁面液膜厚度,以及流量分布的数据。

在这个问题上,徐佑需要先自己构造出物理模型,再去进行计算。

“有点做物理竞赛题的感觉了呀。”徐佑感叹道。

徐佑必须得承认,自己那段参与物理竞赛的经历,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仅帮助自己保送到了蓟大,在一些科研工作中,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会用到物理竞赛的知识。

徐佑根据条件,在草稿纸上,建立了平板液膜厚度分布模型,标记上所用到的符号,并建立了相应的坐标系。

当把模型建立好之后,就剩下了列式计算的问题。

很快,徐佑便推导出了,两个与流动方位角φ有关的函数。

通过对照,徐佑发现,自己在这部分的推导结果,与之前其他科研人员的推导结果是一致的。

这样的感觉,就像做完题目之后对答案,发现结果与标准答案一致。

对于徐佑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徐佑的心中,却在隐隐的期待着,自己能够与前人的结论出现一些出入。

毕竟在科研问题上,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之说。

只有超越了前人的结论,自己才有可能在该方向上取得突破。

当然,书籍上和论文中的研究成果,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

一番计算下来,所有的数据和公式,徐佑都和上面保持一致。

“嗯?等一下!”

这个时候,徐佑突然发现。

在液膜流量分布的理论表达式上面。

自己所推导的公式,竟然真的和资料上的公式,有了一些出入。

徐佑并没有马上感到兴奋,而是先去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推导过程,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所在。

毕竟,不管是什么样级别的学霸,当你做出来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同时,不可能马上就认为,是标准答案错了。

即使对自己再有信心,也肯定是得再好好确认一下的。

“我的推导,确实没有问题。”

徐佑仔细的检查了几遍自己的推导过程,确认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当徐佑去分析资料上的公式推导过程时,也是同样没有问题的。

“原来是因为,我在里面多考虑了一个射流参数啊。”

在原有的公式中,这个射流参数并没有出现。

徐佑觉得,并不是这个射流参数毫无意义。

只是可能这个射流参数带来的影响太小,被直接忽略掉了。

徐佑也并没有发生去认定,这个射流参数到底会对结果有多大的影响,到底是否应该忽略。

但徐佑想起了,上一次帮王相武解决量子相变的课题时,出现的误差问题。

仅仅是一个误差微小到可以忽略的近似过程,在经历了放大之后,也可以对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徐佑决定,先对这个问题持保留意见。

在这之后,徐佑用了小半天的时间,完成了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包括各种公式的推导。

“果然,在后面数据处理中,也是有放大处理的!”

通过缜密的思考与分析后,徐佑注意到,这个问题与上次王相武的实验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射流参数,如果不忽略的话,得出的数据结果将是更精确的。

而这,很可能是设计出新型液膜冷却系统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就是通过软件模拟,来仿真整个冷却的过程。

徐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息学的重要性。

虽说软件模拟与实际实验的结果,肯定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

但只要模拟的精确度足够高,这绝对是一个比实际实验高效得多的方法。

通过软件模拟,徐佑将包括液膜的形成、主流的夹带、推力室的液膜冷却、液膜冷却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等过程,完整的模拟了出来。

这样一来,徐佑就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在各个参量改变时,对于每个过程产生的结果,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徐佑根据各项数据的反馈,思索着如何去设计新的推力室冷却结构。

不知不觉中,徐佑再一次进入到了,那种神奇的心流状态之中。

在心流状态下,徐佑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大脑的状态达到了最高的水准。

渐渐的,徐佑终于将脑海中零散的链条,逐渐拼接到了一起。

第176章 你是第一个能让苏义国帮着打饭的人

“终于……完成了!”

不知历经了多久的时间,徐佑总算设计出了最优化的推力室冷却结构,将模拟反馈出的结果运行到最好的水准。

相比上一代的液膜冷却系统,新一代液膜冷却系统在各方面的提升水平,从10%到30%不等。

上一篇:双重入侵时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