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903章

作者:兴霸天

毕竟他的左右两侧,站着罗万象的师父冲虚子,和龚可佩的师父昙阳子。

身为皇家道观朝天宫和神乐观里,道行最精深的修行者,却只能屈居于后辈之下。

那边在谢洋,这边也要战前卜卦,由陶世恩起了一卦,宣告卦辞:“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互乾有大凶,凶之福所依。”

然后将翻译后的卦象之意传递给军队,大致的意思就是:田野中有禽兽出没,派兵围猎,不会有伤害,反而能获利,派德高望重的长者为主帅,可以战无不胜,如果委派无德小人,将运着尸体大败而回,不过形势凶险之余,又能凶中藏吉,福祸相依。

李彦立于外侧,听着卦象,都不禁有些佩服。

这卦象谕示了很多,符合长者张经为主帅,出征围剿倭寇的情况,如果此次大胜,无疑彰显了陶世恩的道行。

但如果打了败仗,也能套得上,肯定是无德小人妨碍了长者张经,明军内势必要经过一番清洗,战败了本来就要有大批人受罚。

而如果打了败仗,却又没有一败涂地,还取得了一些进展,就是凶中藏吉,福祸相依了。

大胜、大败、好坏参半,不管结局如何,都能套得上。

不愧是擅长“未卜先知”的陶仲文之子,模棱两可的手段高明。

调侃归调侃,李彦看向不远处的水师,脑海中浮现出少年戚继光的那句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此次……

但愿海波平!

“出战!!”

正在这时,满饷明军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气势直冲云霄,一艘艘战船正式驶出港口。

明军此次的战略目标,是转守为攻,打击倭寇在沿海地区的巢穴,捣毁走私据点。

江浙沿海多岛屿,倭寇的走私之处,往往也在那些岛屿之上,有些是临时停泊,有些则是深耕盘踞,兴建营房,犹如小小的海外之国。

双屿港就是其一。

后世的日本学者将之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是否有夸大不好说,但这个时代的双屿港,确实是东亚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

这个地方,在四年前已经被卢镗带兵犁了一遍,将贼首押回受审,岛上的建筑都焚毁烧掉,可惜如今又有了倭寇盘踞,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所以此次明军带的辎重充足,大有以双屿港为据点,扫荡周遭的气势,打一场持久战。

胡宗宪、俞大猷、徐渭等人,都在明军船只里,道门的十数艘大小船只,则跟在后方。

李彦作为特殊外援,在一批锦衣卫的拱卫下,立于船头,看着茫茫大海,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历经三个世界,去过青藏高原,到过漠北草原,这还是他第一次正式出海。

大唐世界,由朝鲜半岛去日本,都是要赌命的,因此大唐强盛,也仅仅开放移民政策,不强行去日本岛开矿,倭人命贱,唐人命贵,不值得冒险,就是这么简单。

水浒世界,造船业进一步发达,更有道法咒术,倒是不怕翻船,只是身份进一步提高,更不适合出海,不过大燕在征服四夷后,对于水师越来越重视,将来或许也有皇族子弟远航出征的一日。

如今到了大明世界,在这个海洋面积比起现实更加辽阔的世界,出海寻找龙王,无疑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当然,要有所际遇才能叫奇妙,所以出发前的准备十分重要。

李彦眺望片刻,就展开海图,细细查看起来。

自从天地异变,四大部洲的格局改变,东胜神州整片大陆渐渐消隐,曾经星罗棋布的仙岛,已经成为了遥远的传说。

不过根据沿海渔民的见闻,经常有人出海,看到仙家岛屿的影子,十个里面九个是回不来的,但架不住长年累月的探索,从侥幸生还的幸运儿口中,还是得出了数座仙岛的下落。

距离杭州最近的,是一座灵仙岛,据说岛上生活着好心的仙女,会赐予病重者灵丹,也有凶恶的老妪,遇到了就被生吞活剥。

对于这类信息,不能全信,不排除有胡乱编造,三人成虎的可能,却也有顺路一探的价值,若是能找到失落的东胜神洲,同样是神道复苏,功劳巨大。

最近的仙岛都要三日航程,李彦收起海图,立于船头,默默修炼起来。

一日无话。

很快夜幕降临,远方的船只变得隐隐绰绰,李彦走进船舱,吃了一粒辟谷丹药,开始休息。

自从修炼有成后,他的睡觉更近似于冥想,宁静悠远,念头空空,进入最深层次的休眠,一个时辰都不需要,整个身体与精神,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然而这一夜,有些不同。

不知过了多久,李彦突然睁开眼睛,只觉得身体变得轻飘飘,念头一动,就飞出了船舱,在一股力量的推动中来到船头,情不自禁地往下看去。

一道庞然的黑影,在深海中倏然穿过,难以言喻的压力扑面而至。

“做梦了?”

这确实是梦,但又不是随意的梦境。

因为伴随着深海巨影的浮现,震撼心灵的浩大声音同时响起:“回去!回去!回去!!”

充塞心灵,统御意志,换成普通人,早就顶礼膜拜,即便是心境不过关的修行者,恐怕都要战战兢兢。

然而李彦眉头一扬,饶有兴致地观察一番,身形一起,就这般飘飘然飞上云端,再朝下俯瞰大海。

或许是感受到这股冒犯,水底之中,两座岛屿般硕大的眼睛徐徐睁开,轮廓愈发清晰,正是一颗硕大无朋的龙头,整艘船在其映衬下,渺小得如同芝麻:“吾乃东海龙王,复苏在即,凡人勿扰,速速退去!”

龙王托梦!

面对那回荡天地的声音,李彦开始观想,身后浮现出一圈模糊的轮廓。

那是一尊三头六臂的法相,金光笼罩,徐徐升起,如山之凝,如岳之尊,连天空的明月都被遮住,手中握着一根似能定住天河的柱子,直指下去:“你可认得这是谁?”

龙头再度张口:“吾乃东海……”

李彦挥手下落。

金光扫下!

嘭!

将深海中的龙头打得烟消云散的同时,整个梦境干脆了当地碎裂开来!

东海龙王看到这位,恨不得叫爹!

结果你毫无反应……

不认得齐天大圣,还好意思装龙王?

第1073章 这东海……确实无主!

“龙王托梦,当真不假,神道复苏有望,我等不负陛下圣恩啊!”

陶世恩欢喜的声音回荡在厅堂内,看向召集过来的各派道人:“诸位前辈以为如何?”

梦见“龙王”的不止李彦一位,几乎是他苏醒后未多久,各船就发出信号,将人员统统往中央的宝船召集过去。

这艘宝船是太一道所提供的法器,舟身修长,雕梁画栋,极近华美,其内有福地灵区的奇效,空间宽敞。

此时陶世恩立于厅中主位,两侧是清一色的正一派传承,陶隐也站在后方,就听着各派都有人应声造势:“小天师所言极是!”“正因为小天师出马,此行才如此顺利啊!”

陶仲文父子所在的神霄派,与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都是正一道的分支,世俗称为天师道,其始祖是汉末张道陵,衍化至今,早就开枝散叶。

正一道各派也有明争暗斗,但大体上同气连枝,但凡哪一支出了天师,其他各脉都要鼎力支持。

所以邵元节引荐了陶仲文,陶仲文又通过种种手段,将各分支团结起来,如今拱卫在儿子陶世恩身边,再面对登上宝船的冲虚子、昙阳子等人,天然有了压制。

冲虚子正是罗万象的师父,老道士性格平和,面对着倨傲的晚辈,依旧十分淡然:“老道并未得龙王托梦,不敢妄下断言。”

昙阳子的性情就不一样了,这位满头银发的女冠硬梆梆地道:“老身也未梦见,这龙王倒是会挑,尽选些修行不够,心境不足的,莫不是贼人所谋,心虚所致?”

这话就太得罪人了,话音刚落,得到托梦的道士神情立变,陶世恩的脸也沉了下来:“龙王复苏在即,神力自非全盛时可比,做出取舍,有何奇怪?两位师叔以修为定高下,难道不是心思偏颇,才未得龙王垂青?”

众人附和:“不错!不错!”

昙阳子道:“老身不与尔等辩驳,就说接下来的行程,是不是真如这‘龙王’所言,不再入深海,即刻返回?将来东海出了任何事端,想来是由陶师侄一力担责了?”

陶世恩没想到这位直来直往,没有半分缓和的余地,不禁滞了滞。

眼见这位有点镇不住场面,太一道掌门玉玑子开口:“昙阳师妹不必急切,我等聚首,是为了神道大局,非一人一家的责任,更不可如那凡俗将士般畏首畏尾,错失良机!”

陶世恩得了台阶,也接上道:“玉玑师叔所言极是,我们在此争论龙王真假,其实并无意义,关键是要让龙王复苏,守护东海,不负陛下圣恩!”

昙阳子毫不客气地评价:“立功心切,又怕担责,如何扛起大任?”

冲虚子则平和地将话题拽回:“诸位之意,接下来当是进是退?”

“龙王有言,‘复苏在即,凡人勿扰’,显然并非让我等退去,是要让不知情的凡人莫要接近,也是为了保护生灵的安全……”

舰队才离开杭州一日,陶世恩本就不可能掉头返程,却是另有图谋,此时燕国地图终于展到尽头:“如那位李医师,就不该亲自涉险,贫道会派人将之送回杭州。”

人群里的陶隐目光一厉:“原来是为此!”

昙阳子则冷冷驳斥:“李时珍是道医,本就与我道家密切相关,其医术通神,土地苏醒全靠其医治,若无此事,我等都不会聚集于此,你欲将他赶走,岂非过河拆桥?”

陶世恩摇头:“神道复苏,与我父亲作蘸祭祀大有关联,李医师只是恰逢其会,如今龙王远非土地小神可比,如何能指望此人的医术?”

厅堂内静了静。

这话去骗骗外行也就罢了,在道门面前说,实在有些掉份,偏偏不太好反驳,毕竟涉及到那位天师,又有嘉靖的认可。

何况对于一位无门无派,突然崭露头角,甚至可能青云直上的道医,正一道也有排斥心理,纷纷选择默认。

昙阳子眉头一竖,却是忍不住要发作,就听一道声音响起:“弟弟这话却是说得差了……”

堂内众道士为之一怔,就见陶隐走了出来,开口问道:“此次龙王苏醒,神道复苏,谁有万全的把握?”

“不好……”

陶世恩意识到他要说什么,脸色铁青,刚要阻止,这便宜哥哥就用一副谆谆教诲的语气道:“既然没有万全的把握,弟弟为何要将一位能人所不能的道医推出去呢?需知集腋成裘,积沙成堆,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就事论事,且不说这位到底能不能医得了龙王,但他能医治我们,万一要与敌人交锋,受了重伤,难道不需要李神医么,更没有逼其离开的道理!”

“弟弟如果还是不放心,为兄自告奋勇,监督李神医的事情就由我来承担!”

厅堂内鸦雀无声,没人反驳,被其一顿“弟弟”“为兄”给弄懵了。

陶世恩的两个哥哥是普通人啊,根本没有修为在身,从哪里冒出来一位兄长?

然后不少人突然意识到……

此人是传说中天师陶氏的私生子?

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昙阳子倒是立刻予以肯定:“陶世侄说得不错,这才是我辈中人应有的风骨!”

冲虚子则凝视陶隐一眼,同样点了点头,表明态度。

“过奖!过奖!”

陶隐对着四方稽首一礼,飘然退了回去。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