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839章

作者:兴霸天

赵桓抹了抹眼泪,摇头道:“没有,九哥儿只跟金人住在一起,根本不理我们……母亲,他是跟金人一条心的!”

王皇后叹息:“汉人留辫,认贼作父,这可如何是好啊?”

作为正妻,赵佶所有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该称其为母,包括赵构。

结果现在金国上下也都传开了,前朝大宋皇子成为了金国小王爷。

她作为嫡母,声名被其所累不说,若是放任此子认贼作父,九泉之下,更无颜面对赵氏先祖!

王皇后苦恼许久,最终想到的,还是那位老臣。

“此事唯有托付章公了!”

……

“章公好好养病,我们马上可以回去了!”

宋江看着病榻上的章惇,既是激动,又是担心。

这位老丞相年纪终究太大了,这个时候生病,如果还要强行赶路,恐怕身体再也吃不消……

若是在希望来临的最后时刻,病逝于异国,不能回归中原,那该是多么悲伤的事情?

章惇缓缓睁开眼睛,语气并不虚弱,低沉的声音依旧有股镇定人心的力量:“公明莫急,老夫是装病,尽力拖延时间,你调查的金军动向如何了?”

宋江怔了怔,赶忙回答道:“金人兵马调动频繁,之前收受贿赂的完颜浑黜,也被调入军中,看守我们的兵士都撤去许多……”

章惇眼神一厉:“那就不是示弱,金主是表面释放我等归国,实则要趁机进攻中原!”

宋江大惊:“现在金国内民生凋敝,各族离心,金主还想发动大战?”

之前章惇判断,道佛宗教之争,就是金亡国之始,结果后续发展果然没错,先是前高丽僧人齐齐当带路党,让燕军顺利接手朝鲜半岛的地盘,又有前辽的寺院蠢蠢欲动,然后被金军血腥镇压。

在金国这种没有自身文化凝聚力的土地上,宗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太重要了,对待宗教无论是残忍还是退让,结果都是输,如今萧条的各地,让本就贫困的金国变得雪上加霜。

这样的局面下,宋江实在想不到完颜阿骨打会继续发动战争,就算不惨败,只是铩羽而归,金国也要分崩离析!

“章公,此举太不明智了!”

“不,这是最明智的抉择!”

章惇的格局终究不是宋江可比,做出相反的判断:“你不能只看现在金国矛盾重重,各族离心,而要清楚,越往后,这个国家的情况只会越糟糕!”

“如今金军胜了西夏,掠夺财物,安定了将士之心,恰是兵锋正盛之际,此时不战,再行拖延,一定会被燕军逐步蚕食,实力飞速下降,投降的部落越来越多,连孤注一掷的机会都没有了……”

“唯有此时南下,即便不能灭国,只要胜了燕军,掠夺中原的财富,草原各族有了盼望,才会继续奉女真人为主!”

“金主虽不擅治国,但在战争方面极为敏锐,这种毫不拖泥带水的开战,是雄主所为!”

听了章惇的分析,宋江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有道理,喜悦散去,转为急切:“那我们这个时候回去,岂不是背负坑害中原的骂名?”

章惇道:“这本就是金主的目的,假惺惺地让赵宋宗室回归中原,不仅迷惑燕廷,放松戒备,更要让我们变为金贼帮凶,令九皇子为主出使,更是用心歹毒!”

宋江想到那个满身金人气息的孩子,眉头紧皱:“九皇子的待遇俨然是真的金国王爷,受到重重保护,我根本没法接触……”

章惇淡淡地道:“此事也是宗室的心病,之前皇后派人来,表达了相似的担忧,希望将之托付……公明,老夫接下来所言,可能会相当残忍,但局势真要走到那一步,为了让金人的谋划落空,就不得不那么做!”

他直起上半身,凑到面前在耳边说了一句话,宋江听得骇然失色:“章公……这……怎么行……”

章惇凝视着他:“能否办到?”

宋江脸上露出煎熬,深吸一口气,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能!”

章惇要听的不止是保证,更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你麾下最有能耐的部将是谁?安排他们接触宗室,会不会引起金人怀疑?”

宋江道:“我有一位干妹子,此前在船上就与皇后妃嫔有来往走动,还有一位兄弟李逵,冲锋陷阵,最是勇猛,可以托付此事……”

章惇也听说过黑厮之名,知道那是一位杀伐果断之辈,拱手道:“好!如果金主真的率领大军南下,战局之中每一分变数,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胜负,此事干系重大,拜托了!”

宋江赶忙拱手拜下:“请章公放心,宋江定竭尽全力!”

章惇安排完毕,露出疲惫,躺了回去。

沉默半晌后,他缓缓开口:“年纪大了,待在一地还能撑住,一旦车马劳顿,长途奔波,是肯定坚持不住的……公明,容老夫最后倔强一次,留在这金国的京师!”

宋江动容:“章公你不回去?”

章惇摇摇头:“不回了,当年执政时,心心念念所想的,是灭了西夏与北辽,让大宋重现汉唐遗风,如今辽国亡了,西夏衰败,燕代宋祚,倒是有了盛世王朝的气象……”

这位老丞相露出笑容,眼神里有着诚挚的期盼:“老夫咽气之前,若能在此处亲眼见证金人亡国,客死蛮地又如何,那才是真的死而无憾呐!”

第994章 天杀星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

“这就是汉人的万里长城……”

完颜阿骨打骑在踏雪千里红上,看着不远处长城的轮廓,露出了深深的忌惮与羡慕。

在历史上的明朝以前,修筑长城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石、木料、瓦件等。

由于用量巨大,一般是就地取材。

在崇山峻岭的地方,于山上开取石料,用石块砌筑;在平原黄土地带,就地取土,用土夯筑;在沙漠地区,还采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层层铺砂的办法来修筑。

最后的那种长城出奇地坚固,一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新疆罗布泊与甘肃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

而李彦初步占据燕云后,就开始修建长城,那个时期的方法,便是使用以上的土法。

因为当时他的政权也很穷,全靠六百万贯撑着,以稳定地方,休养生息为主,没法在长城上投入巨大的物力。

直到尽取中原之地,称王建制,成为燕王后,长城的投入才瞬间飙升。

如今许多地段,已经是后世更加熟悉的,砖石垒砌式城墙了。

这种所用的建筑材料就更多了,除了土、石、木料之外,还需用大量的砖和石灰。

大部分也是就地取材,砖瓦都在附近开办窑厂烧制,石灰也是就地采石烧制,修筑关城、堡垒和敌台房屋用的木料,都在就近采伐,明朝时期戚继光则让蒙古人去砍树,前来贸易。

现在为了监督这种浩大的工程,每一段分包修筑的施工中,都专门设置了办料的部门,管理着庞大的人数。

所以完颜阿骨打本来是准备在修筑的地段突入,但看着那热火朝天的场景,各种配备的人员以及巡逻的士卒,反倒是放弃了打算,领着十多位金人勇士道:“走!”

这些护卫里面俨然有完颜宗翰,找机会劝道:“此事就由我等效劳,请陛下回营吧!”

金人至今也没有丢弃贵人冲锋陷阵的习惯,但一国皇帝当作斥候,实在是太过惊人,这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后面的十万大军没了主心骨,瞬间就会分崩离析。

完颜阿骨打也很清楚这点,但他此来还要试探那位“佐命”在不在,眼神微不可查地看了看半空,并不听从,直接扬鞭:“驾!”

完颜宗翰等人只好跟上,足足数日,都在边境上面策马奔腾。

这一天,完颜阿骨打停在了山海关前方,遥望城头,淡淡地道:“粘罕,你若要从此处入关,需多少人手?”

当年攻灭高丽时,在高丽人所修的定州城墙外,完颜阿骨打曾经问过完颜娄室相同的问题,完颜娄室的回答,是自信满满的“三百勇士足矣”。

事实也确实如其所言,仅仅三百骑兵,那位女真战神就杀得高丽守军溃不成势,在逼近城墙后,更是手脚并用,飞速攀登,先是骑射无双,然后化作陆战无敌,翻入城墙。

“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揖,浮马而渡”,这正是金人士兵最可怕的地方,代表着他们能一定程度地突破地势的限制……

但此时此刻,观察着山海关,完颜宗翰报出了一个远甚那时的数字:“五千精锐,可破此关!”

完颜阿骨打接着问:“能否阻截烽火,不让消息传出?”

完颜宗翰再仔细观察了一番,低声道:“臣无能,无法办到!”

完颜阿骨打叹息:“不是你无能,是这燕人所修的雄关,确实远非宋人堡寨可比,我们应该庆幸,这山海关上架着的不是火炮,否则给你一万精锐,恐怕都不足以破关。”

想到了完颜娄室自从被抬回后,每日由于体内的弹片无法取出,疼痛哀嚎的凄惨景象,完颜宗翰都忍不住打了个激灵:“陛下,万一燕人藏着火炮,我们选此雄关,是否要再慎重些?”

完颜阿骨打断然道:“不!就以山海关为突破口!”

如果以燕京为首要进攻目标,山海关无疑相对较远,但完颜阿骨打已经观察过了距离燕京较近的关隘,那驻兵的规模可比此地恐怖多了。

倒不仅仅是拱卫京师之用,还有随时准备北上伐金的军队。

当时辽阳之战,就是燕军随时驻扎于边境,王令一到,当晚整顿,第二日清晨就出发,才能急行军赶至辽阳府下,险些将金军堵死在自己家门口。

如今也是同理,驻扎于京师周遭的精锐,为的正是随时能够挥师北上,灭金国祚,而完颜阿骨打自然不会贪图近路,一头撞过去。

他看向山海关,微微一笑:“使节团就由此而入,若是那些南朝的士大夫们还认赵宋,也毋须五千精锐,只需构儿一人,就能助我等破此雄关,杀入燕境!”

……

“奉旨迎接金国使节,请开城关。”

“得令!”

山海城门开启,在守卫严格的查询下,一行京官带着侍从,进入关隘。

此次的任务并不好办,前来的官员神情严肃,带队之人,正是如今的礼部侍郎梁世杰。

自从礼部尚书李格非致仕,原本朝野上下都以为韩嘉彦会接任尚书,官居一品,结果在御史大夫公孙昭的严查不法下,相州韩氏大量罪案被翻出,以韩密孙为首的六十多名家族子弟获罪入狱,甚至涉及到了新科的四位进士。

李彦毫不徇私,免去了犯罪者进士资格,依照《燕律疏议》上的律法规定,加以审理,对于韩嘉彦与剩下的韩氏子弟引咎辞职,却未得通过,予以安抚,将他们外放各地委以重任。

如此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不单单是本来以为要族灭的韩氏子弟如蒙大赦,士大夫也无从辩驳。

毕竟公孙昭这位御史大夫太过专业,那些罪案查得都是铁证如山,比起刑部都要详细,凡事都要讲究公理道义,尤其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世道。

所以朝堂之上无人敢表示反对,也只剩下民间那些不甘于士人地位陡降的秀才们,说些酸话,编造些笔记。

李彦没有理会那些,开始准备修《宋史》。

每个朝代的史书,都是由下一朝编修,当然也会有乱世时期的编修情况,比如《旧唐书》就是五代十国时修撰,《新唐书》才是以欧阳修为主的宋朝文人修撰,《资治通鉴》则是司马光的著作。

于是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为了史书的反面例子。

李彦肯定了它们文学价值的同时,也批判《新唐书》大量采用笔记、小说的纵私之行,致使记事多不实,《资治通鉴》不仅大量引用小说之言,司马光还巧妙地将痕迹抹去,使得真假难辨。

这种评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连同时代的文人,都看不惯这种夹带私货的行径,但那些人也只能说一说,无法改变什么。

到了大燕,李彦命官员修《宋史》,就再度明确修史的态度,一定要将正史与野史严格区分,不可因自身喜好厌恶,引用笔记小说捕风捉影之言。

考虑到在战乱时期存在遗失,在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借助民间的记录,但凡采纳此类言说,必须标明附录,令后世得以明辨。

对于喜欢写笔记,尤其擅长真真假假,借古讽今的文人来说,这无疑是极为难受的。

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随着第二届科举的落幕,不少士族发现,当考试内容变为更为实用的新学后,最得利的居然是蔡京的族亲。

当年第一届科举,蔡氏子弟几乎颗粒无收时,众人还暗暗诧异,觉得这位功臣宰相未免太过小心,如今才知道此人的长远用意。

虽然有不少人依旧不齿于蔡京的人品,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的眼光和手段皆是了得,在新学的浪潮中更是带动着族亲乘风而起,形成了一股令人侧目的势力。

这股势力的风格,就是迎合上意,摆正自身的位置,干实事。

比如此次,金国居然派出使节团,其身份还是极为特殊的赵宋宗室,群臣都有忌讳,最终还是蔡京的女婿,现任礼部侍郎梁世杰主动请命,前来迎接。

梁世杰其实也挺紧张,他虽然再也不是原剧情里,那个软弱无能的大名府知府可比,但面对这等前朝的事情,任谁都会感到敏感,害怕行差踏错。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