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85章

作者:兴霸天

“你好好休息!”

李彦知道自己再逗孩子,就要被老一辈嫌了,让妻子休息,步履轻快,往前朝而去。

而就在这时,王妃诞下龙种的喜讯,也通过内侍省向着四面八方传达出去,他刚刚走入殿内,就听到一群重臣齐齐拜下,发出热切的声音:“天佑大燕,恭贺王上!”

有了子嗣,上下安定,燕国最后一块短板,终于补齐。

第922章 让高丽身败名裂!向辽帝问责!

明德殿内。

群臣安坐,喜气洋洋。

别看燕的局势这般大好,一步先步步先,不仅将各路反贼消灭,连宋廷的精锐都剿灭得七七八八,但半年前燕王南下时,真的引发了相当规模的恐慌。

开国君王没有子嗣,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国家不仅是动荡,分崩离析都是完全可能。

现在终于安心,只待登基称帝!

群臣认为,燕王早就可以登基,昭告天下,彻底改朝换代,只是之前的奏本都被压下,如今各部运转正常,也不知这位的打算,才暂时搁置。

李彦坐下后,并不是讨论登基事宜,而是将御案上的两份奏章拿起:“这是今早送来的两份战报,都督府已经得知,中书省与六部传阅一下。”

都督府一方,卢俊义和花荣的脸色沉了沉,有些难看。

中书省一方,蔡京、朱武和吴用目光一斜,就知道怕是有不好的消息,却又暗暗奇怪。

难不成现在的局面,燕军还能受挫?

第一份是南方战报,众人一看,眉头扬起。

好消息啊!

史文恭的安肃军,正式入主扬州,自此江淮防线里的淮河一线,全部控制在燕军手中。

燕王南下,最具决定性的一战,就是让西军精锐在汴梁城下,死的死,降的降。

至此引发连锁反应,宋廷招安的贼军大多复叛,引发营啸,数万大军分崩离析。

不过这也有个坏处,四处都是逃兵,极大地扰乱了两浙路。

两浙路就是历史上方腊造反的地区,是北宋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单单这一路在北宋末年,就有近千万级的人口统治,不见得完全准确,但绝对足够惊人。

这地方如果被贼军祸乱,那可不是小事,所以近半年来,燕军的任务其实是一直在围剿这些小股的叛军部队,直到将他们剿灭干净,反抗的格杀勿论,投降的押上北边修长城,等到兵灾平息,才真正入主扬州。

扬州一下,代表着淮河防线全部被燕军所控制,守江必守淮,这个关键的战略纵深和容错机会失去,金陵就剩下最后一道长江天险,基本是守不住的。

南北朝末期,隋朝就让杨广经营扬州,作为江都,准备妥当施以雷霆一击,入金陵灭掉南陈政权,而如今的赵宋还远远比不上南陈,因为长江上游的川蜀和长江中游的荆襄都已经归入,赵宋只有最下游的江南一带。

这种局势,更类似于襄阳和鄂州失陷的南宋,一年之内必灭。

所以对于这道军情,李彦给予的指示是:“江南一地赋税沉重,自从昏君南迁,更是官逼民反,叛乱极多,动荡不休,这些造反的百姓情有可原,可放宽招抚条件,让他们尽快回归乡里,重新恢复生产。”

“赵宋文教极盛,昏君南迁时更是带走了大量的典籍孤本,存于金陵,这些若是在战火里损失殆尽,实在可惜。”

“故而此番攻灭赵宋,不要求快,而要求稳,以机密部、特攻部、奇岚部齐入金陵,礼部也协助此战,安抚江南士族,尽量做到兵不血刃,如若不行,优先照顾百姓与典籍。”

李格非还在后院看外孙,此番特许吏部侍郎韩嘉彦入内觐见,这位神宗驸马效忠起新朝来,可是毫无心理负担,戴着眼镜,面色红润,振奋地道:“老臣领命!”

李彦微微点头:“战事结束后,治理南方,是紧随其后的要务。”

“之前江南各地多有‘不举子’的民俗,生下儿子后立刻丢弃或者溺死,就是害怕家中添了人丁,还要多交一份赋税。”

“想要改变这等惨事,不仅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戚,更要将南方各地的恶霸根除,触犯律法者,严惩不贷!”

中书省和六部官员的面色,顿时变得郑重起来。

他们很清楚,由于南北风俗民情的不同,之前推行的“重民本,崇正义,斗恶霸,治豪强”,在南方很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

尤其是越往南部,天高皇帝远,地方势力越强横,以前的统治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把赋税交上来,管你们底下怎么折腾。

但燕廷显然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正好趁着改朝换代,要将这些肆无忌惮、为富不仁的权贵阶级好好整治一遍。

这其中的方寸十分难把握,如果逼得急了,会不会引发新的叛乱动荡,实在难说。

所幸这个时候,李彦又定下了宽松的时间:“此事不易,非十年之功不可为之,此前南方反贼动荡,造成各地百姓伤亡,不少州县凋敝,百废待兴,恢复期也要以十年计,最忌急功近利!”

群臣松了口气。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话,谁都知道,谁都会说,但真正这么做的,却是少之又少。

当年神宗若不是那么急切,王安石变法不至于一上来就得罪那么多人,常常都是御史劝说君王不要急功近利,能遇到一位叮嘱臣子不要急功近利的君王,真是幸事……

李彦确实不急,因为此番改朝换代,由于自己的横空出世,再加上赵佶的极力配合,速度之快已经远超心理预期。

再加上燕军精兵简政,军事支出上的负担,相较于赵宋轻了太多,他有这个资格去好好治理南方,将上下彻底梳理一遍。

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关键点,北方战略要能顺利执行。

如今看来,已经遇到了挫折。

“看看第二份军报吧!”

在李彦喜怒不定的语气下,众人看向第二份军情,轮换了一圈。

别说隐隐有所猜测的蔡京、朱武和吴用目光一凝,就连六部尚书和侍郎都面色齐变:“涟水军被女真人大败?怎么会!”

燕军原有十大陆军,西军和方腊的吴军归降后,正在从中择精锐整编,扩建出四军。

而水师目前还是三军,临江军张横是指挥使,阮小七为副指挥使;涟水军阮小二是指挥使,张顺为副指挥使;通远军李俊是指挥使,阮小五为副指挥使。

张横张顺、阮氏三雄都是兄弟,这在同系统内任职是很犯忌讳的,尤其是兵权,但李彦仍旧力排众议,强调的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他们六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不仅比拼个人能力,还考验带领水师交锋的能力,当然此番前往朝鲜半岛,支援高丽复国,也是一大考验。

李彦淡淡开口:“水师操练许久,需要实战,我原定的计划,是等到三军回归后,再平南方,如今南方已定,高丽却横生变数,诸位卿家怎么看?”

卢俊义赶忙道:“涟水军此番败阵,是因为高丽反抗军背信弃义,暗中投靠女真贼子,他们先设宴邀请阮指挥的兄弟,将阮家大兄和四郎擒拿后,再诱涟水军深入,才有此祸……”

如今的阮氏兄弟有五人,分别是阮小乙、阮小二、阮小四、阮小五、阮小七,选拔水军指挥使时,阮小乙和阮小四不够资格,但依旧在水军里担任中层将领,此番被女真设计所擒,才让阮小二救兄心切,入伏中计。

阮氏兄弟本就是梁山好汉,丁润勃然大怒:“我等援助高丽复国,他们居然反过来谋害,这般忘恩负义,真是白眼狼啊!”

当年石碣村的好汉,是吴用一手带出,这位右丞不禁目光阴沉:“高丽理应亡国!”

李彦叹了口气:“为了不拖累上下军士,被擒的阮氏大郎和四郎寻机自尽,乃国之烈士,当受追封!”

“但无论是何原因,这都是我燕军首败,损失惨重,高丽反抗军与女真暗通,绝对不是一时之功,为何三军都未察觉?配给他们的斥候谍细,是否渎职?”

“这些都要好好追查!”

群臣既是愤怒,又感耻辱,齐声应道:“遵王命!”

李彦为那些客死异乡的涟水军将士感到痛惜,但对于这种失败,并不是十分意外。

正如之前在灭宋廷的部署之中,强调书籍的作用性,历史上的完颜阿骨打,派他的弟弟完颜杲攻克中京时,也强调过“所得礼乐图书文籍,并先次律发赴阙”,将辽国的图书文集运入金廷。

太多的珍贵典籍失传,都是与改朝换代时的战火有关,而有见识与格局之人,自然会优先保护书籍,比如秦朝覆灭,攻克咸阳时,萧何就格外重视,整理了秦朝的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为以后在楚汉战争中赢得先机,安抚天下诸侯发挥出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完颜阿骨打也能做出类似的行为,证明这群初代女真统领,绝对不是全靠武力的莽夫,他们具备着相当的政治头脑,有勇有谋,如此在短短数年时间内让金国强势崛起。

李彦对于女真的态度始终郑重,但哪怕再三强调,下面总有松懈,现在受了教训。

接下来除了具体问责外,还要展开反击,他神情沉凝,一句话宣告了接下来的北方塞外,必将风起云涌:

“明日早朝,命各国使臣觐见,宣告高丽恶举,停止道义援助!”

“追究辽国的责任,女真至今是他们的属臣,此事辽帝必须给本王,给我大燕的军民一个交代!”

第923章 天祚帝:怎么平息燕王怒火,在线等,挺急的!

崇政殿。

群臣依次走入。

辽国、西夏、高丽、交趾、日本、大食、阇婆、三佛齐等使臣,也鱼贯而入,在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燕廷臣子不敢在朝会时随意交流,只是眉宇间大多带着几分喜意。

这自然是因为未来的太子出生,国之储君有了,心自然也变得安稳。

众多使臣倒也挺高兴。

当然,他们高兴的不可能是大燕国本稳固,恨不得天朝上国四分五裂,打得不可开交呢,但现在一统已经没有阻碍,所想的就是厚赐了。

大宋的外交政策,是政治与经济上双双的“薄来厚往”。

讲白了,四方异国只要来朝贡,那无论是政治上的册封,还是物质上的回赠赏赐,都是丰厚至极,彰显大国气度。

连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在宋廷内部的话术里面,从来都是“厚赐”,而不是供奉,至于这两国内怎么想,他们就顾不上了。

辽国和西夏每年有岁币可以拿不说,大量海外使臣频繁进宋入贡,也是冲着利益来的,大国要面子,小国只求实质的好处。

相比起来,燕廷就小气太多了,就是维持着必要的礼制,小国朝贡什么,燕廷赠予价值略高些的回礼,倒也没有埋没大国的身份,但至今没有厚厚地赏赐过。

现在趁着未来的太子出生,国之储君有了,也该大方一回了吧!

不过有些使臣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之前高丽亡国,燕王对于高丽的援助,各方都看在眼里,并且后续居然还真的付之于实际行动了,这点简直太难得。

经济方面的厚赐固然诱人,但对于许多小国富裕的王室来说,其实多少也不差那些,可如果能得到这个大国的政治资助,无疑是作为使臣更该争取的目标。

所以,连现阶段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与历史上的北宋朝廷几乎没有往来的日本,估计是从朝鲜半岛的战局收到了消息,都派遣了使臣来燕,如今正站在靠后的位置。

相比起来,高丽使臣金仁存却站得靠前,仅仅落后辽国使臣一个位置,如今日渐衰落,连横山羌都无法压服的西夏使臣,都排到了他的身后。

没办法,各国包括礼部官员都朴素地认为,燕王对于高丽是很有好感的。

既然这个国家上辈子不知道积了什么德,能得到这位开国君王的欣赏,那将来真的要复国,自然要先打好关系。

“我高丽一定能重回大国地位的!”

金仁存想到前几天日本使臣来巴结自己,却直接被拒之门外的场面,腰杆挺直,心里极为自得。

他是高丽的忠臣,昔日王都被女真攻破后,坐船逃亡来到燕境,本来没指望如何,仅仅是溺水之人抓住一切可求救之物,没想到燕廷真是一根救命稻草,立刻懂事地四处宣扬燕王的仁义,让各国都清楚这点事。

显然,燕王要的就是这份名,为了高丽能够得到帮助,自己当然要极力宣传,同时也让对方下不台,一直这么帮助下去。

于是乎,当那道头戴紫金冠,穿着织金蟒袍的英伟身影走进来时,整座大殿之内,以金仁存的声音最为洪亮虔诚:“臣等拜见燕王殿下!”

李彦坐于王位之上,抬了抬手:“免礼!”

礼部开始宣读王诏,果然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王子,简短但意义重大的封赏:“燕王有子,福慧天成,立为世子,居于东宫!”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