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748章

作者:兴霸天

梁山当时在山东做的那一套,其实就验证可行性,事实证明效果不错,所以新朝拿来,官方执行。

高俅闻言精神一振,他如今在安定民心上面,已经越来越熟练,反倒更希望做这件事:“遵王命!”

李彦道:“平叛之后,由兵部组建当地青壮,充入兵源,但记住,如今的招兵条件依旧不变,我燕军只要精兵强军,地方上的稳定,也绝不可依靠将乱民编入军中为之!”

丁润认真聆听,明确关键:“遵王命!”

将战前、战中、战后的工作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明明白白,正是燕军能够横行天下的底气,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燕军能够办到。

而李彦对此也是相当期待的:“永宁军尽收河东,各部稳定州县,这是乡军转为燕军后,由都督府、中书省与六部实施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成效如何,我当拭目以待。”

众臣齐齐起身,精神抖擞:“臣等定不负殿下期许!”

李彦笑道:“好!蓝都知,将地图推上来,这可是工部的杰作,诸位与我一同欣赏!”

蓝从熙带着几个内侍,将一个屏风状的高大器具缓缓推了过来,掀开布帘。

群臣发出一声惊叹,尤其是武将出身的众人,更是看得双目熠熠生辉。

因为此物确实十分震撼,正是凌振召集工部匠人所画的天下地图,不仅囊括了原来的大宋、辽国、西夏、高丽、大理乃至交趾,上面还有山川地形的起伏,江河水脉的分布。

虽然不可能有后世那种勘测技术,与现实无限接近,但这副地图上所展现出来的军事价值,已经足以让任何将领沉迷于其中。

而上面正标注着,燕军各指挥使目前的动向。

如张横的临江军、阮小二的涟水军、李俊的通远军,已经出了渤海,往朝鲜半岛而去。

如索超的北平军、关胜的德顺军,驻扎在燕云北,与辽国的边界之前。

如徐宁的广信军、张清的镇戎军,则来到了京西北路,再往下就是荆州。

而李彦此时在地图旁边,取出一只木质的马儿,上面刻着永宁军的字样,往河东轻轻一插。

这就代表着接下来的行军动向。

做完这一步后,他的目光往南落去。

众臣的神情顿时变得不同了。

相比起根本逃不出大燕手掌心的北方,真正的重头戏来了。

南方战略!

第876章 帝王心术

实际上,大燕发展的势头,已经是又稳又快。

从占据燕云,到正式起兵南下,以回家之势收服河北山东,再到兵不血刃夺取原京都汴梁,最终尽收河南。

坐拥中原膏腴之地,并且军力强横,民心安定,地方安稳。

到了这一步,无论是未来的潜力,还是目前的综合实力,都已是位列第一,如此才能威逼北方辽国签订盟约,才会在称王建制时,让各国遣使来贺。

他们贺的不止是燕王,更是未来这片广袤大地的主人。

不过有识之士也很清楚,燕王固然是目前最强的,但若说真的就能改朝换代,彻底一统天下,还犹未可知。

指不定就是恢复到曾经的南北两分,回归到南北朝时期的漫长对峙了。

当然,这恰恰也是周边国家希望看到的。

谁都不想有一个强大的天朝上国,维持岁币换和平的宋其实挺好,你给它亡了做什么,非要恢复到前唐强盛时期,指谁灭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么?

而对于大燕臣子来说,自然希望天下一统,名正言顺,除了关胜、呼延灼等一群降将,不希望与昔日同僚对上外,其他文武对于南方的兴趣,恐怕都要远甚北方。

讨伐弑母昏君,名正言顺!

李彦感受到了众臣火热的目光,指着地图上用不同色泽标注出来的三块区域:“川蜀、荆襄、江南,依诸位之见,这三片失地,当先攻取哪一块?”

群臣稍稍沉默,这次不敢先行发言了,等待中书省和都督府先说。

蔡京眉头微动,闭上了嘴。

他自家人知自家事,虽然是坚守大名府立功,但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其实不强,如果耶律延禧没有御驾亲征,而是由萧兀纳全程指挥辽军,那大名府真有陷落的可能。

如今功成名就,身为宰相,在这等战略大事上,更要慎之又慎,不能贸然发表意见。

这位右相不开口,朱武和吴用也不便发表意见,递了个眼神给卢俊义和花荣。

卢俊义当仁不让,朝着东南处,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区域一指:“依臣之见,当夺取江淮!”

“江淮之地,南北必争,江淮一下,单凭长江天险,南方政权是防不住的,毕竟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上万里,沿岸不设防的防御薄弱点实在太多,我军只需集中兵力于一处,便可轻松突破江防……”

花荣也持相同的看法:“长江固然是南方的天险,但‘守江必守淮’,我们要收复南方,自然要摧毁这个防御体系。”

对于在书院进修的时迁、朱武、吴用、柴进、凌振、裴宣来说,这是基本知识。

对于蔡京、高俅、丁润和李格非而言,有的要仔细想想,才能明白道理,有的则目露茫然,显然触及到了知识盲区。

李彦见了,权当书院另外开课,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一遍:“自古南北政权对立,军事实力强大的往往是北方政权,而南方政权绝大部分时期处于防守阶段,所谓久守必失,他们能一直守下的秘诀,其实不仅仅是长江天险,而是完整的江淮防御。”

他的教鞭一圈:“你们看,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别山,蜿蜒数百里,南部的湖泊亦是星罗棋布,淮东这片也是河网密布,沟壑纵横,南方政权完全能在这片区域部署重兵,依托山川湖河,构成梯次纵深防御。”

“这样层层抵挡,哪怕北方的军队勇猛异常,厮杀进去,一层层突破,攻势必然会逐渐衰退,再强的军队也经不起耗损;”

“南朝则有了多次容错的机会,一败能够再败,只要对方的大军真正抵达长江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最终难破天险即可。”

“所以南朝真正想要守住,不能将长江作为第一条防线,恰恰相反,要将长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才能守得固若金汤。”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宋、齐、梁,都是这样布防的,前秦、北魏始终无法突破长江,攻灭南朝,等到南陈,从丢了江淮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灭亡了。”

经由这么一说,蔡京和李格非的思路更加清晰,高俅和丁润则恍然大悟。

李彦又将两个木马取出,上面贴有西军的标签,插在了淮南两路上:“自从章惇回朝,南方主事的人,其实就不是弑母昏君,而是这位章相了,他显然深知守江必守淮的道理,因此在西去平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十万西军,驻扎于淮南两路。”

众人看过去,却又发现,史文恭的安肃军、栾廷玉的宁化军、孙立的威胜军,正驻扎在河南一带。

卢俊义立刻道:“殿下,臣提议取江淮之地,并且趁西军不服水土,不耐江淮环境,早早为之。”

花荣看向柴进,柴进立刻明白是询问后勤。

如今征河东,只出动呼延灼一军,又不需长途跋涉,对于粮草充足,财大气粗的燕军来说,完全是小意思,这位户部尚书立刻道:“粮草库存,三军辎重,足以承受两线进军。”

时迁则道:“昨日还有西军的家书送来,可以派上大用。”

众臣侧目,一时间没明白家书是什么。

时迁解释道:“镇守汴梁的西军投降后,独立成军,重新回西北镇守,由我大燕支持粮草辎重,一应功勋统统记录在案。”

“这种后方没有掣肘,只有支持的美好日子,他们恐怕是没有享受过的,以致于上下军心依附,并策动那些没有投降的西军家属,写了家书送来,昨日刚刚到机密部,我们看过了,都是劝说家人投降回家之言。”

众臣眼睛大亮:“那太好了,将这些家书射入西军把守的城池,比起什么策反都要有效啊!”

人就是这样,如果大家一起吃苦,那还能撑一撑,别人上岸了,自己还在水里游啊游,完全看不清尽头的陆地,那谁都受不了。

现在西军就是这般一分为二,当时跟着关胜、呼延灼去守汴梁的西军投降后,生活美滋滋,再瞧瞧守江淮的,有家不能回,就别说普通士卒,中低层将领都要动摇!

如此一来,对于卢俊义和花荣建言的先夺江淮,群臣更加支持。

唯独蔡京和李格非有些沉默。

李格非是想到江淮一失,赵宋就要灭亡了,心情终究有些复杂。

蔡京则根本不理会赵宋死活,发现这位燕王殿下只是强调了江淮的重要性,对于两位都督的请战,并没有流露出意动之色。

在军事部署上,这位右相不如其他臣子,但在察言观色,揣摩君心上,他却是自认为独一份的,目光闪烁片刻,觉得这是巩固地位的好时机:“殿下,依老臣愚见,进攻江淮,恐时机未至。”

群臣目光立刻汇聚,聆听这位的见解,李彦也看了过来:“蔡公请说。”

这位燕王殿下语气越尊敬,蔡京越谦虚:“老臣对军事所知不多,昔日能守住大名府,也是多亏了王父和高尚书相助,三军用命……只是区区浅见,供殿下和诸位参考。”

“如今不攻江淮,原因有三,其一,水师三军现驰援高丽,助其复国,压制女真,女真兵威强盛,乃我中原大敌,老臣时刻不敢忘却。”

“其二,河东之征已定,战前战后,一应事宜都将由朝廷中枢调动,两线开战,虽粮草辎重充足,亦难免顾此失彼,精力难以顾及。”

“其三,荆湖方腊为南方之祸,又与明尊邪教勾结,不可不灭,荆湖正受宋军围剿,如今我等南下江淮,宋军必回援,反倒予其喘息之机。”

蔡京说完后,群臣稍稍沉默,露出思索。

但很快,卢俊义就开口道:“蔡相所言,不无道理,然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了西军家书之助,我们并不需要多少水师,就能劝其投降,相比起瓦解江淮防线对于宋廷的打击,这些代价是可以承受的。”

花荣紧随其后:“即便我们不动手,朝廷军队也久久难以攻破方腊的荆湖守军,接下来恐怕还是会退兵,而且江淮防线和荆襄防线是互为犄角的,一旦突破一边,攻入江南,另一边的长江天险也不复存在,我们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先灭宋廷,再诛方腊!”

殿内气氛微凝,群臣的脸色发生变化。

中书省和都督府会产生分歧,是完全能够预料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而且上来就是一位宰相对两位都督。

双方的风格也很明显。

蔡京偏稳妥,卢俊义和花荣偏激进,正符合文武的身份。

对于双方的意见相左,李彦不置可否,再度看过来:“诸位以为呢?”

群臣知道,是他们表态的时候了。

朱武和吴用其实是偏向卢俊义和花荣所言,但身为中书省左右丞,他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拆顶头上司的台,再加上蔡京所言同样有理,开口道:“蔡相乃老成谋国之言,臣等赞同!”

继这两位后,六部中最先支持的倒是高俅和丁润:“明尊教为祸极烈,绝不能姑息,臣赞同蔡相所言!”

对于这两位来说,痛恨明尊教是到了骨子里,尤其是丁润,当时被吴居厚污蔑,就是明尊教贼子作乱,吴居厚如今已经全家团圆,明尊教还保存有相当的实力,这种邪教又是极难根除,现在依附了方腊,自然不容许对方有半分壮大的机会。

李格非抚须道:“老臣以为,两线开战,确要慎重。”

裴宣凝眉道:“西军在江淮之地待的时间越久,越是思乡心切,家书的作用是不是越大?”

时迁解释:“家书所描述的都是近来的事情,存放过久,会让西军生疑,恐生变数,还要再写,恐生波折……”

裴宣道:“那臣以为,当不可错失良机!”

柴进和凌振显然站在都督府一边:“臣附议两位都督所言,如今三军整备,气势如虹,当趁势下江淮,以定大局!”

众人发表完意见后,再度沉默,因为恰好六人对六人。

朱武、吴用、高俅、丁润、李格非赞同蔡京;

时迁、柴进、凌振、裴宣赞同卢俊义和花荣。

大殿之中,变得安静。

“老夫还是冲动了……”

这个时候,蔡京已是暗暗后悔,不该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军事领域,发表如此明确的意见。

所谓圣心难测,帝王心术,万一这位燕王殿下早就有意南下攻江淮,借此趁势敲打一二,那对宰相的威望可是不小的打击。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