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673章

作者:兴霸天

“总教头真乃神人也,辽人所作所为,尽在掌控之中!”

当顾大嫂拍马回归,眼见辽军真的垂头丧气地缩回营里,众将心悦诚服,更是请命。

李彦道:“耶律得重在山东大败,已经没了取胜的心气,只想着一味防守,阻止我们北上。”

“但辽国尚武,契丹人崇信武力,他又无法拒绝斗将,再经历几番惨败,借着顾队正的女子身份,故意罢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斗战虽胜,倒也不可小觑这数万辽军的威胁。”

朱武皱眉:“是啊,这耶律得重是知兵之人,调派的辽军一味防守,占据地利优势,我们想要攻破,恐怕打到最后,也是惨胜。”

正如柴荣在收复莫州和瀛州时,顺带将两州北部的瓦桥关和益津关同时拿下,又设立了淤口关,从此构成了互相协防的三关,辽国在白沟那边也有类似的关卡要塞,用来阻挡宋人的进攻。

所以只要统帅靠谱,哪怕在士气方面,辽军确实落于下风,但至少没到哗变啸营的地步,那么接下来的攻坚战就依旧惨烈。

而辛辛苦苦将乡兵团和乡勇团变成如今这般规模,别说朱武将之看成接下来改朝换代的军事根基,其他将领也不希望用手下这些士兵与辽人兑子搏命。

李彦自然更不会浪送:“等时机密回来后,让他来营中见我,诸将随时做好夜间袭营的准备。”

众将领命:“是!”

“兄长,我回来了!”

时迁很快回归,取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奉上:“这些都是燕云汉民将领,目前我们接触的人还很少,只有一成不到,其他人根本连信件都不看,直接拒之门外。”

李彦拿过,看着上面标注的出身家庭、性情爱好、具体接触时间,扫了几眼后了然于心:“做得不错,不过直接劝降的话,现在确实不易办到。”

时迁道:“不仅是现在,接下来恐怕都难以策反,这些被提拔的汉民,对于辽国的忠诚度都很高,否则也不会在那样的官场中脱颖而出。”

李彦早有预料:“在敌对国家的所谓同族,只要是上位出头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必然要对同胞举起屠刀,古往今来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了。”

“不过宋辽两国的情况又有些特殊,自从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两国和平了百年,小的摩擦肯定有,大的方面还真的谈不上多么敌对。”

“如果官家没有那场风波,又遇上了天祚帝这么个好大喜功,做事不计后果的辽帝,这场战争不会爆发,相信燕云之地的汉民将领也不希望两国开战……”

时迁缓缓地道:“兄长之意我明白了,这些人从小受到辽国南院管辖,对于大宋没什么归属感,一上来就让他们倒戈以降,那自然会遭到拒绝,但劝说以和平,效果就会好很多。”

李彦颔首:“你只管投信,只要他们接下,就是大功。”

时迁有了思路:“兄长,那我去了!”

整个过程,朱武、卢俊义、花荣都在边上,朱武听了后若有所思,后两者则有些不解。

卢俊义道:“汉民将领固然期待两国和平,但我们现在都要北上燕云了,与和平怎么沾边呢?这个道理他们不会不明白吧……”

花荣也道:“如今天祚帝不回,甚至孤注一掷,举兵南下,已是定事,难不成还能让那位好大喜功的辽帝回去?”

李彦笑了笑:“曾头市一败中,你们还记得耶律得重犯的错误么?”

卢俊义道:“当然,他忽略了契丹与女真之间的矛盾,我们又佯作攻城不利,再宣扬契丹人是靠女真的堡寨得以活命,激化两者矛盾,最后引得他们自相残杀,坐收渔利……”

李彦道:“契丹和女真的矛盾,是统治阶层和受剥削阶层的矛盾,如果把女真换成燕云之地的汉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较大的改变?”

花荣想到这几日的斗将里,光杀契丹将领,放过汉民将领性命:“哥哥是准备故技重施?”

卢俊义觉得更糊涂了:“契丹和女真,契丹和汉民,确实都是统治与剥削!但有了曾头市这么惨痛的教训,耶律得重肯定会加以防备啊,哥哥当时又为什么让公孙判官故意放此人离开呢,燕云之地如果换一位其他的都统,不是更容易中计么?”

李彦悠然道:“这次不同,我要的不是耶律得重中计,恰恰是他不中计!”

“忽略矛盾固然是一大错误,但知道矛盾,如何解决往往也是一大难题,甚至容易矫枉过正。”

“辽国统治燕云之地一百七十多年,契丹贵族与燕云汉民之间的关系也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彼此间的统治关系确实形成了习惯,但习惯不代表没有反抗。”

“先是粮草压力弄得燕云怨声载道,再到营州、平州和滦州的丢失,逐渐暴露出辽军外强中干的虚弱,现在阵前斗将契丹将领又被打压……”

“换位思考,我如果处于耶律得重的位置上,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调解矛盾,总不能将双方强行分开吧……”

“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得重如果发现汉民与时迁的人接触,无论讨论的话题是两国和平,还是倒戈以降,曾头市的惨败正在眼前,你们觉得耶律得重会怎么做?”

……

“亏得我大辽给予信任,这些汉民居然还敢不安分!”

听到亲卫禀告,早就疑心大起的耶律得重拔出腰间的佩剑,眼神坚定下来:“只是林冲未免小觑本王,本王岂会在相同的地方摔倒两次?”

第783章 大辽汉民,那么忠诚的代价是什么呢?

“界河对面的信件又来了,这次倒是有些不同……”

“两国重归和好么?唉,若是那般就太好了,但已经打到这般地步,又谈何容易啊!”

汉民将领聚于一堂,窃窃私语。

自从辽太宗确立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辽国的基本国策就是蕃汉分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为了安抚治下的汉人,辽国的皇帝登基时,甚至要采用了两套仪式,一套是契丹本民族传统的“柴册礼”,另一套则就是模仿汉家皇帝登基时所举行的“大册礼”。

当然最实在的,还是在选官制度上,辽国也采用两种方法,北面官通过世选,类似于“世卿世禄”制进行补充,南面官则通过科举来选任。

不过制度永远只是制度,真正实施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随着时间推移,更是会改变。

在座的这些汉民将领都很清楚,汉民在辽国的官场晋升自有其规律。

简单总结,巴结好契丹贵族,就能升官。

主子是谁要弄清楚,否则真以为一视同仁,或者说靠能力上位,哪边凉快哪边待着去。

当然,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功成名就了的既得利益者,虽然头上有个契丹爹,但他们是真的想要和平,既不想辽国打过去,又不想宋人打过来。

因为无论是哪一方有剧变,官场上是否还能有自己这些人的一席之位,就很难说了。

所以时迁之前以统一光复为名,劝他们倒戈以降,这群人嗤之以鼻,直接拒绝不受。

现在换成和平的名义,倒是戳中了他们的心思,顿时讨论起来。

“陛下已经逼得南朝天子远逃金陵,如此功业,前人难及,为何不班师回朝呢?”

“陛下心气太高了,受阻于大名府,岂能甘心?”

“我看南朝四大都城,至少要破一座,以犒赏三军,日后再图南下,才有各族追随!”

“依我之见,是那外戚萧奉先进谗言,陛下身边有奸臣啊!”

“噤声,这是我们能议论的么?”

……

“闭嘴!你们这些话都不该说!”

正在低声议论呢,一道雄厚的声音突然从后面传来。

众人大惊,看到来者后更是立刻起身,发自内心恭敬地行礼道:“孙团练。”

来人叫孙忠,字献诚,掌一州军政的涿州团练使。

这在北宋基本是贵官,不掌实权,辽国内地位也很尊贵,汉民将领做到这个位置,基本上就到头了,以孙忠四十出头的年龄,受到的荣宠和信任可见一斑。

走过来的除了孙忠,还有张起和谢武,都是燕云之地排名靠前的武将,也是威望很高的汉民头面人物,众人能为之马首是瞻。

三人联袂而来,一群汉民将领顿时凝重起来,听着孙忠严厉地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你们居然还聚在一起,是真的不怕惹祸上身,累及全族么?”

汉民将领脸色微变,实际上他们一直如此抱团取暖,突然分开也会招惹嫌疑,欲加之罪总是何患无辞的,不过孙忠是好意,倒也不会有人特意驳斥,都低下头去。

孙忠刚刚的话只是定一下基调,接下来的话才是关键:“界河那边的信件,接下来看都不要看,统统上交给殿下的亲卫,有多少交上去多少,并且要第一时间交上,明白了么?”

汉民将领赶忙点头,开始表忠心:“请孙团练放心,我等对大辽忠心耿耿,岂会与南朝勾结?”“我等生是大辽的人,死是大辽的鬼,自当守卫疆域,忠贞不二!”“绝不中那离间之计!”

然而孙忠不喜反忧:“你们这般随意的态度,就是还不知道我们已经面临何等危机……”

汉民将领一怔,就听旁边的张起道:“你们可知道营州、平州和滦州的失陷?”

众人纷纷应声:“当然知道,听说是一群从山东而来的贼寇,从渤海登陆了营州,再趁我前线不备,才窃夺了三州……”“只要前线不失,那三州又有何要紧?”“后方的谣言不必理会,只要我等前线不乱,各地的百姓乱不了!”

这些话语未尝没有道理,但谢武也叹息着开口道:“你们难道就不打听打听,殿下派出收复三州的将领,有哪些人?”

汉民将领一怔,面面相觑后,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其实还需要打听么,这群相熟的人都在此处,去收复营州、平州和滦州的,自然都是契丹将领。

如此说来的话,南院大王耶律得重对他们起了疑心?

眼见大家神色阴沉,孙忠深深地叹了口气:“我其实很能理解殿下,宋辽开战至今,上下皆有疲惫,因南朝之民顽抗,燕云又遭波及,如何安排契丹与汉人之间的调度,想必南院的上官们是十分发愁的,我们这些汉民,要多为殿下考虑考虑,不能凡事都让别人操心!”

有些汉民将领觉得挺膈应,但也明白人家为什么能当团练使了,有的汉民将领则马上表态:“请孙团练放心,我们一定将信件上交!”

孙忠嗯了一声:“现在这个关头,一定要把每件细节做好,以示我等忠诚,万万不可懈怠!”

“我们都是一体的,任何一个出了事情,就会连累到旁人也受到猜疑,更会影响到燕云的守御大局,让南朝得利,那就是误国了啊!”

“切记切记!”

语重心长的再三嘱咐之后,孙忠才带着张起和谢武离开,剩下一群汉民将领也没了交谈的兴致,各回各营。

在他们的心中,接下来无非就是据险防守,各司其职。

打仗很多时候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边境的攻防对峙,无非就是一遍遍的巡视查漏,不给敌人可趁之机。

可当天半夜,外面的喧哗声就将不少人惊醒,紧接着如狼似虎扑的契丹亲卫扑了进来,更让他们勃然变色:“你们做什么?我们是忠臣!忠臣啊!”

很快忠臣们就汇聚一堂,被押到了中军营帐之内。

耶律得重端坐,周围是上百披坚执锐的将士,而这些被带来的汉民将领发现,已经有三人先到了,跪在地上,正是孙忠、张起和谢武。

在看到耶律得重身前的案桌上,堆放着信件,众将这才深刻地感受到,孙忠三人的先见之明,同时脸色也愈发难看起来。

他们为大辽那般卖命,宋军北上对峙了不到半月,身为南院大王的耶律得重,就对汉民将领不信任到这般地步,实在是令人寒心。

孙忠也意识到了这点,虽然高层的将领基本是契丹人,但燕云之地的中下层却有太多的汉人,再加上如今燕云之地本就动荡,他生怕引发风波,导致战局生变,赶忙道:“这些信件都是贼人离心之策,臣等失察,还望殿下宽恕!”

“你们抬起头来!”

一片压抑的沉寂后,耶律得重缓缓起身,在众汉民将领抬起头后,拔出了佩剑,对准了桌案。

众将领屏住呼吸,意识到了什么,又暗暗松了口气。

按照他们的理解,接下来耶律得重应该是一剑砍向桌案,然后高呼:“诸将敢迎林冲者,与此案同!”

但耶律得重这位南院大王要的,绝非这种流于表面的警告,他淡然道:“诸位应该听说了,本王在曾头市被宋军区区一群乡勇,打得大败,只身逃回燕云的事情了吧?”

众将哪里敢回话,赶忙又把头垂了下去。

“我契丹勇士,胜利就是胜利,失败就是失败,没什么好掩饰的,但山东之败,自然不可能是我大辽的军队不敌那区区乡勇,而是被林冲设计,与曾头市内乱所致!”

“从一开始,本王就不该让曾氏父子和教头苏定自如行动,而是要将这群堡内能作主的人囚禁起来啊!”

耶律得重露出浓浓的悔意。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