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646章

作者:兴霸天

段景住闭嘴不言,他是马贩,连字都没有认识多少,自觉加入不到这种讨论。

柴进身为贵胄子弟,昂了昂脖子,也想要发表一下意见,但他发现自己好像除了有丹书铁券外,其他都说不出来,只能应道:“我也这么觉得!”

李彦等待众人分析完了,才开口道:“辽国兵制,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金骨金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百、马盂、粆一斗、粆袋、搭铆伞备一,縻马绳二百尺……”

众人闻言一怔,再看这皮室军,倒是琢磨过味来了,卢俊义立刻道:“正常的皮室军,是一人三马的带甲骑兵,有家丁护卫,军容整肃,而这群骑兵见到狮子骢的神骏,就冲昏了头脑,贸然追出,如此军纪,又何惧之有?”

花荣道:“不错,兄长说过,一支军队最重要不是个人的勇武,而是整体的军纪,这皮室军单个兵士固然不弱,但将领满心私欲,士卒自由散漫,此乃大忌!”

徐宁松了口气:“如此一来,我大宋占据守城优势,如何不能战而胜之?”

张清见想说的都被说完了,也就闭上了嘴,然后听柴进接道:“我也这么觉得!”

且不说柴大官人的复读,之前大家声音低沉,气氛凝重,显然是经过敌我对比后,意识到北军根本不是对方精锐的对手,此时终于声调昂起,信心重回。

李彦总结:“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在我看来,这支皮室军的堕落和北军的衰败其实都是两个原因,一是和平日久,不经战事,另一个就是涉商过重。”

“商业里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斤斤计较,最容易腐蚀战斗意志,即便是好的方面,商人讲究以和为贵,军人能以和为贵么?尤其是中下层将领和士兵,是不能跟商业有过多牵扯的,都钻到钱眼里去了,家财倒是变得丰厚,到了战场之上势必小心翼翼,畏首畏尾,战则必败!”

“再有一点,那就是异族的风格,正是底层纪律的散漫,无论是契丹还是党项,与汉人军队真正成阵厮杀起来,他们是占不到多少便宜的,当年西夏大胜大宋的三场战役,更是在数倍围剿的情况下,打出了一比一的战损率,这正是大宋军队上下纪律严明,所带来的优势。”

大家纷纷点头,对于敌我的认知更加清晰,在这个状态下,李彦开口道:“出手吧!”

众人精神大振,立刻拍马冲出,花荣和张清神射远攻,专门针对马匹,卢俊义和徐宁马战冲杀,段景住都紧随其后,柴进略加迟疑,袖中探出旋风无影剑,最后一个拍马冲上:“等等我!我也来!”

另一边看到杀鸟仇人终于出现,为首的萧详稳目眦欲裂:“贼子,还我鹰儿命来!”

然后他就被打蒙了。

六打六十,又是骑兵,若是平地冲锋,那即便有卢俊义和徐宁之勇,怕也是要杀得三进三出,才能将敌军冲散。

但此时地形选择得极好,这群契丹骑兵被分成一字长蛇,首尾不能兼顾,花荣的箭矢和张清的石子已经令他们的坐骑惊嘶狂叫,焦头烂额,惨叫着落下七八人来,迎面而来的卢徐二人势不可挡地杀入,手下无一合之将时,更是让辽人直接呈现溃散之势。

偏偏萧详稳一时间还没有认清形势,不忘嘶吼着指挥:“冲!将这群宋人统统杀光!”

花荣本来想要擒贼先擒王,箭矢瞄准面甲缝隙,但见到他胡乱指挥,立刻暂停射杀,故意引发上下不和的火苗。

当位于后方的骑兵调转马头,位于前端的骑兵则直接向两侧散开,只顾逃窜,花荣一箭方才射出,萧详稳应声落马,一场屠杀正式拉开。

目睹鲜血飞溅,惨叫连连,李彦的眉头紧锁,并没有什么喜色。

他刚刚那番话,不是故作安慰,他是真的很看不上这支所谓的皮室军。

如果还是大唐世界,不考虑到普通人的身体素质差距,他带三千精兵,绝对能打得三万皮室军丢盔弃甲,大获全胜。

可惜,现在不是大唐,而是大宋。

正如之前所言的比烂程度,辽国是七分烂,还剩下三分,大宋是九分烂,就剩下一分,依旧是不如对方,也难怪后来辽军被金国打得数度大败,掉过头来还能吊打宋军。

所以不客气的说,倘若换上十万北军,指不定就被对方这看不上的三万皮室军,打得一路奔逃,连败阵都办不到,来个“相蹂践死者百余里”。

当然,如果是特别厉害的将领,或许能扭转战局,但李彦知道自己不是。

他在打仗方面是相对短板,冲锋陷阵可以,调兵遣将方面,他目前只打过国力大优的顺风仗,比如大唐对新罗、大唐对被内卫折腾得内乱连连的吐蕃,但带着糜烂的北军以弱胜强,他没有把握。

所以李彦是希望由宋军内知兵的大将,比如种师道领兵,如果能带来西军,哪怕是一两万的精锐都很好。

“可惜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西夏如今国运危急,有亡国的危机,恰恰是这种时候,反倒会破釜沉舟,哀兵必胜,西军不见得能抽身回援,毕竟如果横山拱手让人,西北局势糜烂,那同样也是一大打击。”

“如果单靠北军的话,此次河北恐怕要死伤无数,王继英死了,李清臣病重,就不知朝廷会派谁来镇守大名府,署理河北防务……”

“可惜高俅资历太浅了,否则有他明面上主持大局,我能调用的资源就多很多,战局也大有可为!”

李彦全力思索,知道此战困难重重,却始终没有放弃的意思。

其实以反贼的身份,完全可以袖手旁观,辽国打宋国,与他何干?

但他改朝换代有个前提,就是不被异族得利。

如果毫无底线,那完全可以蓄势待发,等待金人南下或者干脆提前引金人南下,目睹靖康之耻发生,再出面收拾旧河山,这是最简单的造反路线,堪称毫无难度。

但李彦接受不到那种方式,同样的道理,也接受不了契丹人肆虐河北,残害百姓。

造反也要造的堂堂正正,既看重结果,也讲究过程。

当然,定好大的方针后,还是要着眼于当前。

正当李彦想着抓到一手烂牌怎么打时,战斗已经结束。

卢俊义提着一颗死不瞑目的脑袋回来,这位皮室军的萧详稳,终于可以和他的鸟团聚了。

而其他人也笑容满面地走了过来,就连段景住都感到神清气爽,他刚刚还补刀了一个辽狗,当真是平生未有的畅然,与其他人齐声道:“兄长所言没错,辽人并不可怕!”

唯独柴进触动很大。

一个是与这些勇猛无双的好汉并肩作战,让他发现了以前在庄内的自娱自乐,实在可笑,另一个则是辽兵的强横。

虽然在这位林二郎口中,好似这种士兵已经很烂了,但他亲自较量后,再对比自己如今庄上门客的布置,立刻得出很不好的结论。

柴家庄绝对挡不住这等辽军的肆虐……

所以这一刻,丹书铁券都被抛之脑后,柴进来到李彦面前,纳头拜下:“请林兄救我柴家!!”

第748章 “全义勇”林冲的义勇军

“柴大官人请起!”

李彦见到这熟悉的架势,就提前扶好,正色道:“路见不平,尚且拔刀相助,柴家庄若有所需,我们岂会袖手旁观?”

卢俊义也安慰道:“柴家墙高院深,众志成城,辽人以骑兵为主,不见得能占到便宜,是会知难而退的。”

柴进叹息道:“柴家庄名声远扬,且不说河北,便是辽地也有人知,别的富户如果修建了防御工事,辽狗或许会放过,但他们绝不会放过柴家,因为我家还有丹书铁券……”

众人先是忍不住暗笑,可转念一想,神情又凝重起来。

丹书铁券乃太祖所赐,辽帝如今又高举着为母报仇的旗帜,难保不会利用其大做文章,还真的不能坐视此物被辽人得去。

只是从柴家上下的应对来看,让他们全家带着丹书铁券逃亡,也不现实,这倒真是麻烦了。

李彦问道:“附近可有堡寨?”

“清池县内,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座堡寨,没有能容纳我们柴氏的……”

柴进又叹了口气,大为遗憾:“曾祖不让我们修建堡寨,不然的话,我们也不会这般被动!”

李彦心想那位柴氏曾祖终究还是有些政治智慧的,朝廷能允许祝家庄、曾头市那样的堡寨势力出现,但如果柴氏也敢弄出军事堡垒,就真正到了考验丹书铁券是否能免死的时候了。

不过既然没有堡寨,这位守国门的前朝皇室后裔想要身免于难,确实很困难,李彦先问援军:“如果柴家庄被围,附近可有能相助之人?”

柴进惨然道:“怕是没有……我与相州韩氏的少族长韩锦孙相交莫逆,只是此人近来匆忙,上次去拜访也未得见,再加上相州据此遥远,也难以相助……”

李彦又问道:“那以前辽人肯定也有入侵边境,加以洗劫之事,沧州又是如何应对的?”

柴进道:“主要是靠着各村保正所聚集起来的乡兵。”

李彦眉头一动:“柴大官人可以将这些保正聚在一起么?”

柴进有些明白这位的想法,却觉得不太现实:“别的州县我没有把握,但沧州一地,以我柴氏的威望,招来各乡的保正倒是不难,只是他们麾下的乡兵都要保卫自己的村落,不可能聚集为我柴家庄出力的……”

如晁盖那样的保正,平日里的工作责任,除了类似于后世的村委会,解决一些村内的基本事务外,还有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的作用。

王安石设立保甲法时,目的就是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既能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稳定社会秩序。

可惜变法失败,保甲法也大部分废除了,不过正如晁盖这样的保正职位留了下来,位于边境州县的村子受到辽兵骚扰时,也正是靠着这些保正带领村民加以自救。

李彦道:“自助者天助之,以前辽人肆虐边境,官兵置之不理,只当寻常劫匪对待,百姓不得不自己拿起武器保护自己,但小股辽人来犯,和大队的辽军入侵,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以前各乡有保正,可以组织乡亲,守卫乡里,如今面对大军,若是再让每乡独自守备,那只会被各个击破,惨遭屠杀!”

柴进眼睛亮起:“确是此理,那我立刻联系众乡,就怕他们不愿相信……啊!有尸体!”

李彦颔首,看向不远处皮室军的尸体:“这些辽人尸体、骑兵甲胄和存活下来的马匹,正是铁证如山,现在消息灵通的权贵富户,已经知晓辽人要打过来,变卖家产望风而逃,各州县的普通百姓却还不知,他们不该被瞒在鼓里,要及早做好准备。”

柴进重重点头:“我马上去召集各乡保正!”

但话音落下,他看向四周,又呆了呆。

这里是荒郊野外,又不是柴家庄,没有了门客,难不成自己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跑过去?

所幸就在这时,段景住出面:“我有不少人手,对于清池县也很熟悉,可为柴大官人跑腿!”

看着这位其貌不扬的马贩,柴进抱拳,真心实意地道:“多谢段兄弟!”

两人结伴去了,很快就有了效果。

不得不说,地头蛇确实有用,如果没有柴进,单单是李彦一行到来,哪怕卢俊义也是河北人,但在沧州这边也是根本说不上话的,换成柴进一出面,十里八乡都知道这位仗义疏财,和他家有丹书铁券,顿时闻风而动。

别说附近乡里的保正,很快清池县的都头都来了,看到了这么多身披甲胄的骑兵尸体,顿时大惊失色:“辽人?怎会出现在此地?”“穿着盔甲,这几位壮士居然能将之尽灭?”

当越来越多的人马,从各个方向汇聚过来,保正麾下的乡兵也出现了。

卢俊义等人看了,暗暗皱眉。

因为这些民兵,武器破旧简陋,没有甲胄弩器,弓箭全是自制,骑着的马儿高矮不齐,还有不少毛驴,杂牌到不能再杂牌。

唯独人数方面还算可以,别看沧州是边境,根据《宋史》记载的崇宁年间人口统计,在河北东路所辖的十一个州中,这里还是人口最多的州郡,有近十二万人,而排在最后的清州,只有一万两千多人,两者相差十倍。

沧州辖下有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五县,清池县下则有阳坡、普安、六羊、坳上、渔河五村,此时在短短数个时辰内,五村的保正就齐聚此地,身后各自跟着大批的村民,议论纷纷后,看向召集的柴进:“柴大官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柴进长叹一声,开门见山:“辽人陈兵北地,将要大举入侵,我沧州首当其冲,如今只剩下两条路,要么跑,要么杀辽狗……护我家园!”

且不说皮室军的尸体摆在这里,无形中也证明了辽人并非不能战胜,就算没有这份刺激,众人也勃然大怒:“跑?我们的家在这里,根在这里,能跑去哪里?”“官兵早就不管我们了,我们以前就是自己保护村落,现在更能杀辽狗!”

“杀辽狗!!”“杀辽狗!!”

根本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演讲,也没有过多的煽动,众人已是群情激奋起来。

这些乡兵的军械和训练,不能与正规军相比,但这份精气神,让李彦默默点头。

自古一统,往往是由北至南,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北方常年受到外族的侵袭,在一次次的对外作战中,养成了彪悍善战的民风。

这些沧州的乡兵就能看出,他们的战斗意识极为坚定,因为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必须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当然,南方战事少,老百姓的日子也不会更好过,因为那里承担的苛捐杂税也更重,“不举子”的现象大部分集中在南方,生下儿子来就淹死丢弃,正是为了逃避人头税丁赋的沉重负担。

大规模杀子的行为在古代都不多见,一般发生在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的时期,也就是宋朝,由于承继了以往各朝的苛捐杂税,还增加了许多敛民新法,即使是没有灾害与战争动乱的阶段,仍然出现广泛的“不举子”现象,甚至演变成杀婴习俗。

士大夫们都看不下去了,“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加以严厉斥责,要求朝廷严刑禁止,这其实是屁话,“民为身丁钱,至生子不举”,不改变赋税结构,单靠对那些丢弃溺死孩子的父母行刑,根本毫无作用,事实上朝廷也采取多种措施,但不举子风俗并不见好转,许多地方还愈演愈烈。

李彦在汴京时,觉得汴京百姓生活压力大,在醉生梦死的繁荣之下,是人口的极度拥挤,房子买不起、教育资源不公、权贵践踏律法、无忧洞嚣张掳掠等等,但总体来说,还能活得下去。

出了汴京,才见识到真是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难,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偏偏后来许多文人还各种美化,将宋当作最适居的朝代,也别怪舆论反噬后,网络要夸大宋朝内部起义的次数,冠以历朝之最。

当然,宋朝一开始的政策就是内部维持稳定,再加上笼络读书人之心,底层造反本来就困难,还没有读书人的出谋划策,是很难成气候的,所以宋朝内部起义的次数虽然多,却都掀不起太大风浪,最终年年剥削的财富,便宜了外族。

现在,他要尝试让底层人民组织起来,首先保护自己的家园。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