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401章

作者:兴霸天

此间乐,不思蜀,但不比刘禅是被试探,现在是真的要对方去赴任。

李彦正色道:“都督不可妄自菲薄,有你出面,辅以内卫之助,能让大战结束更早,大唐将士伤亡更少,战后更易安抚辽东,样样皆是大功。”

扶余隆心想再大的功不还是个富贵闲人么,与他现在的生活有何区别,但听了这话,也知道自己是不去不行了,只能拱手道:“李阁领高看了,在下实在愧不难当,只愿竭尽全力,坐镇熊津……”

李彦点点头,对着黑齿常之道:“还要劳烦黑齿将军了。”

黑齿常之在熊津都督府能让底层士卒服气,这百济太子是庸碌之辈,没有这位猛将同去,李彦还真的担心这位去帮倒忙。

黑齿常之抱了抱拳:“李阁领这是哪的话,新罗百济是世仇,如今故国已矣,若能平新罗贼寇,末将也了却昔日心愿了!”

李彦安抚了泉献诚,最后看向最有积极性,也被外放任命为熊津都督府司马的金良图:“金司马,元振所带的内卫精锐,弓五郎的奴隶商会,少林寺的上百武僧,就交托给你了。”

金良图半跪下来,亢奋地道:“请李阁领放心,末将定效死力,报效大唐!”

送别众人,李彦目露期待。

以前是大唐领着新罗,灭高丽和百济。

现在变成大唐领着高丽和百济,灭新罗。

这三个国家恩怨由来已久,高丽本身是一个混合了多个血统的民族,主体由扶余人建立,后来不断南下,扩张到了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夫余人征服三韩中的马韩建立百济,辰韩和弁韩组成了新罗,一直交战不休。

如今数百年纷争,终究要做一个了结。

万事俱备后,李彦同样会亲自北上,但不是现在。

有一件早就酝酿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他下班回到府上,就见一辆装饰典雅的马车停在府门前,身穿白纱襦裙,翠色半臂,面戴素色纱巾的上官婉儿走了下来,十足的贵女风范。

不过见到他正好回府,婉儿双眸一亮,步履轻快地飘了过来:“徒儿拜见师父!”

李彦看着她的身姿,微笑道:“不错,功力越来越强了,果然有动力就是好。”

带着徒弟入了府,李彦也不往正堂,直接领着她往练武场而去。

婉儿有些奇怪,却又眸光一亮,期盼地道:“师父,你招我来,是不是带我去辽东啊?”

李彦看了看她:“你也想去辽东之地?”

婉儿立刻明白自己猜错了,不禁叹道:“原来不是么?那可是立功的好机会啊,我不怕吃苦的,辽东之地再艰苦,都比不上吐蕃高原苦寒吧!”

李彦道:“我知道你是能吃苦的,又灵敏机智,但新罗不比吐蕃出使,并没有你的用武之地,倒是我离开后,你可以在宫内盯着太后,万一出了事情也能速速通知我回归。”

婉儿立刻觉得肩膀上的担子重了起来,点了点头:“好!那我就帮师父稳定东都!”

李彦见她小脸特别凝重,也不禁笑道:“婉儿确实能为我分忧了,此来我主要是传你一门武功的。”

婉儿这次是真的愣住,看看太阳,没有打西边出来啊,师父居然会主动教她练功,今天是什么日子?

李彦不理她的大惊小怪,淡淡地道:“我自从学习百胜劲和唯识劲后,历经不少战斗,再加上天赋还行,由此也衍生出了自创劲法的念头。”

“不过那时我的实力还不够,自身都不到天下第一,就贸然开创劲法,显得不够稳重,如今百胜劲已经练到大成,唯识劲还剩第六识未通,这一动一静间,终于达到了昔日的小目标。”

“前人推陈出新,我等坐享其成至今,也该为后人留下新的功法了。”

婉儿露出崇拜之色:“师父威武!”

换成别人如师父这般年轻,就要自创劲法,她只会嗤之以鼻,但她很清楚这位拥有何等强大的实力,却能一直稳到最强,再来开创劲法,绝对是过分谦虚了。

最开心的是,师父还要教她,师父真的好负责哦~

李彦将腰间的链子刀拔出,轻轻擦拭着刀面:“我至今所接触过的劲力,有百胜劲、唯识劲、角抵劲、弓弦劲、丹元劲、鱼肠劲、达摩劲、光明劲、涅槃劲、明王劲……”

“这些劲力擅长侧重各有不同,彼此间也有关联,比如百胜劲就是吸纳三家所长,熔于一炉,而唯识劲更是不可思议地开发人体五感,最讲精神智慧。”

“但无论是何种,都是基于人体先天勃发的劲力基础上,其实经过我特意修炼,后天也可以诞生出一股力量。”

“炼精化气,扩宽经络,运转周天,沉于丹田,我将之称为真气……”

“婉儿,你看好了!”

话音落下,李彦抛出链子刀,这次不是启动机关,飞出刀身,而是整柄刀都抛飞出去。

然后他五指一摄,做出抓取的动作,沉声道:“回来!”

嗖的一声,链子刀刚刚飞出,又盘旋回归,绕着他周身一旋,然后严丝合缝地插回刀鞘内。

婉儿都看傻了:“师父,你这是怎么办到的?”

李彦道:“劲力破空,攻击敌人,打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但真气却更加灵活,可放可收,才能办到这一点。”

婉儿震撼归震撼,又有些不解:“师父所言的真气,是比劲力更好操控么?”

虽然神奇,但以师父的能力并不是无法办到,花费这么大的心血又是为什么呢?

李彦微笑道:“我开创的劲法,首先是为了突破自我极限,达到更强的状态,其次也是为了造福后代,给世人带来更多的习武机会,最后这真气还是给身体虚弱的人准备的。”

“劲力对于先天条件要求很高,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锤炼提升,增强力量,对于体质病弱之人,根本练不得劲力,无论哪一种都不行,强练只会气血两亏,病亡得更快……”

“真气却不同,它可为静功,也为动武,可日积月累,强健体魄。”

婉儿小脸微动,往紫微宫看了一眼,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更加崇拜:“师父,你做的真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大事,造福子孙后人,这都不止是开宗立派了吧?”

李彦道:“还没有成功呢,我自身的体质不同于凡人,在我身上的真气构思,打通窍穴,能否在普通人身上实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而我近来已经总结出一套入门功法,传授于你,你聪慧沉稳,又是练武的最佳年纪,日后得真气与劲力于一体,练成真劲,未来也是不可限量。”

“但真气终究属后天所练,不比先天所成的劲力,是有走火入魔风险的,你一定要戒骄戒躁,不可有操之过急,明白了么?”

婉儿眸光闪动,连连点头:“明白明白!师父,你自己所创的武功,就不再是百胜唯识了,不给它起一个名字么?”

李彦微微仰头,胸中豪气生:“我所比肩的目标,是古往今来的强者,超越当代,志在千秋,就名‘千秋’吧!”

第422章 大唐的文化入侵

金智照身穿白服,留有长发,珠彩饰之,漫步行于新罗王宫中。

一路所见,无论是命妇贵女,还是宫人卑女,装扮都与自己不尽相同,倒是挺眼熟。

当然眼熟,那是唐人的衣服,唐人的饰物。

金智照回宫的时间不长,更没有以公主身份露面,这些命妇显然是不认得她的,远远打量过来,见她穿着新罗古服,眼神里就浮现出高人一等的傲气来,仿佛在看一个来自边村的土包子。

从律法来说,这还不算错,因为早在贞观二十二年,金春秋亲自入唐乞援,就引进唐朝官服作为新罗官服,后来命妇女也穿唐服,“衣冠同于中国”。

后来到李治登基,为了让大唐出兵,新罗自己的年号都停掉了,开始奉大唐正朔,行永徽年号,直至今日。

所以大唐李弘登基,改年号为嗣圣,新罗的年号也得改为嗣圣,对外更是要称“有唐新罗国”。

在这些方面,新罗都做得很规矩,俨然是孝子风范。

但或许是因为孝子这个人设,在唐那边就不太对劲,新罗的孝顺也变得不对劲起来,阳奉阴违,不断侵占百济旧地。

金智照回归的途中,经过熊津都督府,发现那里的百济遗民大部分还是敌视唐国的,在新罗的教唆下多有反抗,叛乱连连,唐国官员焦头烂额,有些地方甚至都听之任之。

站在新罗的角度上,她是十分喜悦的。

新罗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从原本那个三国最弱,变成了如今的独存,甚至有一统三国的可能。

金智照的民族自信心重回,放弃习武方便的劲服,穿回新罗服饰。

然后就发现宫内效仿大唐蔚然成风,自己由于不愿放弃传统,反遭鄙夷。

她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看王宫内的屋舍陈列,喜悦消散,担忧彻底占据上风:“新罗小国,真的能反抗大唐吗?”

倒也不怪金智照自信心消失得那么快,如今的新罗还不是大一统时代,近些年又是征战频繁,王宫的建造颇为简陋。

而她虽然没有去过长安的大明宫,但在洛阳王城空置的时候,还尝试着进去看了看,殿堂相峙,楼台林立,环境之优美,宫殿之壮丽,可谓至矣,至今难以忘怀。

那可是杨广的手笔,这位建造狂魔但凡留下的,都是恢宏盛美,将新罗王宫与杨广建造的宫殿相比,这不欺负人么,自然是衬托得连个村落都不如。

叹了口气后,金智照强行收敛念头,走入殿内,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如今的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金法敏今年刚满五十岁,身材高大,面容方正,眼睛居然不小,再加上头戴金冠,身穿华服,十分有威严。

而他即便是私下接见女儿,也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语气倒是颇为柔和:“稚女,坐吧!”

听到这熟悉的称呼,金智照眼眶微红,泣声拜下:“父王!”

金法敏伸出手,虚虚扶了一下:“回来就好,委屈你在大唐那么久,吃了很多苦吧……”

金智照摇摇头:“只要是为了父王,为了我新罗,那点苦头又算什么呢?只是女儿无能,被内卫所拿,还累及了金汉林和金三光两位质子……”

金法敏摆了摆手:“那些小事就不要提了,你师父救你出来后,可再有回信?”

金智照至今都不太确定“佐命”到底死没死,但她也清楚“佐命”的势力对于自己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否则自己逃回国内,绝对得不到这么好的对待,哪怕她是亲生女儿,赶忙回答道:“禀告父王,师父近来在唐国境内谋划一场大事,未能及时回信是很正常的。”

金法敏微微点头:“他是大唐关内士族的领袖,又曾被唐高宗所冤,既然能假死脱身,如今酝酿的肯定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复仇,等到‘佐命’发难时,我新罗就可以尽取百济之地了。”

金智照嘴中发苦,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

金法敏倒是很注意细节,微笑道:“稚女,本王正要给你一份惊喜,来人啊,上茶!”

内侍上前,小心翼翼地将一份热气腾腾的茶品端了上来,金法敏笑道:“这是用大唐煎茶法所做的茶品,你喝一喝,看看能不能喝得习惯?”

金智照露出抗拒之色:“现在我新罗也饮茶么?”

在善德女王时,新罗就有了茶,但并不流行,历史上直到唐文宗之后,饮茶之风才开始盛行于朝鲜半岛。

而此时金法敏道:“大唐国内饮茶成风,也带入了我国内,尤其是贵族之中饮茶者众,本王喝着觉得味道也不错,比起酪浆清口。”

金智照终于接受不了了,谏言道:“父王,那内卫机宜使李元芳,不断向高原推行茶品,必有所图,不能让饮茶之风在我新罗盛行下去,更不能再事事盲从唐国!”

金法敏淡然道:“李元芳已经是内卫阁领了,还被唐高宗授于顾命臣子,此人与太后正势同水火,忙于争权夺利,这茶仅仅是他的个人爱好,你不要想得太多了,至于其他风俗,择优习之。”

金智照想到那位得到重用的金良图,苦声道:“我知父王雄才大略,欲以唐人之学兴我新罗,可久而久之,唐俗替我国风,朝中人人心慕大唐,等到唐军真的攻过来时,会有多少人会因此而降?”

金法敏皱起眉头:“唐人有句话叫因噎废食,不可因为害怕国内受此影响,就一直要保持着落后的风俗,至于大唐出兵……”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强自浮现出一抹信心:“中国一向自居天朝,瞧不起我等邻国,却有前隋因高丽而亡国,又有大唐太宗受挫,高宗败于吐蕃,可见他们并非不可战胜,我们恰恰要学习他们所得,才能加以赶超,成为与之比肩的大国!”

金智照并不觉得那些习俗是落后,虽然大唐的衣饰确实华丽,但新罗也有简约的美感,听到父王又举昔日隋炀帝和唐太宗征高丽失败的例子,立刻道:“父王,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得以阅览中原史册,对于我辽东之地也有记录,可否一言?”

金法敏有了兴趣:“说吧。”

金智照酝酿了一下,还是没敢直言,先从新罗的来源说起:“我新罗起初只是部族结盟,在中原孙恩领导五斗米教叛乱时,开始形成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等到中原北魏与南梁对峙期间,才正式定国号,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是为‘新罗’……”

实际上新罗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并不一定是这个解释,但李彦认为这个解释不错,让薛楚玉按照这个说,金智照就以为是真的。

金法敏此时咀嚼了一番话语,同样欣然道:“好一个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原来我新罗是由此而来。”

金智照蚌埠住了,你作为国王,居然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来历,发自内心地叹道:“我新罗国内肯定流传着不少史料,但不比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史官记录,这里对于历史处于口口相传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整理,对于两国战事的了解不免有些偏颇……”

“那隋炀帝是个荒唐昏君,举全国之力征伐高丽,又诸多掣肘,才使得三征三败,身灭国亡。”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