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322章

作者:兴霸天

如今洛阳朝局刚刚稳定,长安就来这么一出,令兄弟相争的意思太明显了。

当然,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往往看得再清楚,也会情不自禁地往里面钻,不过梅花内卫这种急吼吼的姿态,倒是如同一盆凉水兜头浇下,所谓的雍王殿下,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

张大安看得清楚,却不能直接解释,沉吟着道:“大王可还记得王才子?”

李贤的笑容收敛,有些伤感的道:“当然记得!”

那年他十三岁,和王勃不仅是在弘文馆一起学习的同窗,还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两人吟诗作对,乐此不彼,沉浸于古本典籍,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结果好景不长,因为一篇玩笑似的斗鸡檄文,惹得父亲震怒,王勃的大好前途被断,离开长安的那一日,李贤被责罚在府中禁闭,都未能相送……

如果两人一起长大,或许后面会因为矛盾不再亲密,但这份遗憾反倒让李贤时不时念叨王勃的好。

张大安作为老师,也看在眼中,此时正好拿出来劝阻,顺便昧着良心给李治洗白:“大王自是不愿再让身边人重蹈王才子的覆辙,要兄弟和睦,家人友爱,而圣人一贯的教导,与这梅花内卫所言,恰恰相反!”

李贤面色微变:“这梅花内卫果真是胆大包天,敢假传圣旨?”

张大安很清楚不是假传圣旨,只能找借口:“恐怕不仅是胆大包天,而是因为太子殿下仁德,并不喜这等暗中监察百官,自身又不受约束的所在,梅花内卫惶恐自身的存续,才会出此下策,挑拨大王和太子殿下的兄弟情谊!”

李贤反应极快,听了这话顿时觉得古怪,他哥哥不喜欢梅花内卫,他父亲却大力培养梅花内卫,岂不是说……

他微微摇了摇头,将身为人子不该有的念头抛开,附和道:“王傅所言甚是,可诏书已下,本王总不能抗旨不接吧?”

张大安道:“那倒不必,只要大王摆足姿态,一切以太子殿下为重,便可不为奸佞所趁,静候来日。”

这“静候来日”很有讲究。

来日李弘真有个万一,李贤成为太子顺理成章,无可挑剔。

来日李弘顺利登基,也不会亏待这位弟弟,这才是两全其美。

李贤没想的那么深,他本来就没有争太子的念头,所谓无欲则刚,一时的高兴劲过去,也就无所谓了:“好!本王会表明态度!要不我们先去用膳?”

张大安却顾不上吃饭,露出厉色:“这个梅花内卫,要速速处置!”

李贤目光一动,又兴奋起来:“王傅的意思是……宰了他?”

张大安老成持重,不愿做如此激烈的事情,摇头道:“他是圣人亲设的梅花内卫,岂能妄动杀手?老夫之意是狠狠责罚!”

李贤摆了摆手:“王傅此举未免过于小心,依本王之见,此贼嚣狂,不杀鸡儆猴,后面还有的是烦恼……”

他顿了顿,露出古怪的笑容:“何况此人说他是梅花内卫,有谁知道?”

张大安皱眉:“那手臂上的梅花印记……”

李贤道:“长安西市的那些胡姬,是有法子祛除这些刺青印记的,想必洛阳北市也有,本王马上派人去唤个手艺最好的来,将此人灌醉后,把手臂上的印记去掉,那时他就不是梅花内卫了,非官非吏,竟敢来府上大放厥词,正该处死!”

张大安:“……”

梅花内卫遇到你真是撞见鬼了。

李贤别看满腹才华,从小就喜欢斗鸡走狗,属于真正的天赋异禀,在学问无可挑剔的同时,还能兼顾各种娱乐,此时越想越有趣,连饭都不吃了,直接唤来西阁祭酒。

王府有东阁、西阁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专门用来接对宾客,都是八面玲珑之辈,此时领命去办事,很快将合适的胡姬带了回来。

而另一边卓玮开怀畅饮,多喝了几杯,迷迷糊糊之间,感到身边围了好几个人,然后隐约听到自己相中的雍王殿下窃笑着道:“就是这个印记,能祛除吗?哈,真去掉了!”

“有疤痕无所谓,只要看不出来就好……”

“无耻奸贼,竟敢离间本王与兄长的和睦感情,拖下去,狠狠杖毙!!”

第321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真乃神人也!

就在雍王府中传来砰砰的挥杖声时,明崇俨也带着梅花内卫,正式进入洛阳城。

长安那边并没有隐瞒,通过各个渠道,百官们都得到了消息,城内的气氛果然变得不同了。

太子执政再有力,也不可能上下齐心,毫无反对者。

事实上,众多关内世族对于来洛阳的行为,本就很不情愿,出身弘农杨氏的杨执柔又因重罪入内狱,更加警惕防备;

弓家在洛阳煊赫了数十年,一朝衰落,令其原本缔结的关系网也深感不安,生怕打击面扩大;

还有不认可京兆韦氏为榜一世家的,不认可太子重新启用出身寒门的北门学士,分房没分到的;

甚至无论哪个时期,都有想要剑走偏锋上位的官员,唯恐时局不乱,无法浑水摸鱼……

这些原来隐藏在时局下的矛盾,被激发出来,气氛顿时微妙起来。

众多的视线望向李贤的府邸,期待着另一个山头,冉冉升起。

……

紫微宫。

东宫。

太子妃牵着婉儿的小手,走入宫内。

她的肚子已经显怀,不过由于从小习武,行动还很利落。

太子见了赶忙迎上:“你走慢些,多多小心……”

太子妃伸手摸着夫郎的脸,抚平他紧皱的眉头:“我没事的,倒是你该休息了,别太累,保重身体才最要紧!”

太子微微点头,发出由衷的感叹:“治国真的需要一个好身体。”

亲政之后,他才知道每天要处理多少事情,更体会到武后的恐怖工作量。

如今的他,得孙思邈悉心调养,每日都在服用千金散上的药剂,并且配合少量的运动,再加上大仇得报、妻子有孕、监国执政,心情舒畅,身体比起数年前已经好了很多。

即便如此,还是分下大量的权力给群臣,每天才能勉强完成政务,相比起来,武后的工作量,至少是他的三倍。

太子妃见他如此辛苦,心疼的道:“可惜我不会这些,无法帮到你。”

太子道:“这些政务本就不该由后宫分担,岂能怪你?”

说完后,才意识到此言对父亲有些不敬,太子又转移话题,看向婉儿:“婉儿的书法练得如何了?”

婉儿回答:“禀殿下,太子妃待我好,能经常阅读旧籍奏状,里面不乏当代书法大家手笔,陛下和殿下的亲笔敕书,都是法度精妙,让我受益匪浅!”

太子微笑:“婉儿果然用功,写给我看看?”

婉儿来到案前,一篇书法写下,字迹果然脱去许多秀稚,格局阔朗,笔意纵横。

大家风度谈不上,但以她的小小年纪,已经很难得。

太子赞道:“你的祖父上官侍郎,当年为我编撰《瑶山玉彩》时,我就敬他文采,今日见上官小娘子才华,更是怀念感佩啊!”

婉儿露出喜色:“谢殿下!”

她近来洗去罪身,恢复姓氏,受到一些阻碍,毕竟掖庭的身份敏感,于礼不合,御史台都在盯着,而太子如此称呼,就是不惜亲自发话,也要为她上官氏正名,这位殿下对于身边人确实没得说。

婉儿是个开心果,很快哄得太子和太子妃高高兴兴,殿内传来欢声笑语。

但她再努力,也没法挽回接下来的坏消息。

当东宫官员和北门学士纷纷入内觐见,太子就知道肯定是发生大事了,但真正了解到梅花内卫的来意后,也不禁怔住:“封赏六弟,在这个时候?”

群臣脸色难看,能站在这里的,都是太子的心腹和班底,包括北门学士六人组。

他们很清楚,想要缔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局势有多么困难,尤其是如今还在灾情期间,所有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而破坏起来却很简单,只要发生政斗,众臣马上就会顾不上处理实事,陷入到无休无止的内斗中。

殿内的气氛变得凝重,沉默了片刻后,太子洗马王仁表和北门学士苗神客同时上前:“殿下,请李机宜来议事吧!”

听到师父的名字,婉儿的目光微微闪烁,心里却有些不愿意。

她近来耳濡目染,对于局势有了自己的小小见解,这种兄弟之争是最难办的,赢了也没好处,反倒会惹祸上身。

因此她靠在太子妃身边,当个小透明,漆黑晶亮的眼珠滴溜溜转了起来,想着有什么办法为太子分忧,又不让师父为难。

太子想到爷娘这样对待自己,不禁叹了口气,却摇了摇头:“内卫岂能用于兄弟相争?元芳同样在追查大案,此事不必去劳烦他了!”

王仁表大急:“殿下,现在我们不动,如果让雍王成了气候,朝中两派相争起来,恐后患无穷啊!”

苗神客不敢把话说得这么直接,但也说道:“殿下需早做决断,如此才能不损兄弟友爱之情……”

太子知道他们说的不无道理,按了按眉心,头疼起来。

眼见太子难以决断,群臣纷纷谏言。

总结起来,还是先下手为强的思路。

必须一开始就压住雍王李贤的风头,不能让其聚集势力,形成政斗的局面。

婉儿倒是偷偷凑到太子妃耳边,轻声道:“那位六大王婉儿见过,用我师父的话,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能不能动之以情,让他主动退一退呢?”

太子妃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叹息道:“我大唐的男儿,争强好胜,对于权力都是向往的,哪有主动放手的道理?”

她以前认为,阿耶裴居道是个不好名利的,但自从管理漕运后,入宫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裴氏参与政事的力度也越来越强,雍王李贤势必也会如此,一旦让他尝到权力的滋味,恐怕就难以自拔了。

殿内群臣的谏言越来越激烈,正当太子轻轻咳嗽起来的时候,又有内侍禀告:“雍王府张王傅,内卫李机宜,在宫外等待,请求觐见。”

听到李元芳的到来,不少人都松了口气,但听到雍王府的张王傅,不禁露出不解。

他来做什么?

而主动迎出的王仁表更是见到,李彦和张大安在殿外轻声交谈,神情轻松,强忍住心头的诧异,快步迎了上去:“殿下让我来迎两位!”

李彦行礼:“张王傅先请!”

张大安不敢怠慢,还礼道:“那老夫就不客气了,李机宜若有暇,不妨来雍王府一晤。”

李彦微笑:“好!”

张大安入内,面对一双双警惕的眼神,泰然自若的行礼:“拜见殿下!”

太子态度依旧温和:“张王傅免礼,赐座。”

宫婢放下软垫,张大安跪坐下去,开门见山道:“臣奉六大王之命,向殿下问安,六大王已知圣人封赏,诚惶诚恐,害怕就此引发朝局动荡,准备居于府中,专心校注《后汉书》。”

张大安的来意很明确,李贤既然主动退让,就要将这种意愿表达出来,一来向太子示好,二者也能省却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开门见山。

群臣怔住,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擅用心计的北门学士交换眼神,更觉得是以退为进的诡计。

太子却了解这个弟弟的脾气,知道他就算要争权,也是光明正大的争,不会行此两面三刀的小人行径,顿时松了口气:“六弟不必多虑,闭门修书绝不至于……”

张大安既然做了,自然要做到最好,为李贤争足名声,朗声道:“今灾情未复,六大王闭门,是为了绝某些臣子心思,还望殿下应允!”

太子思虑片刻,投桃报李:“好吧,六弟既要修《后汉书》,我令二馆学子辅之,不要再拒绝了。”

这是为李贤积攒士子人脉,张大安也不禁佩服太子的胸襟气度,俯首道:“多谢殿下!”

直到这时,群臣才意识到,李贤居然是真的主动放弃,不与太子争权。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