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289章

作者:兴霸天

他跟那些便宜兄长就没什么往来,自然也就不会有矛盾。

至于族亲兄弟,不好意思,没见过,或许友善吧。

弓嗣光羡慕的道:“那可真好,可惜我们弓家,内斗太多!”

“尤其是旁支那些人,明明不干活,还特别眼红我等主脉所得,背地里是尽使坏啊!”

“就说那弓韬光,你别听他五哥五哥叫得亲热,我数年前曾被抓入牢中,险些出不来,十之八九就是这贼子用的阴招!”

李彦问:“你们终究是一家,家族又还在发展,如此作为图的是什么?”

弓嗣光冷笑:“目光短浅之辈,为了多得些好处呗,家族做事终究要用人手,他们就恨不得主脉的人都倒霉了,不得不用旁支,尽扯人后腿的坏种,有本事去跟外人争啊,我看他们没本事!”

“他们还真敢去跟老百姓争,连百骑的田地都敢占,胆大包天!”

李彦心中冷声道,也大致明白了,地方豪族的弊端,主脉与旁支之间的矛盾几乎难以调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主脉拿的多了,旁支看得眼热,也想多得。

有些主脉大度,分给旁支不少,结果人心贪婪,越求越多。

有些主脉吝啬,主脉吃肉,连点汤都不愿意给旁支,那更别提了,双方势成水火的都不少。

吐蕃的噶尔家族就是例子,钦陵五兄弟极为团结,结果不给旁支利益,最后皇室挑拨,旁支直接刺杀,闹得两败俱伤,家族衰亡。

而真正的高门大族,解决的办法就是分房。

如陇西李氏、弘农杨氏、京兆韦氏,哪个不是十几大房,遍地开花。

一旦分开独立,彼此之间不仅矛盾大大减少,还能互相扶持,不断扩大影响力。

天下李氏出陇西,正是因为陇西李在各处的影响力,连李渊称帝后,都要借陇西李氏抬高家世,标榜祖上出身贵族,其实可能就是个六镇起义的底层大头兵。

显然,弓氏还没有各大世家的底蕴,主脉分支聚在一起,内里暗斗不休。

针对这种情况,李彦干脆道:“你既然想好了,就随我来。”

他目光在堂内一扫,往前走去。

弓嗣光紧张的跟着,发现李彦在四周搜寻起来,专门寻找那些可以藏物的角落。

片刻后,他在东南一角的柜子前停下,鼻子轻轻嗅了嗅,开口道:“你还记得,刚才我让弓韬光去刺史府送信,他并不愿意离开吗?”

弓嗣光点头:“记得,这龟孙子磨磨蹭蹭不肯走,我当时就觉得有问题。”

李彦道:“你去下面摸一摸,应有证物。”

弓嗣光蹲下去,伸手在柜子下掏了掏,真的掏出一小包药粉来,面色微变:“这是郑光明所中的毒药?”

李彦点头:“不错,他准备趁乱放在郑小娘子身上,作为罪证。”

由于不知道具体前因后果,弓嗣光觉得十分荒谬:“郑小娘子?啊对,她又要许亲了,自然不愿兄长在这个时候纳妓子,败坏门风,但就算这样,就毒杀郑光明?这谁信啊……”

李彦道:“真正的嫁祸不需要完全合情合理,只要有一个明显的动机就可以了,你觉得不可信,传出去了外面多的是人信。”

“不过弓韬光显然失算了,郑郎君没死,郑小娘子又打了颜娘子,后来一直跟在她兄长身边,他完全没有机会下手,更害怕搜身,就趁着混乱之时,干脆将药包丢掉。”

弓嗣光皱起眉头:“可这样一来,确实麻烦,捉贼捉赃,我们没法证明这药包就是那龟孙子的,当时所有人都离席,谁都可能趁乱往这边一丢。”

李彦点头:“不错,但这毒药绝对有来历,不是市面上随便可以弄到的,这已经是一个关键证物,好好收下,这是你搜索出来的。”

弓嗣光有些受宠若惊:“那要多谢李机宜了!还真别说,破案找犯人,挺有快感的,他们以前是表面怕我,背地里瞧不上我,但现在他们是真的怕我了!”

李彦微笑:“这种感觉确实好,此次不仅能破案,找出真相,还及时救了被害者,挽救了一场悲剧,这是更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走吧,我们去下一个地方。”

李彦找来假母:“你接下来,与席上的文士互相监督,谁也不准离开此处,若有意外,就是你们担责,明白吗?”

假母连声应着:“是!是!请李郎君放心!我们一定牢牢盯住!”

吩咐完毕,李彦带着弓嗣光朝外走去,仆人从马厩牵来了狮子骢和青骢马,两人翻身上马。

出了巷子后,确定目的地:“去郑府。”

弓嗣光奇道:“现在郑刺史不应该向我们这边来了吗,毕竟那龟儿子早就去送信了!”

李彦失笑:“怎么还长辈分了?不过郑刺史不见得来,弓韬光可能送到了,也可能没送到。”

乍听起来是废话,但弓嗣光琢磨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李机宜的意思是,那龟儿子做贼心虚,故意拖延?”

李彦道:“你们弓氏的府邸也在光道坊吧?如果弓韬光做贼心虚,是有可能先回弓府,找人商量后,再去郑府喊人的。”

弓嗣光变色:“那我们快走,不能让他害了全族!”

两人快马加鞭,明明外面已经宵禁,但靠着弓嗣光刷脸,还是顺利的抵达坊市。

等到了郑府的阍室,李彦从腰间取出鱼符,递给仆从:“我是内卫机宜使李元芳,有急事要见郑公,你们速去通报。”

接过鱼符,仆从不敢怠慢,立刻往府内而去。

而弓嗣光看向另外的仆从:“刚刚弓韬光来过吗?”

仆从面面相觑,有些迟疑。

弓嗣光大怒:“问的是我弓家的人,又不是打听你府上的事情,你们哑巴了?回话!!”

仆从赶忙回答道:“刚刚弓七郎确实来过,说要见阿郎,但夜深了,阿郎已经睡下,他等了片刻就离开了。”

弓嗣光磨了磨牙,眼神狰狞起来:“好啊!还真是这贼子!想连累全族,我今个儿一定要大义灭亲!”

府内很快给出反应,灯火亮起,随着两队打着灯笼的下仆左右站好,一位紫袍老者迈着大步走出。

美须垂胸,官袍严整,双目炯炯有神,浑身上下一丝不苟,洛州刺史郑仁通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严肃刻板,常人站在他面前都会感到局促,唯恐有什么失礼不周的地方。

而眼见李彦没有持旌节,郑仁通立刻停步在了朱门前,颔首道:“李机宜!”

李彦主动走上前去,行礼道:“郑刺史!”

对于他来说,郑仁通没什么名气,倒是此人的兄长郑仁泰,还是挺厉害的,参与玄武门之变、攻打高丽、平定铁勒,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一战,郑仁泰就是薛仁贵的上司。

后来又任凉州都督,吐谷浑亡国的时候,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逃来大唐,就是郑仁泰率军接应的,防备吐蕃进攻。

等到他七年前病逝后,才由裴思简接任凉州都督。

而郑仁通也是那时成为了洛州刺史,李治对于山东士族还是持拉拢态度的,官员安排颇有用意。

因此郑仁通也是标准的天皇党,此时急匆匆出府,行礼后开门见山:“李机宜深夜到访,有何要事?”

李彦看着这个暗含一丝敌意的紫袍大员,说出了熟悉的开场白:“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请郑刺史不要激动……”

第282章 受害者没死,凶手死了

与此同时。

光道坊另一端。

弓氏府邸,弓韬光从后门匆匆而入,来到花园内。

等待之时,他左右走动,眉头紧锁,焦虑之色溢于言表。

直到一道身影走来,弓韬光才立刻上前,拱手道:“三哥!”

相比起称呼弓嗣光时的随意,对于弓嗣业的招呼,就显得极为恭谨,还隐隐夹杂着几分惧意。

弓嗣业没有走过来,身体半隐在夜色中,声音沉冷:“你这个时候过来,是失败了么?药粉没有放入郑娘子身上?”

弓韬光急声道:“何止是药粉没放,就根本没到那一步,郑文明没有死,那李元芳到了颜都知的院子里,敬酒时居然察觉到郑文明中了毒,直接出手让他将毒给吐了出来!”

弓嗣业愕然:“李元芳?他不是今日刚到洛阳么?怎会出现在那里?”

弓韬光将事情大致讲述了一遍,弓嗣业也不禁沉默下去,片刻后叹息一声:“没想到竟有如此巧合,真是时运不济……事已至此,你不该过来,速回郑府!”

弓韬光声音发苦:“三哥,我也不想过来,可那李元芳太厉害了!”

“他所说的唢呐涂毒,应该是设套,可我急于撇清,主动提出寻凶之法,后来悔之不及!此人更似看出,此次下毒是意在郑仁通,却又指明要我去郑府送信……”

“我在郑府的阍室内,当真是心惊胆战,如坐针毡,实在受不住,才假借托词,前来找你,问个主意。”

弓嗣业冷冷的道:“你慌什么,李元芳若是真的识破了真相,还会放你走么,如此大事就直接拿下了!没有证据,谁能污蔑你毒害郑刺史之子?”

弓韬光咬了咬牙:“还是有证据的……”

弓嗣业瞳孔猛然收缩:“什么证据?”

弓韬光道:“你交予我的毒粉!我当时害怕搜身,只能趁乱将之丢到柜下,现在还在院内,我就不愿意离开,可李元芳偏偏要我去,万一那包毒粉被发现了,追查来历,不会出事吧?”

弓嗣业稍稍沉默后,很明显的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是从你身上搜出来的就无妨,他们无法证明是谁丢的。”

弓韬光也如蒙大赦:“太好了!那我先去郑府了,田地之事,郑刺史如果再追查下去……”

弓嗣业直接打断:“那些事不必多言,你现在也不要去郑府,万一与李元芳撞上,更不好解释,先回自己府邸!事后问起来,就说慑于郑刺史的威仪,终究不敢将这种事跟他说,这也是人之常情……”

弓韬光面色稍缓,他要毒杀郑辉,再去郑府上面对郑仁通和随时可能赶到的李元芳,确实不太敢,回自己家中固然是逃避,但终究是一种心理安慰:“三哥,那我就回去了……”

“去吧!”

弓嗣业目送这位旁支族弟离开,上前一步,从半隐的黑暗中走出。

月色轻柔,洒在他那张狰狞的脸上,却勾勒出十足的杀意:“让他畏罪自杀,能办到吗?”

四周毫无动静。

弓嗣业眉头拧起,一字一句道:“我放纵他们侵占良田,也是为了配合你们策反百骑的计划,你如果敢袖手旁观,那就一起死!”

话音落下,他身侧的一棵果树陡然一震,树叶簌簌而下。

弓嗣业冷笑:“怎么?想反过来灭我的口?没用的,我可早有准备!我如果死了,发丧的那日,你们见不得人的勾当,就会传遍洛阳的大街小巷!”

四周安静下去。

片刻后,冷哼声响起,随后远去。

弓嗣业背后也有冷汗,眉宇间先是浮现出悔意,随后变得坚定下来:“事已至此,再无侥幸可言,一定要赶在李元芳与郑仁通联手之前,将这件事压下去!”

……

另一边,郑府朱门前。

郑仁通没有抽过去。

因为听说事情涉及他那对儿女,这位洛州刺史立刻制止,将李彦和弓嗣光带入府中。

知子莫若父,郑辉是什么德行,郑仁通清楚得很,更别提他的女儿,也不是省油的灯。

来到正堂,主宾落座,郑仁通挥退下人,李彦取出信件:“请郑刺史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