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探李元芳开始 第1074章

作者:兴霸天

九头虫无论好恶,对于妻子是真心挂念,不见得能如愿啊!

这件事暂且不说,当务之急是关照对倭国的攻克。

“请大老爷放心,小的一定让那扶桑小国灭亡!”

听到能去倭国征讨,九头虫大喜,他这几百年间都被八岐大蛇与倭国修行者压制,棱角虽然磨没了,但也憋着一口气,如今终于能回去报仇,恨不得大展神威,将那岛国弄沉。

九叶同样兴奋,却是性格使然,想要出去威风威风,笑吟吟地道:“定不辱使命!”

李彦看了看这两位,在这群神佛里面地位虽然最低,真要放出去,确实是多少修行者万万不及的存在,叮嘱道:“让明军不受倭国修行者干扰,世俗之战方面,不要参与过多。”

九叶和九头虫微怔,赶忙应道:“是!”

李彦对于超凡力量干涉凡世斗争,一向有种抵触心理,毕竟真要干涉过多,成了封神演义那般神仙斗法,普通军士就遭殃了……

别说仙人,修行手段一旦过多参与人世之争,那种生杀予夺将一发不可收拾,被金翅大鹏雕吃光的狮驼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而九劫虽是宏愿界排放自身欲念污浊的产物,但确实是卡在修行者头顶上的一道紧箍,使得世俗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规矩运行,哪怕大明朝在开国两百年后日渐衰败,这种规律也比修行者乱政要强。

安排好倭国的攻克后,李彦又朝着第十殿走去。

秦广王是十王之首,第一殿之主,转轮王则是第十殿之主,最小的冥王。

这第十殿的职责,是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

凡有作孽极恶之鬼,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但当了人后,还是要先投胎去蛮夷之地。

正常时期这最后的收尾,还是很重要的,现在前面九殿都是焦头烂额,第十殿干脆沦为闲职。

见到李彦到来,阴沉着脸的轮转王倒是变了神色,将这位恩公迎进殿内:“李天师快请!”

李彦开门见山:“此来是有事请教冥王,轮回转世的过程中,灵魂会受到磨损么?”

轮转王有些不解,但还是答道:“当然,轮回转世,绝非儿戏,若无孟婆汤的保护,寻常灵魂根本撑不下来。”

李彦微怔:“保护?”

轮转王解释道:“发往投生者,押交孟婆神,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更为保护魂体,不受轮回侵害。”

李彦这才知道,饮下孟婆汤不仅清除前世记忆,更是对魂体的护御,使之安然度过轮回冲击,如此倒是相当巧妙,立刻问道:“那如果为了保留前世记忆,不喝孟婆汤,直接投胎转世呢?”

轮转王哼了哼:“即便有邪法异术,风险亦是巨大,不仅无法继承前世记忆,生出来恐怕就是先天痴傻!”

李彦想到万圣公主是西行路上被八戒打死,直到陶仲文时再转世,间隔了足足数百年,而杜九娘和陶世恩之前监视奈何桥,也发现那些不喝孟婆汤的魂体,要间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投入一批到人世,由此可见轮回转世,确实不是想钻漏洞就随便钻的。

既如此,他将万圣公主的情况仔细说明后,询问道:“这般情形,还能转世投胎么?”

轮转王笃定地道:“无论用何手段,她已经逃避过一次轮回,魂体早有隐患,死后入幽冥,更会暴露出来,若在地府修养个数百年,或许还有再入轮回的可能,倘若不喝孟婆汤,再过奈何桥,那便是自寻死路!”

李彦默然。

万圣公主和龙婆求存欲望强烈,最后愿意配合交代,也是希望死后卷土再来,当然不会自杀。

可她们没有转世投胎,但在地府又找不到,那十之八九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神魂俱灭?

这在西游世界,可不容易办到,是完全越过了地府权限的。

想到这里,心识一动,就有种冥冥中的感应,锁定一个方向。

那里的尽头,正是翠云宫。

李彦的目光冷冽下来。

万圣公主和龙婆偏激扭曲,为了一己私欲,犯下种种恶事,更不惜挑拨常安公主和庄敬太子兄妹残杀,手段歹毒至极,虽然最后迫于形势屈服,也完全不值得同情。

但没了利用价值后,就立刻赶尽杀绝,那窃据道场,藏于幕后的幕后主使,显然是彻头彻尾的妖魔行径,还顶着幽冥教主的名头。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发下如此宏愿的地藏王菩萨,不该受到这样的污名与羞辱!

与佛有缘的他,自当为佛正名!

第1259章 大明终将否极泰来!

海船上,胡宗宪正在翻看《筹海图编》。

他总督浙江军务后,为了彻底扫平倭寇,就命幕僚团队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成这一部沿海军事图籍。

历史上这部书诞生于嘉靖四十一年,如今却是早了好几年问世,全书共十三卷,图一七三幅,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等,对于大明沿海地理、武器设施、海防战略,都有详尽的论述。

其中最关键的还不是资料收集,而是战略眼光,比如御海洋篇,就是阐述制海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海防必宜防之于海”,主张“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

这些不是空话,有着大量的战术要诀,即便以后世反登陆战的经验来看,都堪称实用,胡宗宪自从成书后,就爱不释手,更是将自己诸多实战见解加以注释。

以前是防守,现在更要进攻了。

对于远征倭国,明军上下其实是不同意的,包括俞大猷、戚继光与谭纶在内,都认为此举太过大胆。

自从一百多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的军事实力就急转直下,到了嘉靖朝,军中积累的弊病几乎难以解决,哪怕崛起俞戚这样的武将,扫荡入侵的倭寇没有问题,远征敌国终究难以办到。

真要有那能力,早就出长城痛击俺答汗了,也轮不到倭国……

而且还有前车之鉴,前元忽必烈曾先后两次派出大军,跨海击倭国,结果均以失败而终,且损失惨重,第三次也在酝酿中,最终没有付诸行动,不然的话,倒有点杨广三征高句丽的意思了。

元军东征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后世往往只关注两次台风,可实际上仔细研究整个战争过程,能够发现元军是成功登陆交战的,却被倭军拼死抵抗,十分顽强,而元军里面则有诸多高丽军、南宋降军,军心不附,战力不足,是真的没占到什么便宜。

正如杨广先征高句丽不成,李世民后来亲征,也没有打下,大国的综合国力自然远强过周边小国,但若说强国就一定能灭弱国,却是天真了,陷入战争泥沼的比比皆是,可不止一个杨广。

因此明军上下反对者居多,并且都是拥有卓绝战略眼光的出面。

胡宗宪原本也没想过,扫平倭寇居然要到反攻对方大本营的地步,直到天师提出。

虽然那位从来没有具体参与过政事,可胡宗宪却有种莫名的信服感,清楚对方如此施为,肯定是有把握,也聆听了许多,最终才会上书。

现在一路的风平浪静,就是个好兆头,紧接着马宁远来到身边的禀告,更代表着大军的补给有了着落:“部堂,朝鲜派来使臣。”

胡宗宪问:“来的是谁?”

马宁远道:“议政府左议政崔弘毅。”

胡宗宪微微点头。

朝鲜的官职也分品级,权势最高的是正一品领议政,俗称领相,相当于中土王朝的丞相,其下有左议政、右议政,皆是一品大员,相当于辅相,三议政统领百官,处理大小政务,不会轻出王都。

能派左议政前来迎军,至少姿态上面,朝鲜是做足的。

不过胡宗宪不只是看态度,还重实事:“粮草方面,朝鲜准备得如何?”

明军远征,数目虽然不多,别说杨广那种动辄百万大军,连十万都没有,但粮草支撑仍是大问题,明军水师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依旧无法拥有完善的后勤线,自然需要朝鲜王朝的支持。

马宁远笑着取出一物奉上:“那位崔议政早知部堂会询问,已经备下文书,详加说明。”

胡宗宪接过,仔细翻看,渐渐的眉头就舒展开来。

这位辅相没有大包大揽,还倒了不少苦水,因为朝鲜去年灾荒,目前的粮食实在不够用,但也将各地储粮调集,尽力运送过来,援助明军,并且还按照吩咐,做出了倭国地形的简图。

对于朝鲜的上心,胡宗宪并不意外。

明朝和朝鲜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国的,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草原,李成桂则取代高丽建国,建国后便向大明称臣纳贡,此后朝贡一年三次,分别是天子的生日“圣节”、太子的生日“千秋节”和正月初一的“正旦节”。

一年三贡,如此频繁,成为明朝藩属国中的绝对特例,何况除了三个定期朝贡外,朝鲜还以谢恩使、奏请使、进香陈慰使、进贺使、进献使、押送使等名义朝贡,大力进献处子和宦官,当然得到的赏赐也极为丰厚。

历史上万历年间,日本发动壬辰倭乱,侵略朝鲜,明廷援朝抗日,打败了侵略军,助朝鲜复国,被颂为“再造之恩”,后来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朝鲜派军助明朝作战,结果明军战败,朝鲜军主帅也被俘,后金希望朝鲜能够归附,共同对抗明朝,依旧被朝鲜拒绝。

可以说在当藩臣这点上,朝鲜之于大明,比起新罗之于大唐,要忠诚太多了。

如今朝鲜君臣也不敢糊弄明军,胡宗宪却依旧准备加一把火:“再去查一查,最为敌视倭国的朝鲜将领,登岛之后,给予他们机会……”

马宁远心头一惊。

两个相邻的国家,基本就不会相安无事,摩擦普遍存在,小国尤其如此。

倭寇在明朝的构成,有相当一部分是反对海禁的商贾组成,但在朝鲜半岛,则是连年征战流浪过去的武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两国私下早有仇怨,朝鲜国内更有不少仇视倭人的存在。

放纵朝鲜将领登岛,会发生什么,完全可以想象,受过圣人教诲的儒生岂能如此?

胡宗宪看了看这位笑容消失,沉默下去的学生:“不忍?还是觉得老师做的事,与曾经教你的圣人之言,大为不符?”

马宁远知道,这位老师对付倭寇都是用过毒药的,可谓百无禁忌,与普通文臣大不一样,但心中那根弦确实一时间弯不过来,低声道:“老师并不认同圣人之言,学生是知道的……”

胡宗宪淡淡地道:“并非不认同,圣人的书是拿来做学问的,真正做实事,还要应时而动。”

“我知你担忧,一旦我军成功登陆,再将屠刀交给朝鲜,对于接下来管制倭民,是有好处的,但长远来看,不见得是良策,隐患重重……”

“然不得不如此啊!”

说罢,轻轻叹了口气。

听着老师叹息,马宁远先是一怔,旋即醒悟。

如果大明强势,战无不胜,胡宗宪是不会利用朝鲜做刀的,那是徒留后患。

但以明军目前的实力,还真的不能考虑太过长远的事情,圣人书中所言的那些,便是百无一用了。

看着老师操劳瘦削的面庞,马宁远一时间也不知是何滋味,一句话脱口而出:“终要强军!强国!”

胡宗宪眼睛一亮:“有这句话,便足矣!去吧!”

马宁远行礼,转身去办事了。

目送这位学生的离去,胡宗宪露出欣慰之色,对于这位学生的天赋,他是很看好的,只可惜为人有些迂腐,难免会被利用,倘若能改正这点,就能托付重任了。

正琢磨着呢,一个不修边幅的文士朝着这边走来,正是徐渭。

胡宗宪面色微变。

这位大才近来都在观测天象,带来的恐怕不会是好消息。

果不其然,徐渭来到面前,直接道:“近几日恐有飚风!”

胡宗宪的脸色沉下,飚风就是台风,明军的船只本就质量堪忧,这段时间的航行报废了近两成,一旦遭遇台风,那全军覆没几乎是必然的结局……

天时地利人和,后两者往往还能扭转,唯独天时只能规避,但在海上又能避到哪里去?

徐渭的表情反倒挺轻松:“汝贞兄莫急,天师既要灭倭,必有安排,恐怕道门弟子早就来了,护我大军,安然抵达那外岛之地!”

胡宗宪很快平复下来,只是点了点头。

对于天师,他是极为钦佩的,但神道力量,则有忌惮。

平心而论,哪怕明军实力不济,胡宗宪也不想借助修行者的力量,总觉得那会是一匹脱了缰的野马,难以控制。

可惜这个关头,确实只能指望道门派人,前来施展法术,看看能否让船队尽早偏移台风中心,安然驶入马岛了。

亦或者……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