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兴霸天
严世蕃神情变了:“你威胁我?”
加藤段藏躬了躬身子,以示尊敬:“不,这是阐述一个事实,在扶桑能提供上好生活的,唯有大名和将军,普通人的日子太苦了,我想阁下是不会愿意过的……”
身后的琴凤轻声插了一句话:“倭国贫寒,没有大名的款待,夫郎恐怕会过不习惯的……”
“哼!”
严世蕃沉下脸,心中有些动摇了。
他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这些天在顺天府的院子里,没有奴婢服侍,都觉得浑身难受,无论是北上去蒙古鞑子的地盘,还是渡海去倭国,如果能有掌权者款待,那落差感还小一些,倘若成为平民,哪怕是富户,都是地狱般的折磨。
当然,他如今有了修行的资格,不相信自己会当一辈子低贱小民,但连一段时间的贫寒日子都不愿过,有大名的款待倒也不错,日后谁敢忤逆,用业火统统烧死!
“也罢,就允许你所求,只是出京这段路上,不要同行,到了约定地会合便是!”
严世蕃最终点了点头,又防备了一手。
加藤段藏不以为意,但视线转向琴凤的时候,心头莫名感到一阵不舒服,同样补充了一条:“人数越多,越是累赘,还请阁下不要带别人上路……”
严世蕃闻言一怔。
他这次带上琴凤,不再是因为通读宋史,能跟他一起探讨《资治通鉴》,而是琴凤会倭国话。
再者她手脚灵活,行动干脆,比起自己的那些妻妾都要有用的多,带上这么一位帮手,自然是不错的选择。
但现在有了加藤段藏,是不是代表琴凤无用了?
正在这时,一只柔荑轻轻抚住他的肩膀,温柔的声音响起:“妾身担忧倭女不知礼仪,服侍不了夫郎,若是路上遭遇危险,妾身拼了性命,绝不会坏了夫郎的大计……”
严世蕃想到倭国女人的磕碜模样,激灵灵打了个寒颤,对加藤段藏呵斥起来:“你敢教我做事?”
“是我多言了,请阁下息怒!”
加藤段藏皱了皱眉,取出一个黑丸子丢了过来:“此人刚刚服下剧毒,需每日用药,这是今日的药丸……”
严世蕃接过药丸,眼前一闪,加藤段藏已然消失无踪,他站起身来,来到瘫倒在地的汪直面前:“汪船主,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滋味如何?”
汪直面露屈辱之色,缓缓垂下头:“请小阁老下令,小的自当遵从!”
……
半日之后,城门之前,一支商队正在接受盘查。
平常的顺天府兵,换成了精锐的锦衣卫,对于所有来往行人,都仔细察验,反复盘问,显然是追寻逃犯。
但这里不是小县城,京师进进出出的人流实在太大了,锦衣卫终究是分身乏术,汪直也害怕暴露行踪,直接被明廷抓捕,早就准备了逃生手段,此时倒是便宜了严世蕃,在精妙的掩护下,无惊无险地出城过关。
“且慢!”
然而远处的城门渐渐消失不见时,严世蕃却停下了脚步:“我要等一个消息!”
“怎能在这里停留……”
由于汪直被迫服毒,毛海峰醒来后,也成为了协助逃亡的一员,此时神情立变,刚刚开口,就被汪直拦下。
在这短暂的接触中,他已经看出严世蕃是一个偏激自傲之人,这样的人是根本劝不动的。
果不其然,严世蕃浪费了足足半个时辰,终于等到了想要的消息:“徐阶完了,退我的婚,还想当首辅……下辈子吧!”
严世蕃哈哈大笑一番,带着这份念头通达,策马奔向他认为的新人生。
逃出京师后,接下来就是没日没夜的赶路,与加藤段藏会合后,更是不走官道,尽挑小路,还将痕迹抹除,把锦衣卫的追兵远远地甩走。
严世蕃越来越有信心,汪直则越看越是绝望。
想想他不久前也是一方霸主,甚至动过称王的念头,还大败了明军水师,结果如今落到这个田地,被朝廷逃犯和倭国忍者挟持……
正半梦半醒,迷迷糊糊之间,一道柔和的清光出现。
李彦的身影仿佛从遥远的天边一步迈出,来到面前:“汪船主,好久不见!”
汪直怔怔地看着,突然虔诚地匍匐下去,如同膜拜一尊神仙。
数年以前,在东海之上,他们有过一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见面,那时的记忆里,此人是谪仙之表,不类凡俗。
而现在给予他的感觉,已经完完全全不是凡人,就如同一位真正的仙家,降临世间。
当然,汪直的心态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没了昔日称霸海域的骄傲,反倒是东南振兴,明军强大,招安不顺,处处压力。
如今再被严世蕃和加藤段藏挟持,这位曾经野心勃勃的海贼王,终于认清了现实:“我利欲熏心,铸下大错,还望天师宽恕,赐我为朝廷敬忠的机会!”
李彦对嘉靖那边又恢复远程上课,他既然真身来此,正是要做一件大事:“能宽恕你的是朝廷,但若想真正赎罪,还要问一问沿海这些年间,被倭寇侵扰的大明百姓……”
汪直目光一动,顿时醒悟,毫不迟疑地道:“愿领我船队,剿倭寇,灭倭国!”
第1223章 海的这边,神仙齐聚
“喝——哈——!”
大营之中,传来整齐的操练声。
这一个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士兵,换到几年前,他们恐怕自己都不认得自己。
因为那时的浙兵,是出了名的差。
卫所兵由于毫无训练,战无号令,战力极低;丽水兵来自山区,身体强壮,敢冲锋向前,却勇而无谋,不听指挥;台州兵见风使舵,欺软怕硬,遇弱则强,遇强则无;绍兴兵过于精明算计,只噶人头,常常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准确的说,大明朝南南北北的士兵,在畸形的制度和上下贪污的风气中,都莫过于这几种情况。
但现在,浙兵变了。
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离不开两位将领的操练。
“手要稳,力要足!”
“时时记住,以静制动,别冒冒失失地刺出去,你刺出去了,戳不中贼人,贼人反过来给你一下,就分生死!”
“看好了!”
教导者手持长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正是以战功升任浙江总兵的俞大猷。
他不仅教授将士发力技巧,更著了《剑经》一书,名为“剑”,实际上讲的是棍、枪及长兵器的用法,将奇正相生的变化诀窍阐述得淋漓尽致,“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俞大猷训练的是战斗技巧,另一边操练的,则是行军布阵。
只见一众众士兵扎堆行进,每十一人为一组,队长居中,两侧排开狼筅兵、长枪兵、长矛兵、朴刀兵、鸟铳兵,手持着不同的武器,组成五道相互掩护的战线,攻守兼备。
看着令旗挥舞的,则是一位年轻将领,沉静刚毅,有几分儒雅,又不失勇武之气。
此人正是今年还未满三十岁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父亲官至都指挥,令他自幼就有了学文习武的条件,十七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更是率山东六郡子弟守备蓟门。
而就在俺答汗突破长城,来到北京城下耀武扬威之前,二十多岁的戚继光,就上书朝廷《备俺答策》,结果毫无疑问,石沉大海,连个浪花都没有翻起来。
不过历史上胡宗宪会看重戚继光,有一说就是因为看到了《备俺答策》,觉得此人文武谋略皆上品,来日不可限量,才加以重用。
俞大猷百忙之间,也关注着戚继光这边的战阵变化,露出赞许。
实际上,鸳鸯阵不是戚继光的开创,而是另一位大才唐顺之发明的,车阵是俞大猷所教,卢镗也将不少用兵心得倾囊相授,但将这些所学经验发扬光大,集大成者,正是戚继光。
一阵操练后,士兵休息,两人也凑到一起。
论年龄,俞大猷年近半百,戚继光风华正茂,差了一辈,平日里都是执晚辈之礼。
俞大猷为人豪爽,对于这种私下里也毕恭毕敬的态度有些不满:“元敬,若论治军严肃,信赏必罚,我尚不及你,何必如此生疏?”
戚继光却是真心尊重:“总爷治军重节制,深谋远虑,功收万全,末将远远不及……”
俞大猷无奈,不过也强调道:“教兵之方,确以节制为先,技艺次之,忠孝大节化导之,方能亲上知义,勇战不休……”
戚继光仔细聆听,等待这位讲完,再以自身的理解请教。
正当这对龙虎互相促进之际,亲卫策马奔入场中,上前禀告:“胡中丞请俞总爷、戚将军,前去议事!”
两人面色一正,立刻动身。
他们都是武职世荫家庭,俞世职百户,戚世职千户,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熟知官场规则,但俞大猷性情耿直,不屑于迎奉巴结,因此常常被弹劾,免官都不止一回,戚继光则相对圆滑变通。
不过若非官场环境所迫,没有人愿意卑躬屈膝,如今两位大将有了胡宗宪的赏识,奇才得展,对于那位敢莅临前线,更有高明战略的上官,亦是心服口服。
等到了堂内,这里已经聚集了十数人。
最早抗倭立下功勋,后来被牵连入狱,又重新起复的名将卢镗;
台州知府谭纶,此人本是南京兵部郎中,以知兵闻名,来到浙江后,也是早早招募乡勇,练兵御倭;
还有名满东南的才子幕僚徐渭、忠心耿直的门生马宁远,皆是才能出众的亲信。
而昔日的七品巡按,如今身为凌驾于三司之上的浙江巡抚,名副其实的一省之长,胡宗宪一身便服,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度已然养成。
此时俞戚两人赶到后,胡宗宪正式宣布消息:“京师有报,严嵩及其党羽获罪,严世蕃更胆大妄为,脱狱逃遁,如今各地通缉此獠,务必缉拿!”
历史上严党倒台,对于胡宗宪来说基本是天塌了,现在则恰恰相反,语气里透出喜意。
在场众人更是大喜过望,前段时间因为江南织造局的重启,严党将张经和李天宠挪走,又视胡宗宪为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真的担心,朝廷上的勾心斗角,会破坏如今来之不易的抗倭大局,万万没想到,胡宗宪安然无事,反倒是如日中天的严阁老倒了。
胡宗宪高兴之后,没有忘记正事:“严党不再染指浙江,江南织造局一事将是关键,待得海上商路定下,便是彻底平定倭寇之乱的时候,望诸位通力协作,还我东南百姓一片安宁净土!”
众人纷纷领命:“是!”
倭寇的根源,是大明的海禁政策,沿海商贾大户无法光明正大的贸易,就疯狂走私,然后勾结倭人,形成断断续续祸害至今,近两百年的倭寇之乱。
历史上倭寇消失,一方面是戚家军剿灭的功劳,倭寇也是人,被戚家军以几乎为零的战损屡屡大败,任谁都得崩溃;
另一方面则是嘉靖末期,海禁政策名存实亡,放任自流,到了隆庆朝干脆开关,官方承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闽浙海商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不会再在背后支持倭寇,反过来跟自己过不去。
前方被屠,后方无援,倭寇之患就此彻底平息。
胡宗宪的思路同样如此,前紧后松,恩威并施。
只是区别在于,历史上是实在管不了了,干脆开关,他则准备借助江南织造局,将闽浙海商引入正确的贸易轨道,让沿海百姓不再提心吊胆,过上好日子。
于是乎,武将如卢镗、俞大猷、戚继光,领到了重拳出击,扫荡倭寇的任务;
谭纶、徐渭、马宁远,则将注意力放在江南织造局的建设上,必要时也与宫内那些贪得无厌的太监打交道。
简短但关键的会议之后,胡宗宪回到办公之地,依旧精神奕奕。
他四十多岁,正是最精明强干的时期,浙江的上下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要着眼于整个东南的大局。
这份态度让屋外的李彦十分欣慰,敲了敲门后,飘然而入。
上一篇:这个皇帝太刚了!
下一篇:神诡世界,我有特殊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