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67章

作者:夜天下

这下在场的人哪里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迎春一下子羞的连向贾母行礼都不顾,红着脸快步走出厅堂。

其他人顿时笑了起来,唯有贾宝玉闷闷不乐,但此时没人在意他的心思。

而且这笑声中,确实难免有一丝不甘、后悔,还有对薛宝钗的羡慕。

之前贾母就说过,贾赦、贾琏去缮国公府的事,贾家内外基本上都听到些风声,只是主子们瞒着也没露出半点口风,也就没人把这事挂在嘴边。

现在大家早已经知道薛宝钗是皇帝指给石仲魁的,确实如贾母所说,天意难违。

这么一想,贾家如此做也实属无奈。

王熙凤见气氛尴尬,忙哈哈一笑道,“就盼着那解元公妹婿,能再加把劲,去皇帝老爷的金殿上走一圈,出门就是状元郎才好。

到那时,谁敢说我二妹妹嫁的不好?”

众人一听再次笑了起来。

王熙凤这话其实很有意思,明明是贾家被石仲魁吓住了,想着攀附他和他身后的师门。

但在王熙凤嘴里,就成了贾家一开始就选中了石仲魁,只是圣意难违,这才阴差阳错表姐妹同嫁一人。

贾母哈哈大笑,指着王熙凤道,“你这猴儿总算说了句正经话。”

“哎呦,老祖宗您可埋汰死孙媳妇我了”,王熙凤抱着贾母的胳膊道,“您拿我这个内宅媳妇和解元公比,那不是拿芝麻小官和宰相比嘛。”

贾母立马更叫高兴起来,其他人心思各异的也在想着,万一今后石仲魁真的为官作宰,那贾家就更兴盛了。

也就是这句话,居然让贾府已显没落、混乱的苗头一下子就压了下去。

各院下人、仆役们做事都积极了不少。

午饭之后,一夜没怎么休息的贾母实在撑不住了,众人这才散了。

小辈们急匆匆的去迎春的住处,只有探春找了个借口说不舒服回了自己的屋子。

王熙凤、李纨当然看出了探春的心思,可探春才12岁,迎春却已经16了,这就是命。

……

既然贾府上下已经知道了这婚事,也就等于府外同样会三五天内就全知道了。

一开始当然有人骂贾府毫无廉耻心,可等知道贾府先和石仲魁有意,后有皇帝搅局,事情一下子又出现了反转。

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甚至跑到贾家见贾母时,隐隐有抱怨的话,说有这种好事,为何不考虑、考虑史湘云。

气的贾母直接把这两兄弟给赶了出去。

这也能看出,大周朝的一部分勋贵,日子确实过的很不好。

当然,鄙视的人肯定还是更多,可同情贾家的人也不算少。

甚至贾家其实更在意老亲和世交,也就是勋贵们的想法和看法。

至于读书人和士林,贾家虽然在意,却真没怎么放在心上。

而石仲魁直接被于洪高叫去骂了一顿,等听了他的解释后,这才皱眉的叹息一声,罚他闭门思过也就算了。

这下反倒让石仲魁得了清静,躲在大兴县衙后院闭门读书,以待2月份的会试。

甚至过年的时候,都是在大兴县衙,跟着于洪高一家过的。

于同甫这厮那叫一个羡慕,又因为石仲魁真的成了解元公,而紧张了起来。

这要是师兄弟俩都考中进士,那肯定是一时佳话。

可要是石仲魁中了,他这个师兄却落选,保证于同甫今后三年,直到考中之前都没脸见他。

第101章 皇权争斗

年节期间,各种准备好的礼物让于顺带人,送去薛家和贾家,还有乡试主副考官,工部的高永民家。

随后石仲魁和于同甫兄弟俩安安心心的闭门读书,互相考较下一时间倒是各有所得,对会试就更有信心了。

甚至为了一举成功,于洪高不仅自己亲自辅导,就连隐居泰山的庞世同,都让人送来几箱子的资料过来。

石仲魁到没什么,反正看过之后,默记几遍又复习几次就能记住,甚至抄一遍放在空间里,想忘了都难。

但于同甫就显得考前压力过大,有时甚至一夜一夜的睡不着,白天哪里有精力去温习。

几天下来搞得石仲魁不得不用言语来开导他,并且陪他下棋来缓解紧张心情。

这办法也确实有用,因为石仲魁一开始就是个臭棋篓子,于同甫连赢几天就找到了信心。

可下着下着,石仲魁的棋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着。

要不是担心会打击他,一个星期后他其实就有信心能和于同甫对半开。

随后因为要想着如何输棋,反而让他的棋艺再次迎来一波增长期。

每日三盘棋,天天如此维持个三七开,不仅两人的关系更加亲近,学问也确实有了进步,于洪高对石仲魁更是满意的不得了。

有次站在一旁看过之后,于洪高当晚就把当初收下的那些扇子全还给了他。

这到让石仲魁意外的同时,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才正常。

亲儿子的前途,也确实不是十几把扇子可以比拟的。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会提前卷入两任皇帝的争斗中。

……

安乐郡王被太上皇拘在龙首宫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度过了最初的彷徨、恐惧后,这位才16岁的年轻王爷又动起了小心思。

而且这次差点被皇帝弄死的经历,也让他明白了,等太上皇归天,自己的最好的结局都是被圈进起来。

但让他直接离间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又没那么大的胆子,也没那么傻。

思来想去,既然皇帝在剪出自己父王留下来的人手,那自己何不也跟着做?

一开始安乐郡王还把目标,放在来内阁和几个已经投靠皇帝的六部重臣身上,可两个多月前那场厮杀,秀衣卫不仅把前太子义忠亲王留下的人手杀了一批。

就连郡王府里里外外也差不多都清理了一遍。

加上自己被拘在龙首宫,无法对外联系,这让安乐郡王想找个做事的人都找不到。

左思右想才想到自己奶娘当初说过,当年金陵甄家、贾家等勋贵家都是自己父王一系的人,不由就想到了宫里的甄老太妃。

而皇帝因为清楚了安乐郡王一系不少杀手和隐藏下来的官员,不免有些志得意满。

又确实但心自己的安危,隐隐透露出了整顿京营、五成兵马司,甚至勋贵的意思。

前两条还好说,甄家一直在金陵当着体仁院总裁的钦差身份,和军政没什么关系。

可要是皇帝有意整顿勋贵,那可就要了甄家的命了。

当年太上皇七次南游,五次住在甄家,另外两次一次是贾家、一次是王家。

荣耀也确实荣耀,那些年江南甄家那真是连亲王、郡王都不敢惹的家族。

但那银子花的像流水一样,甄家就是有金山银海也抗不住,更别说是五次。

所以这些年甄家一直欠着户部差不多200万的银子没还,而这还是甄家还了100百万,还欠下的。

太上皇也知道因为自己,甄家真的差点掏空了库房,甚至一度到了过年都一再压缩费用的地步。

这才一直让甄家当着体仁院总裁的钦事。

所谓的体仁院,除了每月向太上皇汇报江南之事外,还握着当年太上皇还在位时的内务府,现在的龙首宫采买的差事。

按理说十几年下来,每年还一、二十万,当年的300万银子差不多应该快还完了。

甄家一开始还钱倒是很积极,甚至一度缩衣节食,三年内咬牙还了60万两。

但自从太上皇病重,成了太上皇后。

这捞到的银子并没还给户部,而是进了龙首宫。

后面甚至连最后连江南盐税的事,也让甄家参合了进去。

所以一听皇帝对勋贵不满的一些话,甄老太妃就明白,欠的钱那是必须还的。

但太上皇还活着,两边都要银子,那不是往死里逼甄家?

既然这样,那除了和皇帝对着干,甄家其实已经没了第二条路了。

而且整个江南和朝堂上,有的是官员不愿意皇帝碰盐税和清查例年亏空的事。

安乐郡王一找上甄老太妃,两人也不知道谈了什么,当天晚上老太妃就亲自送了一碗莲子羹给太上皇。

好在皇帝这几年也不是白当皇帝的,太上皇居住的龙首宫不说全是皇帝的密探,可只是盯着安乐郡王还是不难的。

安乐郡王去见甄老太妃的事,夏守忠连夜就汇报给了皇帝。

一开始皇帝和夏守忠根本没想过有人会把目标放在石仲魁身上,毕竟比他重要的朝臣太多了。

甚至随便一个掌兵的勋贵都比他重要十倍、百倍。

而且皇帝一心防备的只有安乐郡王和几个兄弟,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是自己那位不安分的侄子,找老太妃向太上皇求情。

要不把他放出来,要不去封地就藩。

可想来想去,只要人不傻,任谁都知道安乐郡王离开了龙首宫,必然会被皇帝和绣衣卫找麻烦,甚至一个风寒病死,谁也查不出结果。

左思右想无果后,皇帝只能准备着如何应对太上皇,可能对安乐郡王的安排。

而甄老太妃去见太上皇时,说的话很简单。

一句‘老身那老姐妹真是好福气,前有探花郎女婿,现在又定下了个连中四元解元公当孙女婿。’

这话咋听着毫无问题,可在太上皇一听就知道说的是贾母。

而且在他看来,这是贾家和王家在双边投注,有脱离自己控制的迹象。

直接下旨训斥贾家,或者把王子腾从京营节度使的位置上调离,绝对是最愚蠢的做法。

想挽回局势,最简单、最直接、成本也最小的破局点还在石仲魁头上。

第102章 马道婆

最好让皇帝对石仲魁起了疑心弃之不用,那石仲魁、贾家和王家就得再次靠拢到他的羽翼下。

再说即便皇帝不高兴了,也不会为了一个举人,或者进士就和自己这个亲爹翻脸。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