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349章

作者:夜天下

把王不离招来,命他化身成中年仆役,石仲魁白天在宅子里,靠近大街一侧院墙的水榭里,弹琴吹笛。

偶尔也读一读《左转》《尚书》。

琴声很容易就能吸引住来往的行人,而且会弹琴在这年代,绝对属于高雅之人。

更别说石仲魁的琴,是天庭之物,那笛子也是个中品灵宝。

只是石仲魁晚上回家陪媳妇,自然不会很早就来到长安城。

上午吹笛子、下午弹琴,吸引住文人士子的同时,三五日后就有小商小贩,把摊位摆到石仲魁家附近的街道上了。

石仲魁经过这几天,也知道了此时是时间。

但让他意外的是,现在居然已经是新朝10年,大概是公元18年。

仔细算算,刘秀应该早已经进京读书4年多了。

想了想后,石仲魁明白与其自己去找,还不如把人吸引过来。

平日里除了弹琴吹笛外,闲下来便查看一番长安城内和城外,随手干掉那些个鬼魅、妖怪,赚点功德。

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月。

大概是因为石仲魁始终没露面,好奇的豪强、官吏果然如石仲魁期待的一样,基本上也失去了耐心,连续七八天都没几个人上门求见。

至于那些个市井泼皮无赖,仅仅只是为了听曲子,也不会来找石仲魁的麻烦。

更不敢找他这种雅士的麻烦。

这一个多月里,听曲的人不少,但为了偷听他读书的寒门子弟同样不少。

既然刘秀读的是《尚书》,石仲魁平日里朗读的书籍中,《尚书》自然最多。

这日王不离拿着一张石仲魁亲手写的绢布,摊开挂在宅子大门侧边的墙上,立马吸引了十几个家境看起来并不好的年轻士子的关注。

看到竹简后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宅子的主人家写的字,绝对有大家风范。

西汉时期的书法是隶书,石仲魁仅仅只是一手楷书,就让人一见便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仔细看时,这才发现绢布上写的居然是《尚书》的注解。

十几个士子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主人家的学问肯定不低。

当当自己这种想读书,都没机会看到全本的寒门弟子绝对没问题。

别说西汉了,即便到了东汉末期,读书还都是豪强、权贵们的专属。

底层弟子想读书,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到权贵之家,才有机会学到一篇、两篇章节。

若是能有全本《论语》,那就是传家宝一样的珍宝。

石仲魁现在不仅公布出《尚书》一篇,还题上注解,对低层来说,不管石仲魁愿不愿意,大家都愿意把他当成老师。

立马就有人拿出竹简和刻刀,对着绢布开始篆刻起来。

同时也有人听到这十几个学子的话后,抬腿就跑,想着即便自己不会,找个会写字的过来,今后自家也有机会留下《尚书》一篇给家中子弟研读。

不过等十几个学子如痴如醉时,宅子里传来的一曲《高山流水》很快又让人停下了刻刀,甚至周围的行人,都停下脚步,看向宅子的上空。

石仲魁作为现代人,自然不知道真正的《高山流水》是什么样。

但他听过红楼世界里宫廷亲师弹奏的大周版《高山流水》,还有十几种宫廷琴曲。

也听过天庭上不少仙人,和酒宴时仙女们弹奏的古琴曲。

甚至只要他愿意,去求天皇伏羲教自己弹琴都没问题。

所以石仲魁弹奏的琴音一起,就算王莽的宫廷乐师,都得跪着。

更别说这年代根本没什么娱乐,甚至没怎么听过音乐的普通人。

第382章 布局

一曲终了,方圆百米范围内的人,那是人人都沉浸在琴声中一时间走不出来。

一些年轻的学子那是恨不得立马拜倒在石仲魁座下,求他收自己为弟子。

随着琴声被大众接受,石仲魁同时是《尚书》大家的传闻,也随着那块绢布,传遍了整个京城。

这下上门拜访的人又变多了起来。

可惜管他是贵胄、豪强,还是名家和贵女,全都被王不离挡在了大门外。

而且越是听过石仲魁琴曲的人,越不愿意强行进门。

如此三天后,每天早上10点左右,宅子附近几条大街上都会围满了好奇的士子和勾栏名角。

既然见不到人,来听听琴曲回家自己弹奏或者在勾栏里弹,也能吸引不少文人墨客。

只要能带来利益,市井勾栏的吹捧,也间接帮石仲魁扩大了名气。

又过了七天,石仲魁都开始怀疑刘秀是不是离开了京城时,忽然心有所感的望向天空中。

只见一团紫气慢慢显现出来,立马明白,不是王莽来了,便是刘秀来了。

弹完一曲,隐身飞上空中,定眼一看,轻易看到个年龄大概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和几个朋友惋惜的摇摇头,然后往宅子大门挤。

想看看今日挂出的绢布上,关于《尚书》的注解。

却不想今日居然一改往常,绢布上写的是一道题目。

王不离大声对露出好奇表情的士子们喊道,“各位,我家主人今日以文会友,若是哪位写出的文章符合我家主人的喜爱,便请进屋一叙。

而且我家主人此举,只为互相学习。”

一些本来还心有不满,觉得石仲魁这是沽名钓誉的人,这才点头露出满意表情。

但真正愿意答题的,却只有些寒门士子,甚至是落魄到读书都没书可读的年轻学子们。

豪门贵胄们不缺经书,也不缺做学问的师长,自然想着先让人掂量掂量石仲魁的底细再说。

这下算是正合石仲魁的心意。

刘秀家道中落,又专门学《尚书》,立马和其他学子一样盯着绢布看起来。

而且石仲魁还很贴心的让王不离在家门口,摆上笔墨和一卷卷空白的竹简,甚至连书桌都摆了五张。

如此贴心的举动,瞬间让这些寒门学子们好感连连。

不出意外,刘秀和另外7个被当成掩护的学子进石家。

石仲魁作为六元魁首,不说学问有多强,至少学识上比这年代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强。

毕竟朝代越靠后,科举考试就越难。

就如天朝的高考,上世纪8、90年代的题目,比起两千后后的出题,难度绝对不是一个级别。

甚至元朝之后的科举题目,考官出题的目的,已经不再说考学问,而是如何刁难学子。

出题那是越偏僻越好。

8个学子见到石仲魁那么年轻时,心里还有些怀疑和不安。

但仅仅只是一上午的交流,8人提问,石仲魁回答,很快便有人跪倒在地,诚心想拜石仲魁为师。

石仲魁却在心里叹息一声。

回答了三十几个问题,很快便发现这8人中,很多人连完整的《论语》《孟子》都背不出来。

即便刘秀进京求学4年,他也背不出完整的《尚书》。

不是这些人蠢,而是想学,那些掌握的学问的老师即便教,可不是入室弟子,往往都只教一部分。

当然,石仲魁也发现自己在大周学的四书五经,和这年代的经书有不少差异。

稍微一想就知道,后代完整的经书,是经过无数先人增减过,才慢慢成形的。

但这难不倒石仲魁,京城内可以说,绝对是经书最集中的地方。

晚上偷偷去各个书院、学堂、世家走一圈,只用了十来天,轻易就利用空间农场,可以用意念抄写的办法,抄写下完整的各类经书。

甚至石仲魁还发现,即便是同一本经书,各家流传下来的竹简上,居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这十几天里,刘秀等人算是真正意识到,石仲魁所学简直浩瀚无际。

而且他还一点都不吝啬的,只要你问,他便答。

十几天里,大家已经先后抄写下完整的《尚书》、《春秋》。

同时《论语》《孟子》等经书,也随问随答。

搞得8个学子这些天大部分时间只顾得上不停记录。

当然,在他们心里,也已经把石仲魁当成真正的授业恩师了。

可惜石仲魁却不愿意收这些人为弟子。

不说7个普通学子对自己没什么用处,当刘秀的帝师虽然好听,但石仲魁却不愿意和他捆绑在一起。

仅仅只是做个谋士,在帮刘秀起兵争夺天下,足以影响刘秀和今后东汉的皇帝心向道家。

如此过了三个月,石仲魁也考验了刘秀三次。

在一个大雪天,留下一卷兵书,一块玉佩给刘秀,石仲魁借口要云游四方,坐着王不离驾驶的牛车,消失在了京城。

而那卷兵书和玉佩上,早就留下了印记,今后石仲魁想找刘秀,随时都能出现在他周围。

单独得到兵书的刘秀,此时也明白自己这位老师,绝对不仅仅只是大学问家那么简单。

再想想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刘秀结合石仲魁对王莽的各种不屑一顾。

心里隐隐猜到,自己老师很可能选中了自己。

一瞬间,刘秀整个人都开始激动起来。

好在很快想到石仲魁说的静待时机的话,强行安耐住心情,立马决定收拾行李归乡。

自己家族这一支虽然属于远支旁庶一脉,但再怎么说也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太多了。

而且南阳家中子弟众多,起兵之初,这些人才是能信任之人。

加上想谋大事,若是连家中的主导权都搞不定,也不用想着争夺天下的事了。

对着消失的牛车规规矩矩一拜,刘秀背着兵书,收拾好行李便回乡去了。

但刘秀不知道的是,石仲魁见他回了南阳,也在南阳找了个地方买下几个山头和大片荒地。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