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第24章

作者:夜天下

可惜树上还是只结20个果子,天天十斤,不多一毫,也不少一分。

而且,味道也没变得有多好,甚至吃多了之后,石仲魁还觉得没以前那么好吃了。

所以,他也只留了一颗桃树当念想,以期待这颗树会因为年限,而慢慢变成灵果。

五个多月下来,期间连续把20块田连续种了20天桃子,做成1千斤的果脯外,仓库里现有的新鲜桃子,也已经存了1500斤左右。

6两一个重的最好桃子,此时也有600来斤。

小麦种了在19块田地里种了20天收获3800斤,大米直接种了40天,存够了7600千斤。

其他的时间都分配在葡萄柿子和枣子上,偶尔没了新鲜蔬菜时,也时不时分配一两天去种。

所以这半年在家闭门读书,吃的上面倒没委屈自己。

第二天一早,带着顺儿骑马去了城外。

到了薛蟠说的那家人的农庄时,顿时大喜。

此地虽然不大,却是专门用来培植香料和鲜花,制作胭脂的农庄。

以读书人出门郊游为理由,轻易就进了农庄不说,还被庄头带着在田亩之间游玩了一番。

而且石仲魁不用偷,庄头大概是想赚点外快,极力向他推荐各种鲜花盆栽。

装模作样的纠结一番,本以为还要费一番口舌,却没想到只用2两银子,轻易就买下含有西红花在内的十几种盆栽。

回城的路上,石仲魁叹息一声,主人家千辛万苦找来的西红花,居然2两银子就被手下给卖了。

回到家后,一块根茎种下去,很快分出大量分牙,切下分牙后19块田全部种上了番红花。

每天收取190斤的红花,能得到1.8斤左右的花芯。

脱水变成干燥的藏红花的话,差不多5两,一个月15斤,一年180斤。

一两干花10两银子,确实等于一两黄金。

一年1.8万两银子,这收入绝对超过宁国府和荣国府在田亩上的收入了。

元春省亲之后,宁国府贾珍有一年只从田庄上收到3000两银子,而他自己的期待是5千两。

即便贾珍说荣国府那边往年比宁国府要多一点,两府加起来很可能1万两都没有。

当然,两府应该不会只有这些收入,田庄也不会只有北方一处。

石仲魁也不会一开始就卖掉所有收获到的藏红花。

毕竟这玩意再怎么说也是药材,但干花可以存在仓库里。

等到时机合适时再卖其实也一样,而且藏红花在中亚和欧洲,那是比黄金还要保值的硬通货。

石仲魁还想过干脆卖给阿拉伯商人,或者波斯人算了。

中原的丝绸、茶叶走丝绸之路一是出玉门关,走西域,这条路基本上都被波斯人控制了。

去集市时,他就见过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二是走海上丝绸之路。

大航海之前,因为苏伊士运河没开通的原因,来亚洲的海上商人,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人。

船进了红海上岸,走陆路到地中海,一路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再由威尼斯的商人把香料、瓷器、丝绸等东方特有的货物,卖到整个欧洲。

而掌握了这条路线的阿拉伯、波斯和威尼斯商人,就是中世纪几百年里最有钱的一群人。

威尼斯商人甚至能决定欧洲绝大部分战争的胜负。

……

荣国府。

用完晚饭的贾母,见王熙凤满面春风的带着丫鬟,端着七八个果盘走了过来。

仔细一看,除了家里常吃的点心外,全是些桃脯、柿饼、干枣和葡萄干。

不由疑惑的问道,“凤丫头,桃脯、柿饼、干枣倒是常见,但这些葡萄干你从哪里采买来的?”

王熙凤心里一乐,贾琏总算为自己挣了一口气,“老祖宗,这您可问错人了。”

见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宝玉、林黛玉和三春都看着自己。

王熙凤笑吟吟道,“昨儿大老爷不是让琏儿去大兴办事嘛,今儿下午琏二回来后就去了大老爷那边。

不过兴儿却带着些果脯找我说,东西是琏二结交的朋友送的。

我看着这些吃食看起来一点都不比宫里的贡品差,又让人试了试,这才拿出来给老太太、两位太太和姑娘们尝尝。”

贾母听说有人试过了,对王熙凤也放心,伸手抓了几个葡萄干吃了起来。

“味道确实不错”,说完对有这个上桌的女人们说道,“你们也都尝尝,也算是琏二有孝心,还记得我们。”

一群女人们笑哈哈的吃了起来。

好一会,贾母忽然对王熙凤问道,“琏儿还在他老子那边?”

“可不是嘛”,王熙凤本来就担心贾琏会挨骂,甚至挨打,送上这些干果,本来就存了借用贾母的名义把贾琏叫来问话。

“这都两个时辰了,也不是琏二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叨扰大老爷这么久,搞得大老爷那边连晚膳都还没传唤。”

贾母当然听的出王熙凤的担心,想了想后,“鸳鸯,你那东院问问,事情再重要,也要先用过饭再说。”

“是,老太太。”

可鸳鸯只走了片刻,就回来汇报道,“外面说宫里的夏大太监来了,大老爷、老爷正带着琏二爷在荣禧堂陪着呢。”

贾母连忙命人去荣禧堂外盯着。

没多久鸳鸯再次进来,在贾母耳边小声汇报道,“听老爷的小厮说,老爷命人从府里的公库里提了500两银子。”

贾母脸色一沉,却没多说什么,对于夏守忠之类的太监贪钱之事,老太太经历过太多了。

反倒是太监上门不要钱,才是大麻烦。

第34章 成了香馍馍

一直等了一炷香的时间,这才听到外面汇报说大老爷、老爷和琏二过来了。

贾府中贾赦是贾政的亲哥,而且还是爵位的继承人。

但府里就连贾琏和王熙凤,都称呼贾赦为大老爷,贾政为老爷。

这直接表明荣国府的权利在二房贾政手里。

片刻后见贾赦、贾政和贾琏一起走了进来。

“见过母亲”,贾赦和贾政行礼之后,贾琏也跟着行礼。

王夫人邢夫人等女眷本想离开,贾宝玉更是后悔没早点回去,却没想到贾赦却开口让她们留下。

而有了贾政在,贾宝玉乖得就像个鹌鹑。

贾赦的目的很简单,他想先让迎春和家中女眷知道石仲魁是极好的夫婿对象。

而且在他看来家中也就迎春的年龄合适。

当然,真说到选夫婿的事情时,贾赦肯定会让小辈离开。

甚至邢夫人、王夫人和王熙凤,外加鸳鸯全都得离开。

众人顿时知道确实有事,贾母忙问道,“你们哥俩一起过来,可是有要事?”

贾赦点头,却不打算说夏守忠的事情,“确实有些事。”

贾政也不傻,皇命哪里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

而且荣国府管家权都在二房手里,他自己也知道名不正,所以表明上还是很尊重贾赦这个大哥的。

见贾政不说话,贾赦也不啰嗦,对贾琏说道,“琏二,你是经手人,还是你来说吧。”

“是、大老爷。”

从贾琏对贾赦的称呼,就能看出父子关系没多好,“孩儿昨儿听说了缮国公府和大兴杨家有场农庄上的纠纷,闹到了大兴县衙上。

就好奇准备去看看,要是能帮忙也能顺手帮一把。”

贾母对这话不由点点头,四王八公之间,虽然不是家家都关系极好,但明面上还是同气连枝的盟友。

别人有事你不帮忙,未来也别想别人来帮你。

贾琏这话当然是撒谎了,但却让贾赦满意的点点头夸了几句。

否则,让儿子去窥视别人家传家宝,说出去也不好听。

更别说当着贾政和王夫人的面,贾赦绝不想自己丢脸。

“今天一早出发时,正巧遇到薛蟠兄弟,所以一起去了一趟大兴县衙,又在县衙外遇到了同样去看热闹的神武将军家的公子冯紫英兄弟。

我等三人叙话没多久,缮国公府的石光珠和杨家的人就到了。

但没想到的是,县衙并没升堂,而是让捕头贴出一张告示。

上面写着一首‘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

直接把两家的纷争给压了下去。”

在场的人中,除了王熙凤、邢夫人不懂诗句外,林黛玉、三春、李纨、王夫人和贾宝玉听完就惊讶起来。

甚至贾宝玉一听到这诗,就忘了贾政的存在,从贾母怀里跳起来说道,“妙、妙啊,前一句劝人谦让,后一句直抒胸怀,确是难得的好诗。

琏二哥,作诗之人到底是何人?”

贾政这次出奇的没骂贾宝玉,因为他自己也觉得这诗极好,而且还觉得贾宝玉还是很聪明和识货的。

其他几个女人,连带贾母的目光也全放在琏二身上。

琏二一想到自己已经和石伯谦称兄道弟,对方更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送了一把祖传的扇子。

顿时深感有面子,也下意识的就想突出石伯谦,顺带着也能显示出自己不是俗人。

否则如何能让人家一个大才子主动结交。

“要说诗是谁写的,大家应该也听说过。”

“混账玩意”,因为夏守中的忽然出现,贾赦本来就有些担忧,顿时不满道,“让你说就快点说,别在这里耍弄。”

“是,孩儿这就说”,贾琏吓得连忙继续。

上一篇:我的女团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