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见 第362章

作者:石闻

“都是红尘苦命人,能有交集,是缘分,至于是不是你的造化,那就看你自身的运气了”,离开铁匠铺的时候云景心头如是道。

云山以及铁匠都没那个意识,但云景却是知道,铧犁这利器出来后,一经推广,事关亿万农民,国家肯定会重视起来,指不定这个铁匠还能得到朝廷重用,被带去京城当大匠也不是不可能的,单凭铧犁,哪怕他只沾一点光,也能飞黄腾达了。

东西是云景的,别人抢不走,他只是不想出风头,平平淡淡就好,没必要打破喧嚣,后续肯定没那么简单,不过云景会提前和一些人打好招呼,比如自家师父,比如刘夫子他们,自己的功绩不会少,只是没必要大张旗鼓,他喜欢小溪村的宁静,不想太过离群。

人呐,只有经历过喧嚣才会明白,很多时候平淡才是最难得的……

安排好铧犁的事情,云景没多久就回到了村里,顺便看了看水田情况,一切都好。

出门看水田是借口,也是真的有这回事儿,必须要上心,须知田里没水是会影响一年收成的,水情这种东西一直得关注持续到快要收获的时候。

没种过地的人,大概不会明白,很多农民从农忙开始,几乎每天夜里都会去田里看几次,怕别人偷放自家田里的水,肥水被人偷了是一回事,影响收成才要命,乡下,每年多的是因为水这种事情大打出手乃至两村械斗死伤无数……

平静的日子过了两天,镇上铁匠亲自帮云景把打造好的铧犁送来了,因为去年云景打造炉子的大生意让其还完了债务,对方也很感恩,对云景的事情很上心,亲自跑这一趟。

他把东西交给云景就走了,极力挽留都不肯留步,怕农忙时节给云景家添麻烦,也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拿到新式铧犁,自然是要使用起来的,别说,有了这玩意,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以往三天的活儿一天就干完了,效率提升了三倍,尤其是翻起来的泥更深!

这一情况,种了一辈子地的云林云山自然知道意味着什么,顿时惊喜无比,还亲自操作了一番,用他们的话来说,硬是要得。

然而让云景郁闷的是,因为这东西的出现,他之前耕好的第还得重新来一遍,这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想是这么想,把这玩意弄出来,他一点都不后悔,左右也就几天的事情,问题不大。

村里人都是邻居,耕地的时候总会有人在周围,看到云景家耕地这么快,当然会关注询问,然后新式铧犁就被村民们知道了,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而且那玩意对农民来说是必备的利器,自己也整一个。

这就导致镇上铁匠铺的生意好起来了,需求量大,他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啊,就找人代工呗,这样一来,正是农忙时节,铧犁这种利器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传播出去了……

但这并不妨碍小溪村的宁静,村民们也仅仅只是得到了效率大大提高的新式农具而已。

铧犁的正常传播云景并未在意,依旧该做什么做什么,拿到新铧犁的第五天,云景正在田里耕地,结果一晃眼看向村口,顿时愣了一下,然后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计上岸走向那边。

村口,一位身穿灰衣的中年人正漫步走来,看着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似乎在看世间最美好的风景。

来到此人身前,一身泥泞的云景恭恭敬敬一礼道:“师父,您怎么来了?”

此人正是李秋,年前云景和他分开后,期间倒是有书信来往,未曾想李秋今天居然亲自来到了这里。

看着一身泥泞,甚至脸上还有一个泥点的云景,李秋不禁笑道:“看来为师不在这段时间,景儿你将脚踏实地落实得蛮不错嘛”

“师父,我可没想那么多,这不开春农忙嘛,徒儿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就帮家里干活儿了”,云景笑道。

点点头,李秋说:“景儿你并未因为自己的学问和身份而忘却初衷,这才是最难得的,并非刻意做作,为师很欣慰”

“都是师父教导得好,爷爷他们一直都在念叨师父您呢,知道您来一定很高兴,请随徒儿来,去家里坐坐”,并未太过纠结李秋的评价,云景转而邀请道。

哪知李秋却是摇摇头道:“不急,为师这些年来入朝为官,倒是很久没种地了,手痒得很,那块地是景儿你家的吧,走,你在前面牵牛,为师在后面掌控铧犁,顺便说说话,景儿你来信说琢磨出了个新式农具,就是那铧犁吧,为师也蛮好奇的,正好上上手”

云景瞬间了然,估摸着师父这么快亲自来到这里,很大一部分就是冲着新式铧犁来的,从这也可以看出,王朝方面已经开始重视起这东西了。

这玩意能这么快引起上头注意,一来是农事无小事,春耕这段时间官府都在关注民生问题,须知这可是政绩,这段时间多的是官员走在田间地头,铧犁的出现肯定是会引起官府注意的,再一个嘛,铧犁出现在牛角镇这地方,而牛角镇是什么地方?这里可是天子亲赐的粮源乡,某种意义上是能直达天听的,所以这么快引起王朝重视云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至于李秋李大将军为什么会亲自来到这里,云景自然不会以为他是专门以为铧犁而来,那不能够,估摸着是战争结束后职位方面有所调整吧……

对于云景琢磨出新式铧犁这玩意,李秋并未太过惊讶,主要是这已经不是云景第一次搞出新鲜玩意了,李秋已经见怪不怪,习惯了。

然后云景就真心体会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看看,新式铧犁,改变农事格局的利器,明明足以震动朝野的,然而有师父这个长辈在,提前打好招呼,如今却是不显山不露水,并未惊起太大的波澜,关键还在于,云景知道,该自己的那份功劳是一点都不会少的,这样就很好,其实功劳不功劳的他并不在意,但自己的慷慨别人并未当做理所当然这自然就更好了。

心念闪烁间,云景顺李秋的意,道:“既然师父有兴致,那就随景儿来吧,正好也有多年没有和师父一起干活儿了呢”

“说起来,也是很怀念当初和景儿在镇外耕读那段时间呢,一晃这么多年都过去了……”

第四百三十七章 来得正是时候

人耕田,牛犁地。

水田里,师徒俩一前一后,云景在前面牵着大黑,李秋在后面扶着铧犁,迈步间泥水四溅,被春水泡得软乎的泥巴在他们所过之后就深深的翻了起来。

所谓的下泥巴人,不过是卷起裤管在地里讨食的那一批普劳大众罢了,当生活回归到最平凡的生存,谁也不见得比谁更高贵。

时间在变,时隔多年,师徒同耕,一如往昔,劳作的手艺未曾有丝毫生疏。

山水间,田地里,远离了尘世喧嚣,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和谐自然。

周围的村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或许仅仅只是好奇李秋和云景家的关系罢了,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这对师徒俩,一个不久前手握千军万马杀入敌国腹地几千里,杀得北方三国胆寒难寐,另一个曾和世间目前唯一已知的逍遥大佬于云天之上谈笑风生……

“师父怎么会突然来这里?不曾提前通知徒儿一声,也好让徒儿提前准备,怠慢了师父,倒是景儿的不是了”,牵着大黑的云景涉水而行道。

李秋稳着新式铧犁,迈步间看着深深翻起的泥土目光动容,却是笑道:“景儿有这份心便好,你什么时候见为师在意过这些?与其你花心思招待为师,为师更希望看到你有所成就,那才是对为师最大的回报,如今这样便好”

有一说一,这些年来,李秋从来不是形式主义,他更注重实际。

云景也不过多纠结这些,转移话题道:“师父不是回京述职了吗?怎会来此?”

对于云景,李秋没什么好隐瞒的,说道:“战争结束后,为师与各位将军回京述职,如今兵权已经交接,职位有所调整,有三个月的假期,难得清闲,不久前景儿来信说琢磨出了新式农具,为师好奇,便过来看看”

听到这里,云景心头明了,雷火军战力无双,在某个人手中皇家都是不放心的,定会收回亲自掌控,师父李秋的兵权交接,云景一点都不意外。

换做任何不笨的帝王,这样的军队都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很正常。

于是好奇问:“师父如今当啥官啊?”

“明德州州牧一职”,李秋笑呵呵道。

微微哑然,自家师父这职位调整跨度有点大呢,一下子就脱离军队成为一方大佬了,州牧一职,真算得上是封疆大吏!

在此之前,李秋是手握三十万雷火军的正三品军团长,而州牧一职,却是正四品,看似降了,实则高升。

须知州牧一职可是实权,总揽一州之地的整治民生,可不是单纯掌兵的主将能比的,而且文官本就要比武将高一级,某些时候有调兵之权,严格的说起来,正四品的州牧李秋,地位还在正三品的军团长之上。

明降暗升,不是笨蛋都能看得出来,估计不知道多少人眼红,然而以李秋之前的功劳,这却是别人羡慕不来的。

而且云景完全有理由相信,以自家师父的功劳,如今担任州牧一职完全是在镀金,走个形势,几年后绝对直接入阁掌真正的大权!

文官体系和武将不一样,文官讲资历,这个过程是必须要有的,在此之前,云景以为师父成为郡守之类的就不错了,哪儿知一下子成为一州州牧。

师父如今成了大佬,自己这当徒弟的也跟着大树底下好乘凉呢。

云景道:“恭喜师父了”

“哈哈,为师却是高兴不起来,须知在此之前为师可没有管理一地的经验,如今一下子成为州牧,压力却是很大,须知多少人眼红呢,稍有差池定被人参奏,文职到底和军务不一样的,不似军务那么单纯”,李秋摇摇头道。

话是这么说,云景完全没感觉到自家师父有什么压力,说白了李秋能力是有的,上头还有人罩着,更有那么多功劳,别人眼红,最多不痛不痒的说两句,稳得很。

然后他说:“以师父的学识手段,牧守一州之地还不是手到擒来”

“哪儿有那么简单,总归读书几十年,而今能学以致用,倒是逐了愿,尽量为生民谋福吧”,李秋摇摇头道。

说到这里,李秋顿了一下,转而问:“景儿,在你看来,为官之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师父这是在考校自己吗?

心头嘀咕,虽然云景没有当官的打算,但闲聊嘛,尤其是和自家师父,既然都说道这里了,谈谈也无妨,于是云景想了想道:“师父,景儿年少,见识有限,不敢夸夸其谈,但师父问起,徒儿就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在景儿看来,为官之道,无外乎几个方面,治下安宁,经济繁荣,民生饭碗,学问传承,整治贪官污吏,嗯,把这几方面做好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说是这么说,实际情况却是复杂无比,要我说个一二三来却是难为我了,需根据当地的各方面入手才行”

认真听了,李秋却是笑道:“你啊,说了等于没说,不过话又说回来,问你这些,却是难为你了”

“还是师父深明大义,知道景儿不是那块料”

“你只是懒而已,别以为为师不知道你是什么性子”,李秋摇摇头道。

明德州,地处大离王朝中部,距离云景所在的江州两千多里,那里人口加起来得有五千多万,那个地方很富足,乃大离王朝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而且因为地处中部的缘故,商贾贸易发达,经济也很繁荣,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大人物,且教育资源丰富……

回忆明德州的信息,想到这些种种,云景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家师父纯粹是去镀金熬资历的,然而他之前的功劳,完全担得起这样的待遇,别人再如何眼红也羡慕不来。

师徒俩聊着天,不知不觉一块地就耕完了。

最后李秋看着手中的新式铧犁不禁惊叹道:“此物很好,耕地深翻,且省力,翻好的泥土规整,纵使常人使用,率比之前的木犁提高了三倍有余,尤其是造价不高,每户农家都能置办得起,推广开去,造福万民,福泽千秋,此乃大功德,仅凭此物,景儿你就足以名垂青史,为师已经不知道如何夸你了,一次又一次,给为师的惊喜太多……”

站在如今李秋的高度,已经很少有东西让他动容,若云景修为有多高,亦或者斩了什么恶人,李秋不会如此夸赞,但作为务实派的他,却深深被这新式铧犁所震撼。

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它代表的是民生,是亿万百姓的农事,关乎家国稳定,影响万世千秋,在这等影响力面前,其他的个人成就简直微不足道。

思想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想法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一心只想的是个人荣辱,身边很多明明影响力深远却又不起眼的东西根本就不会关注,可很多时候,正是一些不起眼的东西,才能影响整个文明进程!

李秋是很少夸人的,尤其是夸云景,他无比苛刻,哪怕曾经云景弄出火药李秋都没有这么夸过,可现在,他真的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

惠及亿万众生,影响千秋万代啊,这等成就,试问世间几人能做到?

世间有太多太多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里面的无数人,仅仅只是个人做了某件事情被世人传唱而已,与民生何利?他们的个人成就,在整个文明历程面前,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李秋并不觉得自己所想的这些夸张,看看周围吧,那些用上新铧犁的人家,耕地效率比之前何止翻倍,一家耕地效率哪怕只翻了一倍,放眼天下,那是何等可怕的一个数字?

真心让他有点头皮发麻。

而这,是自己的徒弟弄出来的,李秋怎能不欣慰,徒弟成就越高,当师父的就越高兴,证明自己没看错人,一生能有这样一个出息的徒弟,可谓死而无憾了。

听到师傅的夸奖,云景并未飘飘然得意忘形,反而平静道:“师父言重了,工具仅仅只是工具,有人去使用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否则什么都不是,而且再好的工具也要人去使用,付出劳动的始终是人,工具仅仅只是起到了一个提升效率的作用罢了”

李秋即欣慰又感慨,道:“景儿你应该知道此物所带来的影响力,依旧还能如此淡然,当真难得”

“景儿没想那么多,游学归来,开春后家里开始春耕,家里农具老化,耕作也不方便,就在想如何省力提高效率,突发奇想,就把耕犁做了小小的改动,如今看来,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实际上对景儿来说,家人能少些劳累,这便知足了,当然,此物能惠及众生,也是景儿乐意看到的”,云景平静道。

在田边冲洗脚上的泥泞,李秋闻言点点头道:“景儿,如果为师猜得不错,当初的农家肥,也是因你而起吧?”

稍微迟疑,云景说:“这倒不是,曾经景儿年幼,娘亲在院子里种菜,当时独自玩乐,将鸡粪放在了苗坑,哪知后来菜苗长势喜人,家人注意到,然后就尝试用农家肥种粮食,第一年没敢大张旗鼓,试验下来效果不错,第二年就开始真正用上农家肥了……,起因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无心插柳么,说到底,农家肥也是因你而起呢,景儿你可真是大离之福,不,是万民之福”,想到云景弄出的种种,李秋不禁感叹道。

笑了笑,云景说:“师父你言重了,景儿何德何能”

“你啊,拔一毛而利天下,泽万民而不争,这等心性,为师只在夫子身上看到过,这不是为师捧你,而是事实,继续保持吧,为师也很期待你将来的成就”

“将来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过好当下就是”

清洗干净脚上的泥泞,李秋道:“走吧,去家里坐坐,有些年月没见过云叔他们了呢,正好唠叨唠叨”

李秋是云景的师父,辈分上比云林差了一辈,认可云景这个徒弟之后,他也自然而然的把云林当做长辈看待。

“爷爷他们时常念叨师父呢,得知你来,一定很高兴”

“云叔近来还好吧?”

“多谢师父关心,爷爷他们身体很好”

“那便好,景儿在家要好好孝顺长辈……”

回家路上,师徒俩闲聊着,然后李秋话锋一转问:“景儿接下来可有什么打算?”

“继续读书,争取早点考取举人功名”

“嗯,学无止境,你我皆只是学问这条路上刚刚起步而已”

“对了师父,农忙过后,我们村准备把通往官道的这条小路修整一下,到时候出行就方便多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