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时代之1993 第393章

作者:三月麻竹

“不要,舅舅就在隔壁,听到了不好。”杜双伶看着衣服一件一件飞到地上,顿时急了。

“你没听到他在打鼾么,他鼾声停了我自然会注意到的……”张宣嘴上说着,手上动作依旧。

“臭德性……”杜双伶哪敢信他,咬紧嘴不做声了。

……

王丽回来了,按两人约定,把这个月的财务账单给张宣过目。

细细翻看完财务报表,张宣问:“在那边怎么样?适应么?”

王丽手放膝盖上,笑说:“还好,我很满意,就有一点美中不足。”

张宣认真问:“哪里不足,你说说。”

王丽眼神在他身上溜一圈,“没男人,我缺个男人。”

张宣无语,这小娘们你看哪呢,你看哪呢?

我这是加98汽油的,你个煤窑在想啥子呢?

日常调戏一番,王丽起身道:“算了,我走了,以前吃不到你的肉,现在你都获得茅盾文学奖了,这肉我就更加吃不到了,走了啊,别送。”

张宣无言以对,很是配合地送送人家。

下到一楼,见鲁妮不在,王丽对老邓吹个口哨,抛媚眼招呼道:

“老邓,走,去我那喝一杯?我那刚换了新的席梦思,弹簧弹力惊人,可以省不少力。”

老邓怕她了,“王丽你个没正形的,你就不能改改啊,别单着了,你看我孩子都有了。”

“切……,我又不羡慕你孩子,你看你这大半年在鲁妮身上累的,脸上的皮肤都起皱了,咦,我真鄙视你,一个女人都搞不定。”王丽笑着用手扇扇,走了。

望着这充满活力的身影远去,张宣拍拍老邓肩膀说:“还好当时你没跟王丽在一起,你连导员都搞不定,要是跟她在一起,估计我花圈都给你送了好几个了。”

老邓气得蛋疼,滋个牙花道,“说的你好像能征服她一样,她这就是一匹野马。”

张宣骚一个眼神过去,背身边走边说:“男人和男人的差别你不懂,别说一匹这样的野马了,一群我也是驯服地妥妥帖帖。”

老邓很是不爽:“呵,你小子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那你去驯服给我看看?”

张宣鄙视地看他一眼:“我这身份,不得端着点啊?还像你一样什么东西都往嘴里送啊?”

老邓气得,扭头就开始找扫把。

张宣这两天接到了很多电话,都是来恭喜他获奖的。

他细致罗列了下电话清单。

得!好家伙,不看不知道,没想到自己无形中竟然认识这么多人了。

这些天报纸上非常热闹,围绕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和四个作家纷争不休。

其中有一篇人大教授的文章引起了广泛讨论。

人大教授发表评论是:《潜伏获茅盾文学奖是突破还是悲哀?》

看看人家正文:在获奖的四部作品中,“潜伏”引起的争议最大。

有人认为这是文坛开放的标志,开辟了评奖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也有人认为这是茅盾文学奖的悲哀,因为“潜伏”是没有多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通俗小说。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我在阅读时格外的小心谨慎,生怕被成见和偏激的情绪控制。

我一方面努力寻找作品的优点,另一方面也不放过其缺点,我想看看作品倒是好还是坏,到何种程度?

究竟有多少思想性?

究竟有多少历史性?

究竟有多少叙事手法的创新?

……

文章篇幅很长,各方面分析得很细致,张宣看得很认真。

一开始这教授看似还带着公正的眼光在评判,但越往后读,就越不对味。

张宣蹙眉,他娘的这是典型的绵里藏针啊!

尤其是人家最后结尾那一段的总结:“潜伏”不配得茅盾文学奖,这是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事故。

这傻子这么针对我,我哪里得罪他了?

见张宣闷闷不乐,旁边的杜双伶赶紧安慰说:“亲爱的,我们不和他一般计较,这是典型的眼红。”

邹青竹跟着帮腔:“就是就是!还教授呢,就这小肚鸡肠还教授,我一个弱女子都看不起他。”

听到邹青竹的话,文慧禁不住会心笑笑,随后把手里的一份报纸递给张宣,“你看看这个。”

文慧给他的看报纸上有一则新闻。

一则来自日本的诺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新闻。

只见今年新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一次记者采访会上,面对记者提问他对东亚文学的看法时。

其中有提到中国作家。

大江健三郎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三位中国作家,一位是鲁迅,一位就是莫言,另一位就是三月。前不久我还熬夜看了三月的新书‘潜伏’……”

都说世界诺奖,中国茅奖,看完这则新闻,张宣心情一下就好了,把身前的报纸都搁一边,懒得理会这些跳梁小丑。

第392章 牛逼的人生比开挂还恐怖

从京城回来,张宣短时间内又进入了忙碌的节奏。

花那么多钱当了老板,自然事事要上心。

哪怕很多活都是手下干,用不着亲力亲为,但自己也得知道项目进展怎么样?钱花在哪里?效果如何?

这几天经常往天河路228号跑。

好家伙,李梅竟然已经拉起了60多人的专业队伍,把纺织厂改成临时培训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岗前培训。

一见张宣,李梅就大吐苦水:“张老板,你总算来了,我现在是又当爹又当妈,又要管理,又要下基层具体抓工作,我这身兼数职,人都快累瘫了。”

张宣知道她的意思,大手一挥:“那就继续招人。”

李梅说:“倒是想招人,一般人好招,可有能力的不好找。”

张宣哪里还不懂她意思,“说吧,你说说你的想法。”

李梅说:“我想去趟香江,去趟东京银座,还得去一趟韩国汉城。

我的意思,现在很多东西都在规划,但有些东西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拿不定主意,我觉得与其坐在这里瞎琢磨,还不如多多走出去看看,看看人家的人员配置,看看人家销售情况,客流量高峰期时间段,设施配备情况,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也要借鉴,顾客的性别、年纪分布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顺便看能不能挖几个人过来。”

嘚吧嘚吧,李梅开口一讲就讲了半个小时。

张宣听得很认真,临了问:“可以,你这想法很好,你打算什么时候出去?”

李梅说:“过完这个月就1995年了,离我们西塔楼商城开业的日子又近了一步,时间紧迫,我想过几天就出发。”

张宣问:“随行人员是哪些?”

李梅早有准备,从抽屉里找出一份人员名单给他。

张宣看完,心里有数,这些人都是挖来的骨干,有着丰富从业经历,看来李梅是打算大力使用他们了。

张宣对着名单琢磨几遍,道:“不能全是老人,得挑几个没根底的新人过去。”

李梅一听就懂,这是打算培养自己的心腹班底,建议说:“我就等你这话呢,不过这人事得你指定。”

张宣明白她的意思,也很满意她的态度,当即说:“带我去看看。”

花了半天功夫,张宣对60多人进行了摸底考察,最后挑了4个人跟着李梅去。

这4个人有2个应届毕业生,还有两个是原纺织厂留下来的比较上进的青年骨干。

当张宣这位大老板圈定他们时,其他人都流出了羡慕的眼神。

这4人更是欣喜若狂,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此就是张老板的嫡系心腹,只要努力干,好好表现,一步登天也不是没可能。

人员选定完毕,张宣问起了阳永健的情况:“两个月过去了,我那同学怎么样?”

说起这个,李梅兴奋地伸出一个大拇指,连连夸赞道:“10月份她的进口商品零售店盈利1.9万,11月盈利4.2万。

阳永健的接受能力极强,任何事情我教她一遍,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是个不可多得人才。

张老板,你这同学除了不会打扮,我是真挑不出毛病了。”

听到打扮,张宣哭笑不得,这么多年都过来,他每次见面都特意抨击阳永健。但人家依然我行我素,也是无能为力了。

张宣沉吟一阵,问:“这次你们要去多久?把阳永健带上怎么样?”

李梅意会,眼前这位老板是想把阳永健纳入核心体系培养了。

甚至还很有可能是为了将来制衡自己而培养。

不过她一点不反感,她已经40多了,再过几年就50岁了,没什么好争的。

李梅反而觉得张宣有这心思和手段,才是干大事的人,于是说:“这次行程安排密集考察期不会超过20天,我是非常赞同带她去的,就是不知道她自己愿意不愿意?”

张宣想了想,拿起座机说:“我亲自问问她。”

电话直接达到零售店,阳永健很快就接通了。

“李总。”那边传来一个声音。

“是我,老同学。”张宣笑道。

“哦哟,张老板,不是,张总,也不是,张大才子。”阳永健一连改口。

随后问:“你这个大忙人不应该在京城追求米见吗?怎么有时间问候我们这些打工的了。”

张宣瞟一眼旁边装傻充愣的李梅,提醒说:“能不能好好说话,别见面就像斗鸡似的跟我掐。”

阳永健很有默契,一下子就知道他旁边有人,收敛收敛问:“你这个时段找我,是不是有事?”

张宣说:“确实有事……”

说着,张宣把出去考察的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末了问:“你愿不愿意去?”

阳永健权衡一番学业,最后说:“我没有护照。”

张宣说:“这个好办,我会让我舅舅帮你找找关系,很快就能搞定。”

上一篇:从山海经复苏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