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时代之1993 第386章

作者:三月麻竹

因为已经没必要再做声。陈本和刘黑羽作为支持者与反对者,刚才已经把方方面面都说完了,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见大家沉默,心有预料的巴银没有感到惊讶,于是开口:

“那我说说我的观点吧,前几次我对‘潜伏’都没正式表态。我知道大家都想听听我的看法,那我就说几句。”

巴银喝口茶,不疾不徐地说:“文化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取其精髓。

即使是通俗文学,其中也有闪光点。诸如金庸的武侠,里面不也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思想吗?

‘潜伏’小说的精神鼓励了无数人,会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民族的价值。

作为国内文学最权威的奖项,茅盾文学奖不是固守传统的工具,百花齐放是其宝贵的素质。”

巴银的话不多,但字字千金。

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都抬头望着巴银老先生。

在座的没一个蠢人,自然知道这位老先生的意思。

见状,巴银老先生举起手里的“潜伏”,缓缓说:“人老了,坐久了有点累,大家不要浪费时间,现在举手表决吧。”

说完,巴银自己第一个把手举了起来。

见状,平时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四人立马跟上,把手举了起来。

局势大好,局势明朗,这是刘黑羽此刻想到的两个词汇,随即也把手举了起来。

接着支持“潜伏”获奖的人都把手举了起来。

巴银数了数,宣布结果:“13票,通过。”

虽然“潜伏”小说暂时获得了可喜的投票结果,但巴银还是对“西行”进行了投票。

意思很明了,5部小说,取票最高的前四位作为获奖者。

一轮下来,“西行”只获得了可怜的6票。

原本属于陈本阵营的三人,见“西行”取胜无望后,干脆装起了聋哑人。这是在卖巧,在给巴银老先生面子。

拿着机要秘书统计的结果,巴银环视大家一圈,庄重地说:

“我现在宣布,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正式圆满结束。

获奖者分别是:王火的‘战争与人’、刘斯奋的‘白门柳’、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和三月的‘潜伏’,恭喜四位作家。”

说完,巴银鼓掌……

啪啪啪……

大家跟着鼓掌……

在掌声如雷的会议室里,与会众人望着巴银都在暗暗感叹三月的命好:

什么叫贵人?

这就是贵人,一锤定音!!!

第385章 原来有更好的

和老妈结束通话,张宣思来想去又给阮得志去了个电话。

其他人可以不去管,但这个两辈子都把自己当儿子对待的老舅那是必须打,不然说不过去。

可能是早就守在电话机旁,电话一下就通了。

“老舅,吃中饭了吗?”

“吃了,你人在哪?”

张宣回答说:“我在京城。”

阮得志紧着问:“在京城?和茅盾文学奖组委会在一个城市,那你听到消息了没?”

张宣听笑了,一向比较稳重的老舅,此刻竟然心急了?

张宣说:“听到了。”

闻言,阮得志迫不及待地问:“情况怎么样?”

张宣故意说:“老舅你要有个心里准备。”

阮得志右手食指尖尖扶扶金丝眼镜:“你说,我有准备,我今天都做了一天心里准备了。”

张宣:“……”

见电话那边不做声,阮得志更急了:“那获奖了没?”

张宣说:“嗯,你外甥都亲自出马了,那肯定获奖。”

阮得志呼吸加速几分,语气中都透着满满惊喜:“真获奖了?”

张宣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真获奖了!老舅你想要确认一下的话,晚上的报纸应该会有报道。”

阮得志喜不自禁地开口:“不用,舅舅信你!”

……

沪市。

正在餐桌上和家人吃午饭的周容,突然被“午间新闻”的一条插播新闻给震撼到了。

只见新闻主持人说:下面插播一条新闻,根据本台最新消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刚刚出炉。“战争与火”、“白门柳”、“骚动之秋”和“潜伏”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最终赢家。

报完四部获奖作品,主持人还快速补充说了一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潜伏”的作家三月,成为历届茅盾文学奖的最年轻作家,今年年仅20岁!

正在低头吃饭的周容和文图远一愣,面面相觑小会后,周容率先打破僵局:“你刚才听到了?”

文图远还没反应过来:“好像听到了?”

你看我,我看你,两人还是有些恍惚……

几秒后周容放下碗筷,离开餐桌走到茶几旁,拿起电话拨打了一个电视台的号码。

“欣怡,帮姨查个新闻,就是刚才午间新闻栏目播放过的……”

2分钟后,周容放下电话,回到餐桌上说:“消息属实,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张宣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接着不等文图远搭话,周容直直地盯着丈夫又说一句:“年仅20岁!”

文图远默不作声,许久才罕见地夸赞一声:“这般年纪,了不起!”

……

挂完电话,张宣抽出IC卡,走向了未名湖畔。

米见似乎心有感应,适时侧身望向他。

“打完了?”米见问。

“嗯,打完了。”张宣回答。

米见把伞递给他,人也很自然地跟着靠了过来,“雪有些大,你住的酒店离这里远吗?”

一把伞,两个人,在雪中走着……

张宣说:“我在一个朋友家里暂住。”

“朋友?”米见有些意外。

“对,朋友,这个人叫陶歌,就是刚才通知我获奖的人。”说着,张宣把陶歌和自己的关系详细说了一遍。

米见静静听着,等他说完才开口:“有个这样的朋友帮你,你应该会轻松很多吧。”

“确实,文坛这条路不好走,有她帮忙省去了我很多麻烦。”

张宣真心实意地感慨一句,就道:“她应该在来的路上,我们去校门口等她吧,等会一起吃个饭。”

“好。”

两人刚到校门口不久,一辆黑色奥迪就从远处驶了过来。

在驾驶座,陶歌隔着老远就看到了米见和张宣。

不过她此时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米见身上。

陶歌见过杜双伶,见过文慧,见过邹青竹,见过杨蔓菁,甚至还见过小十一。

当时陶歌被文慧暗暗惊艳到了。

她长这么大,文慧这样的女孩在她看来是万中无一,很少见。

要不是杜双伶外在、内在条件确实很不错,陶歌甚至有怂恿张宣拿下文慧的想法。

可是现在远远瞥一眼米见后,陶歌忽然能明白张宣为什么放着文慧这样的女孩不去撩拔了。

为什么天天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过日子,张宣能忍得住不对文慧下手了。

原来有不比文慧差的,甚至隐隐更好。

陶歌下车发现:张宣站在米见身边时,他笑容最纯,眼神最真诚,动作最小心。

伞虽然在张宣手里,但伞盖的三分之二都斜向了米见。

这种呵护备至的形态,让陶歌一下就知道了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这种特别,她只在张宣面对杜双伶时仅有的见过几次。

陶歌细细打量一番米见,心里各种数值直接拉满,随后笑着问张宣:“你瞒着姐,就是为了见这位?”

张宣翻翻白眼,介绍道:“这是陶歌,我……”

陶歌插嘴:“我是他姐。”

张宣无语:“别打岔,让我说完。这是米见,我……”

陶歌再次插嘴,右手伸向米见:“米见你好,你以后跟着他喊我姐。”

米见莞尔一笑,伸手跟陶歌握了握。

一路上,陶歌完全把张宣这个新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晾在了一边,一个劲地在跟米见说话。

陶歌问:“你今年多大?”

米见回答:“20。”

陶歌说:“那你和张宣是同年啊,你们是初中同学还是高中同学?”

上一篇:从山海经复苏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