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812章

作者:苍穹之鱼

礼物杨峥收下了,女人全都退了回去。

自己都这岁数了,还是悠着点为妙。

刘珩一直哼哼唧唧的,一脸可惜,也不知道他为何在这方面欲望如此强烈……

来而不往非礼也,杨峥也赏赐了一些礼物给他们。

第九百三十章 迁徙

泰兴六年,旱灾又在雍凉部分地区爆发。

从陇右漫延到关中。

朝廷和地方官府早已习以为常,设立粥棚,以工代赈,就食汉中等等,应对得当,没有出现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

老天爷这次似乎准备玩个大的,旱灾规模向京兆、冯翊、汉中扩散。

凉州长期的旱灾,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蝗灾,让其他未受旱灾的地区粮食减产。

幸亏广通仓里贮积着两百多万石粮食,勉强也能应付。

不过这么坐吃山空也不是个事,大秦人口迎来小爆发,关中首当其冲,对粮食的需求也变大,杨峥已经做好了再次就食洛阳的准备。

卫瓘谏言道:“关中人口繁多,不如迁徙一部分填充江淮和辽东。”

这两年最火热的地区就是江淮和辽东,土地肥沃,生存压力小,尤其是江淮,引入占城稻之后,立即成了大秦的粮仓,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反向吸引了豫兖荆三州的百姓过来讨生活。

而辽东在引入大量三韩奴隶后,也是日新月异。

大秦明面上没有阶级,但这玩意儿却是永远的潜规则。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歧视、有等级。

毫无疑问,重视传承的士族豪强在辽东是金字塔的顶尖,下面一层是秦人,再下是辽东归化的鲜卑、乌桓等部落,最下面就是三韩的奴隶了。

秦人一个个成了地主老爷,家家户户养上几个男女奴隶。

官府不仅分田,还帮田地旁边他们建造小型坞堡。

这种日子不要太快活了,白天看奴隶干活,或者去深山老林里面打打猎,晚上跟女奴们大被同眠……

没办法,辽东秋冬天黑的有些早,娱乐活动就那么几样……

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辽东这个曾今的苦寒之地,居然引来一波婴儿潮……

三韩的人口毕竟有限,于是豪强们把主意打到了海对面的倭国。

奴隶贸易正是火热之时,倭人虽然又矮又瘦,但性格非常顺从,再苦再累都不会反抗……

也不知道谁放出的消息,在倭国发现三座大金山,每一座都有泰山那么高,都不需要挖,直接提着袋子去捡就可以了……

金子、奴隶、土地……

瞬间就让豪强们高潮了。

不要低估他们对财富的渴望,没什么是他们不敢干的。

东汉立国时,就敢跟皇帝对着干。

如果不是大秦手段太狠辣、太凶残,他们才不会这么老实。

不过倭国毕竟是一个国家,发现北方的豪强南下劫掠之后,开始抵抗,与豪强们发生了几次小型海战,互有胜负。

倭国自古就有海盗的传统。

豪强虽然船大人多,但擅长水战的人少,河北、中原的大兵们能在晃悠的甲板上站稳不晕船就是本事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输了几次,豪强们吸取经验,从江东高价招募水手。

东吴灭亡后,大量水军被遣散,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代的吴越之地也不缺少亡命之徒。

利益永远是最好的驱动力,大秦上下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则,只要秦律没禁止的,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干。

士族豪强的嗅觉何其敏锐?隐隐察觉到朝廷似乎鼓励他们外出劫掠……开拓,一个个更是肆无忌惮。

东海变得繁忙热闹起来。

中原、江东的豪强也加入其中。

大秦的几个造船厂生意火爆,海船技术突飞猛进。

不过这时代的造船技术终究有所缺陷,抵抗风浪的能力不强,但这并不能阻挡士族豪强外出“开拓”的兴趣。

朝廷甚至颁布律令,发现的海岛,方圆百里之下,直接归豪强所有,五百里左右则需向朝廷申报。

这无疑更刺激到了他们的热情。

与倭国的海战逐渐占据上风,不过倭国坚决抵抗,豪强们各自为战,兵力上处于弱势,始终无法在倭岛上建立根据地。

不过这更加大了他们的“开拓”力度,围着倭岛到处烧杀劫掠……

这时期的汉人生猛程度冠绝天下,从东汉中期开始,就一直杀来杀去,对战争习以为常。

倭国不胜其扰,台与女王派使者请求大秦约束豪强。

杨峥自然置之不理。

豪强们则请求大秦官府出面,组织秦军攻打倭国,他们愿意出钱出粮出人……

此时的大秦精力都放在争夺河中地区上,关中又是旱灾,实在没那个心情,让豪强们自己想办法。

“移民江淮、辽东,不如移民大宛!”杨峥盯着沙盘道。

现在最需要输出人口的不是辽东,更不是江淮,而是西域!

大秦对西域的控制也是线性的,主要是占据有经济价值的地区,如焉耆、龟兹、疏勒等地。

然后就是高昌、七河流域等可以耕种的肥沃之地。

大宛盆地也就是后世的乌兹别克斯坦,进可攻退可守,从天山蜿蜒而下的药杀水(锡尔河)、乌浒水(阿姆河)流经河中,一直流入咸海。

所以大宛是整个中亚的战略高地。

中亚百族林立,也恰恰造成每个族群的人口不多。

如果能迁徙一百万秦民过去,不出五十年,整个中亚都将沐浴在大秦的荣光之下!

后世这块盆地能容乃一千七百万人口,现在容纳一百万秦民,问题不大。

“大宛……如此遥远,只怕百姓不愿安土重迁。”卫瓘担忧道。

“那就多赏赐土地、牲畜,为他们建造宅邸,宣义使制造声势,分批次长期移民,十年。二十年均可,但此事一定要做!”杨峥也没指望一次就弄过去百万人口,百万人的迁徙不是小事……

鲁芝道:“臣建议修建高昌至大宛的驿站,为将来徙民作准备。”

“还是伯父想的周到!”

驿站可以大大加强西域与关中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制造大量岗位,一个驿站少则百人,多则三百人,矗立在咽喉要道之上,为来往商旅提供住宿、食物、水、车马等服务。

有商旅来往,基本就能自负盈亏,甚至能赚上一笔。

同时承接朝廷来往的快骑,还可与烽火台一样,燃烧狼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时代的驿站就是后世的高铁……

雍凉不是正在受灾吗?

正好以工代赈。

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

这些年大秦的信用还是不错的。

至少没像司马家一样言而无信,说均田就均田,不玩虚的。

加上杨峥在民间如神明一般的威信,还是宣义司制造的声势,愿意迁徙的百姓高达九千户,四五万人。

汉民占一半,羌氐占一半。

四五万人不少了,在一个安土重迁的时代,能有五六万人主动迁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朝廷负责提供车马,和沿途的食宿。

灭大宛和康居之后,田章又扫灭当初背叛大秦的十多个小国,将他们的国王贵人们统统斩首,民众送往大宛为奴。

西域诸国对待秦人就像对待祖宗一样,丝毫不敢懈怠。

非常“主动”的愿意承担迁一部分迁徙百姓的粮食。

让这次迁徙体验比较愉悦,沿途还有秦军铁骑护送,安全上也没有任何顾虑。

大将田章放出话来,敢动大秦百姓者,有国灭国,有族灭族,绝不姑息。

也不是他真的多体恤百姓,而是灭国之后有大量油水,秦军乐此不疲。

关中有关中的风光,西域也有西域的好处。

迁徙的百姓感到前所未有的尊严,有人丢了辆小破车,当地国王亲自带人全程搜索,小破车虽然没找到,但国王赔了三辆马车……

人的一级需求是物质,二级需求是精神。

这种尊重感在雍凉是体会不到的。

不仅是西域国家有求必应,连秦军都对他们笑脸相迎……

让杨峥没想到的是,第一批迁徙的百姓才走了一半,就纷纷回信家乡,让宗族的其他人也动身迁徙。

很快,第二批迁徙潮来临,高达一万五千户,很多没有受灾的百姓也跟着去了。

陇右的羌、氐,一个村一个村的向西而去。

其实这么多年,他们早就汉化了,尤其是二代、三代羌氐,外貌上看不出跟汉民的区别,很多自幼接受宣义司的灌输,精神上比秦人还要秦人。

其实杨峥觉得,羌人、氐人在血缘上就是汉人的近亲,匈奴、鲜卑是远亲。

自周代起他们就为华夏征战。

宣义司在宣传方面的成果惊人,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流程,文学馆在书堆里追溯,找到了就进行些艺术加工,没找到,就干脆艺术发挥,反正八竿子总能搭上些关系……

然后宣义司编出他们的祖宗十八代团结在华夏,为华夏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大加宣传……

很多深目高鼻的胡人也对大秦有了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