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771章

作者:苍穹之鱼

张轨道:“不是行刺,那是为了什么?难不成是想给殿下一个下马威?”

陶侃道:“离间!”

“离间?”杨旭给自己斟了一杯茶,刚要饮下,一旁的亲卫接过,先尝了一口。

“正是,殿下若是真出了事,试问陛下如何肯善罢甘休?对方是要借行刺之事离间殿下与江东士人!”陶侃拱手道。

这么一说,事情的脉络就逐渐清晰了。

毫无疑问,太子亲近谁,谁日后就会崛起。

江东豪族需要攀附太子,山东士族,中原士族难道不需要借太子这股东风?

大秦皇帝对士族豪强深恶痛绝,士族豪强同样也对皇帝敬而远之,所以他们的目标就转向了大秦的第二代!

几百年来,士族一向如此,一代代的渗透,一代代的向前挪步。

士族与皇权的这场游戏,从东汉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将永远的继续下去。

“孤知矣!”杨旭叹了一口气,这场刺杀的复杂性远远超出预料。

“那么现在该当如何?难道就这么无动于衷?”文济气恼道。

“如果牵扯到南北士族之争,就超出殿下的掌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殿下务必当心。”张轨年纪最大,最知其中凶险。

太子并不是十拿九稳的。

而且皇帝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此番南下,杨旭褪去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稳重,“孤只想为天下做些实事,让江东尽快融入大秦,让百姓早些安享太平,未想会牵扯如此之多。”

“正因此此,殿下才需保重自己!为大秦,也为天下苍生!”张轨拱手道。

陶侃道:“殿下仁德,此时退一步未尝不可,江东之事自有王都督主持,殿下不可久离陛下左右,以免为他人所趁!”

“他人”二字用的颇为精妙。

在场之人都能听得懂。

杨旭点点头,“父皇的诏令昨日就已经到了,诸位准备一番,随孤回京。”

启行之时,建业万人空巷。

百姓扶老携幼相送,“殿下何不多留数日?”

“殿下将弃江东乎?”

不少人哭喊起来。

江东久造摧残,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自诸葛恪濮阳兴以来,沉重的徭役,动辄十几万人北伐,都是民脂民膏,还有骑在头上的士族豪强,普通人过的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杨旭入江东之后,体恤百姓,赈济灾荒,清理冤狱,免除钟会以来各种弊政,种种举措,颇有成效,迅速收拢了江东人心。

不过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杨旭不可能永远留在江东。

他有更广阔的天地。

马车之中的杨旭听到外面的喊声,心中也是一阵感慨。

自己做的其实并不多,很多事情只是开了一个头,却得到百姓如此拥护,更加坚定了他要让大秦百姓富足安康的决心。

不过为了安全,杨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面与百姓惜别。

他出了事,江东百姓也要跟着遭殃。

出了建业城十里,百姓才陆续回去。

杨旭这才走出马车,朝建业遥遥一拜,算是回礼。

第八百七十九章 迷离

太子回京,王濬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太子留在江东,让王濬束手束脚,很多事都不敢出手。

但太子走了,宣义司和镇抚司又盯了上来。

庞青更是有事没事就求见。

“太子是在建业遇刺,未查明真凶之前,王都督当然脱不了干系,都督可知,最近送上朝廷的弹劾奏章不下百封。”

伐吴之战,王濬大出风头,被定位首功,在朝中又无根基,针对他的人自然不会少。

“老夫若是惧怕弹劾,也不会走到今日!既然要为天下苍生做些事情,就要受些委屈。”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王都督高风亮节,有古君子之风,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庞青从怀着掏出一份缣帛,走到王濬的案几前,又在案几上敲了几下。

王濬看着缣帛,脸色却一直很平静,庞青这么纠缠自己,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太子遇刺案。

不过有些事情,即便心知肚明也不能说出口。

“就不叨扰了,王都督若有何想法,某随时恭候。”庞青一脸稳操胜券的笑容。

直到他走后,王濬才打开缣帛,第一行字就写着:泰兴元年一月十六戌时,私自收纳朱家金帛三车……

元月二十一日子时,暗取建业府库宝物十三件……

元月二十二日……

前前后后一共二十条之多,每一件的时间和地点都清清楚楚。

王濬曾是司马家的太守,自然也受魏晋风气影响。

官员私相授受再正常不过了,臧霸的儿子臧艾当年为了巴结邓飏,连自己的小妈都送出去了。

大秦力行节俭,王濬所作所为背道而驰,这些事若是呈上朝廷,对他极为不利。

掾属范通道:“都督自污之计,只怕被人利用,届时陛下也不得不惩处都督。”

“陛下岂是这些凡夫俗子可以预料的?他们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王濬自信道。

其实收受贿赂,也并不全是自污之计。

王濬性情豪爽,讲究排场,出手大手大脚,用度也就多了,被定为灭吴首功之后,难免有些春风得意。

“庞侍中乃陛下近臣……”

“你道他为何纠缠于某?”王濬眼中闪着幽光。

范通没往深处想,“难道不是为了太子遇刺之事?”

“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如今的大秦,他们青营势力最为单薄,所以迫切想要寻些外援,天下皆知某为孤臣,又得陛下重用,所以才来拉拢某!”

“都督寻个靠山,将来也有个照应。”范通建议道。

大秦席卷天下之后,朝堂上水也越来越深了。

各种派系各种势力都在暗暗较劲。

虽然没到明争暗斗的地步,但都在未雨绸缪,积极壮大实力。

青营自然也着急起来。

“你错了,某最大的靠山是陛下,若投入青营,必大失陛下所望,得不偿失!而且,一旦涉足他们之间的争斗,以后想要抽身就难了,某以功业立身,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何必陷入泥潭之中?”

王濬对朝中的形势看的分明。

“都督高见!”范通赞叹道。

王濬伸了一个懒腰,“眼下太子回京,江东正是你我大展拳脚之时,他们要斗就让他们斗去,我等用心做事,陛下自会给我们一个公道!”

宣义司和镇抚司查到的蛛丝马迹表明,行刺太子之人来自中原。

顺藤摸瓜,居然跟老三杨宏扯上了……

杨峥一阵头疼。

总在嘲笑老曹家和司马家,没想到老杨家也会有此事。

杨宏一向以名士自居,喜结交士人,年轻时倒也不错,喜欢天文数术,但不知怎的越长越歪,开始嗑五石散,府中聚集的门客也是五花八门。

不过,若说杨宏敢行刺太子,杨峥怎么斗不愿相信。

一来他没这个胆子,二来,他也没这个能力。

就封之后,锦衣卫每年都会汇报诸王的言行。

杨宏最大的恶行也就召集中原士人,集体服食五石散。

就算杨旭真出了事,太子的位置也轮不到他。

而且杨宏对吃喝玩乐的兴趣比当太子的兴趣更大一些。

杨峥仔细看了几遍卷宗,忽然感觉自己这个傻儿子似乎被人利用了……

所有的蛛丝马迹都隐隐约约指向他,恰恰说明有人故意把此事往他身上引。

这只是第一重迷雾。

第二重迷雾,王濬居然也牵扯进来。

江东弹劾王濬的奏表一道接着一道,不是弹劾他作风有问题,就是怀疑他有割据江东之心,跟太子遇刺案也脱不了干系。

很多奏表跟镇抚司密报互相印证,颇有说服力。

比如王濬私自结交吴军将领,拉拢吴军人心等等。

而且王濬在江东手脚不干净,生活奢侈,侵占府库钱财……

“这个王士治居然学起王翦来,用自污来自保吗?”杨峥摇摇头。

朝廷给他的赏赐够他花上一辈子了,身为封疆大吏,岂会真的如此贪财?

不过是做给自己看的。

“王都督麾下十万兵众,治下百万之民,不能不谨慎一些。”卫瓘倒是明白王濬的心思。

不考虑忠诚,即便王濬手上捏着这么多人马,他也不可能割据江东。

一是因为江东百姓不愿再战了。

二是,王濬作为一个外人,也无法号令江东。

其三,长江防线已经荡然无存,濡须、荆州、广陵等等险要之地皆被划分在江东之外。

王濬只要有脑子,就不会这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