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倚夜听雨
这内侍犹豫了一下,开口了一句,道:“马周上奏了一份《漕运论》引起了朝野内外议论,此事算是今日朝会最热闹的事宜之一了!”
“哦……”李泰的目光看了一眼白鹤,白鹤马上领会了李泰的意思,抓了一把金叶子放在了这位内侍的手上,让这内侍顿时眉开眼笑。
而李泰则顺势询问道,“今日除了这件事情,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被群臣所讨论?”
内侍笑眯眯道:“是有关突厥人内附的事情,秘书监魏征郡公与中书令虞国公两个人可是争吵得那是面红耳赤啊。正如此,现在这事到现在都还没争吵出个结果!”
原来如此!李泰听到了内侍的话,倒是有几分的恍然大悟。
李泰开口道,“劳烦公公等我一会儿,我去更衣后跟公公一起回长安。”
“越王您真是客气了!”这内侍恭敬道,“这本就是奴婢的本分,不像某些人,做人做得连本分两个字都给丢了!”
说着便看了一眼马周,那是一脸的鄙视。
额……相对来说,别看内侍基本上都有所残缺,但也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的身体状况,所以最看不起那些吃里扒外的家伙。
在这内侍看起来,马周这个靠着李泰一步步爬起来的家伙,居然上书《漕运论》目的是要减少李泰码头的收入,这不是吃里扒外,恩将仇报是什么!
虽然这位内侍只是太监,但也对马周这种人报以无比的鄙视。
马周喝了一口酒水,对这位内侍对自己的鄙视感觉到莫名其妙。
当然就算是知道了也只会感叹夏虫不可语冰。
毕竟马周与李泰两人看中得是规矩制度,而这位内侍看到得是李泰私人的利益。
双方根本就没共同的视野,就更别说其他的了。
李泰换了一身衣服,便坐着牛车前往长安,而马周则骑着马匹跟在牛车后走着。
等到了长安,到底是一样在偏殿等候,只不过这次,李泰吃着茶点,马周却连坐下来的资格都没有。
还是李泰看他可怜,让人搬了一个椅子过来,慢慢等待。
终于,从中午等到了太阳都快要下山,太极殿的家伙们终于想到自己两个人。
等人宣旨后,两人来到太极殿,李泰看了看太极殿里面的气氛,总感觉有几分不太对。
其他的倒是好说,只是魏征跟温彦博两人相互气鼓鼓的对视,那眼睛之中射出的电光,至少比李泰与李承乾的对视要来得炙热得多了。
“见过阿耶!”“见过圣人!”两人来到太极殿后,赶紧对李世民行礼。
随着两人的话语,原本大殿中凝滞的气氛,仿佛有了宣泄口似的一起向两人压过来。
纵然李泰是皇子,马周也非凡人,但面对朝廷大佬的集体注目礼,多少也有几分喘不过气来,倒是在一旁看戏的李承乾看到李泰到来露出了几分期待。
没办法,魏征与温彦博两人从朝会后,便一直争论安置突厥部落的问题。
第一次李承乾感觉,纵然是无所不能的阿耶也有烦恼的时候,两个大臣所说的都有道理。
“真的好想要砍掉他们啊,随便选一个方法不行吗?”李承乾有些无奈的想到。
当然,这也只是想一想,若说出来,李承乾感觉自己肯定会被训斥。
“青雀你来了啊!”李世民看到李泰与马周到来,那真是看到救星来了。
毕竟不论是谁,听着魏征与温彦博两人不见疲累的吵了这么久时间,那吃瓜都吃累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泰身侧的马周,直接面对李泰道,“马县丞的《漕运论》你看过吗?”
“这自然是看过的!”李泰双手抱拳道,“青雀认为马县丞所说乃是真知灼言!”
听到李泰承认下来,在场朝廷重臣们不由相互对视了一眼。
他们原本还以为这件事是李承乾弄出来的,没想到,这件事李泰居然从头到尾都知道。
房玄龄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与跟魏征吵了半天的温彦博对上,“越王居然知道。”
“看来从头到尾就越王的谋划,亏我还对太子有所期待!”温彦博不由回视。
“你对太子期待什么!”房玄龄的目光微微眯起,看起来有几分似笑非笑的锋芒。
“怎么!我身为中书令,还不能对太子有所期待了!”温彦博好不露怯的怒瞪。
“可惜不是太子啊!”房玄龄的目光微微下压,目光中流露出少许惋惜。
“是啊!可惜不是太子啊!”温彦博也领会了意思,看着李承乾的目光带着几分可惜。
“我说……现在不是青雀过来问话吗,你们一个个的目光看我是什么意思啊!”
李承乾原本的目光还在李泰的身上,但扫视了一圈,感觉这一个个大臣都把目光留在自己身上,仿佛自己在无形间失去了什么东西似的。
“既然你看过了,要不你来说说!”李世民环视了一圈。
这一个个大臣到底把目光全部又投射到李泰身上,仿佛刚才不是他们看着李承乾似的。
“还是让宾王来说吧,毕竟我只看过这份《漕运论》真正写这份东西的还是他!”
李泰脸上带着几分的从容指了指身边的马周道。
听到李泰把这一件事情让给了马周,李世民暗暗点头。
而周围的大臣对视一眼,却也从李泰的身上看到了几分李世民的影子。
李世民这时候开口道,“那就由马县丞来回禀吧!”
听到这话,马周上前两步,行礼之后才开口道:
“臣上书《漕运论》,是因为今年以来,高陵建设了码头,利用渭水优势沟通关中,往来船舶,熙攘商旅,兴盛高陵,富甲关中。
臣亲眼见高陵在码头建设之后飞速成长,并且吃下了大量的漕运劳力,可谓人声鼎沸。
因为民以食为天,对于非务农之事,臣认为应当加以重税。
而大唐虽对商贾之事多有限制,但并没有真正的收税之法。
所以便上书《漕运论》作为赋税的补充之法,专门为那些使用高陵码头的商船所用!”
“你是说,这《漕运论》仅只针对高陵码头?”听到这话戴胄开口道。
“是也不是!”马周面对戴胄询问,开口回答道,
“渭水乃是天生天养,百姓自然可以用得,我朝从未禁山林,如今难道还要禁河川不成。
所以《漕运论》的确是以高陵为例子而撰写的一份税收建议,
但同时臣也希望以高陵为例,去征收整个天下的航运费用!”
“征收航运费用,自古来未成有过,若一旦实行不当,怕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
这时候的魏征神色带着几分凝重,开口对李世民劝说道。
戴胄听到这话不乐意了,开玩笑,这年头只要是当民部尚书的,难道还会嫌弃自己手上能征收的税少了?
过个几年这民部尚书可就会改名成户部尚书,专门管理税收之事。
现在好不容易有个官员主动提出不会引起民愤,但却能增加税款的建议,这要是拒绝了,自己怕是会被钉在史上最蠢民部尚书的耻辱柱上,甚至这辈子都别想下来了!
“魏秘书您在秘书监不知我民部之艰难。
这些年来朝廷多次遭灾,去年又有北伐突厥之事,这些都是花费了大量的钱粮。
如今国库空虚,百废俱兴,您可别断了我大唐的国运!”
戴胄果断跳了出来,差点就指着魏征骂书生误国了!
而李泰看着戴胄居然出面挺自己,不由笑了笑,果然利益才是最纯粹的联盟啊!
李泰上前一步,开口道,“父亲,魏郡公所说并非毫无道理。
只是情随事移,如今之大唐与曾经的大隋,甚至更早之前的朝代有着本质不同。
因为我们有大隋灭亡留下来的最大遗产,沟通了整个南北的大运河!
所以航运税收之事,迟早终究是会提上来的。”
第七十二章 集装箱
听到李泰斩钉截铁的回答,在场众人愣了愣,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大唐虽享受着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但真正把大运河这条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重视起来,还要等到李治和武则天舍弃了长安百姓到洛阳就食之后,他们才明白这条运河的重要。
甚至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能继续维持一个帝国应该有的体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运河的续命作用。
从这以后,华夏古代定都,基本就舍弃了长安之类易守难攻的地段,而都是选择依托大运河的城市进行定都,宋元明清都是如此。
整个华夏的政治版图,在大运河出现那天开始就彻底发生了改变。
当代因对隋炀帝更多偏向谴责,所以大隋所遗留的大运河仿佛灯下黑似的被忽视了。
房玄龄听到李泰的话,开口道:“越王认为,大运河的存在会改变税收政策?”
“是的!”李泰神色严肃道,
“从去年调度江南的救命粮食到洛阳,便能看出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两岸的重要作用。
这条运河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不仅是资源调度这般简单。
更重要得是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南北融合,让南方与北方不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哪怕不看经济利益,只看着政治意义,这提条运河便是值得定期维护与修缮。”
众人听到定期维护这四个字,便马上明白为什么李泰要主张缴税。
不缴税你钱哪里来,没钱怎么进行定期维护。
还是那句话,内政问题就是“为什么用钱,钱从哪里来,需要怎么用的”一整条逻辑链。
当然,虽然这些事情全部都想到了,但真用起这些钱来,那也是从不同的人身上刮油。
那肯定会让别人心疼的,所以怎么处理好关系,就看施政之人的政治手腕了。
房玄龄也是因为时代局限性,虽然知道大运河重要与便利,但并没李泰所看得那般通透。
但在李泰点破后,房玄龄便明白了,收取漕运费用已经成为了必然。
因为这条大运河对整个国家的意义实在太重要了。
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值得贴钱维系这一条生命线,更不要说现在是从这条运河上捞钱了。
李承乾看着李泰在众人面前的样子,恨不得以身代之。
虽然他还是听不懂为什么维护这大运河,居然还要让百姓缴税。
但他到底记得李世民的嘱咐,他虽然有听政的资格,但并没有插嘴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