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倚夜听雨
听到这话,马周看着李泰的目光迥然一惊,马周突然站起来对李泰鞠躬:
“马周愿意效犬马之劳,协助大王完成这个计划!”
李泰目光瞥了一眼在不断做记录的白鹤,连忙上前把马周扶起,“这般正式做什么!”
李泰摇头道,“这也不过只是个设想,想这设想实现,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时间。
甚至到底是不是真有用谁也不知道,就先这么执行下去吧。等将来,再说这计划!”
马周正色说道,“如此计划虽艰难无比,却乃是堂堂正道。
哪怕世家知道这农业学员用处,但只要他们的田亩还想增产,那他们就必须要接受学员。
而这些学员每到一处,那他们就会成为朝廷的眼睛与耳朵,帮朝廷看清楚底下的百姓。”
李泰不在这个问题纠结,而是继续的说道:
“完成了人口普查,那就能想办法吸收人口进入到我们县城。
如果是流民则需要为高陵工作,为县城修桥铺路,贡献劳力后才能被允许加入。
另一种是落榜举子,只要愿意在高陵落户的,那我们便让他们落户,并帮他们解决掉住房与工作问题,毕竟农业学府的永远都是缺少教师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赋税徭役了!”马周不由按按太阳穴道,
“今年我们不需要太担心,且不说这县城是去年才是大人努力修建起来的,按惯例一般都会免除第一年的田亩税负。
当然也因为开垦的第一年也种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朝廷也不会把这一口救命粮食给吃了。
但税赋可免,徭役却未必能免,等今年农闲时,说不定朝廷就会来要人充当徭役了!
不论朝廷有没有派发徭役,我觉得大人都要做好准备。”
“徭役……”李泰听到马周的想法,思索了一会儿,道,
“我是这么想的,你能不能算出我们需要多少的人需要服徭役。
我打算直接组织一批人让他们专门负责县里徭役。
而其他不想要充徭役的人,只要交笔钱或者一份绸布,就能够让他们替代徭役。”
“大王放心,租庸调制北魏以来便有,而且我大唐开国便按照此制度而行!”
马周笑笑道,“大王不懂此事也正常,大王单凭思量便能想到此法,真乃甘罗之才!”
李泰知道唐朝的租庸调制相当出名,但真没有想到这东西居然在北魏就有了,还以为这东西是到了李隆基的时候才真正发展起来呢。
不过李泰也从容道,“既如此那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不过那支服役队伍,需得加入懂得计算的人才才行!”
“服役之人只要苦力就好,为何还要加入计算的人才!”马周听到李泰的话语疑惑道。
“因为唯有计算清楚了工程的总量,计算好每天干多少,多久能干好,剩下来的时间便是属于这些百姓的,唯有如此,这才能调度起百姓的积极性。
否则让他们浑浑噩噩的服役,这不就是让他们混日子嘛!”
李泰摇摇头,习惯了现代化的九九六和零零七的节奏,在古代这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节奏实在是让李泰看不上眼。
这样的节奏,怎么可能让华夏再次成为基建狂魔啊!
自己将来还准备制造奇观的,真靠徭役怕不是要被骂成昏君了!
第三十八章 高陵的目标
“而除了这些基础项目有规划,那下一步便要吸引人口向我们高陵流动!”
李泰伸出手来,指着高陵所在区域的地图道:
“我们建立了农业学府,除了农业学府的学生能提供大量劳动力外,他们本身也会吸引着向往知识的人向着高陵迁徙。
这就衍生到了第二点,建立好能让他们留下来的配套设施。
除了以火炕体系为主的房子,以及家禽场所培养出来的鸡鸭能够保证他们充足肉食和过冬的鸭绒服以外,更重要得还是孔雀的大商铺!
孔雀建立的大商铺,目标凡长安城能买到的东西,那这大商铺里面便能买到。
不求东西精美,但求东西齐全,从而完善高陵城区基础设施,让来这里的人能居住下来。
这又衍生到第三点,那就是高陵的区域优势地处于关中中心。
就实际而言,这里比长安更加适合成为整个关中枢纽,勾连整个关中的物资运输!”
听到李泰的话,马周摸摸下巴,喝了一口酒水,道,
“大王想得不是长安能买到的东西我们高陵有,而是想我们高陵有得东西长安才能用!”
马周听到李泰的规划,此刻对高陵的发展骤然都变得清晰起来。
“嗯!”李泰点头道,
“首先便要修筑条能直接通向长安的能八辆马车并排通行的道路。
因为以交通枢纽定位高陵,那与长安相交接的大道便会成为重中之重。”
“这所花费的钱财怕是不小!”
马周听到李泰的话语,皱着眉头道,
“钱粮哪里来!”
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钱粮为先,没有钱粮的谋划都不过是空中楼阁。
李泰马上回答:
“从成本上来说,高陵地区常年受到泾河渭河的冲刷,这里天生拥有丰富的黏土、砂子与砾石,这些都是铺设道路的天然资源,直接就地使用最低限度的减少成本。
然后准备拿来服徭役的队伍也需要磨炼,那就拿这条道路练手好了,从而减少人力成本。
另外这一条道路惠及的百姓,我们也能鼓励他们来帮忙,从而惠及整条道路的百姓。
比如说只要百姓愿意过来搬砖,铲土,埋沙,那我就愿意给他们吃饭。
这几年百姓们可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尤其去年又是干旱又是蝗灾。
今年到了现在都没几天下雨,我就不相信普通百姓还真能看不起这碗饭。
所以今年修这条道路的成本不会太高,至少给够吃的就不会太高!”
“这倒是一个方法!”马周听到李泰的话也赞同的点头。
虽然今年冬小麦已收割,但粮价也依旧没有下降下来。
对普通百姓来说,直接拿出粮食让他们来工作,至少能够省下一顿饭钱。
“不过说道这粮食,今年小麦已经收割得七七八八,是不是要还司农寺的粮食了!”马周想到什么对李泰道。
“要还,当然要还!”
李泰果断道,“你准备十分之一的实物小麦,至于其他则全用开元通宝与布匹,最好比市价高一层,明天你去……
不,明天我亲自去司农寺!”
“我们粮食还够?不直接还粮食吗?”马周听到李泰的话问道,“到时候就算我们雇佣百姓,用开元通宝支付,不也是一样的吗?”
“已经四十多天没下过雨了,虽然我们开垦出来的田亩因为靠着渭水与泾河并不缺水。
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田亩都是以山田为主,若持续没水怕是会非常麻烦。
所以我们还是多存储些粮食,至于钱这种东西,花得出去,那才是钱!”李泰道。
“你的意思是去年的干旱今年还会来!”听到李泰的话,马周脸色一变。
“不知道啊!”李泰摇头道,“但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嘛!”
李泰非常清楚,别看着自己的养鸭场已经慢慢向着家禽场转变,但就实际上来说,如果没了饲料供应,这鸭禽场怕是会马上被打回原型。
毕竟粮食才是社会的根基。
李泰来自现代,清楚知道一切想要规模化工业化的前提就是,农业到达一定水平,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脱产人口,最后又靠工业化反哺了农业。
如果农业水平没到达某个标准,只小打小闹的弄些一夜暴富的奢侈品那是简单。
但想真正构建个完整的产业链,那只要一上规模,你就会发现农业与能源就会在方方面面制约你。
如果你任性的扩大规模,那甚至会引发整个封建社会的反扑。
最典型的就是香水之类的奢侈品,就算弄出这种东西作为奢侈品,但上限太明显了,而且非常难形成衍生的其他价值体系。
就算现代文明已经算相当发达,但疫情前香水产业的全球产值也就200亿欧元,但粮食产业仅只中国的总产值就超过了三万亿人民币。
更重要得是,粮食产业能根据需要衍生出新的产业体系,比如酿酒行业,比如经济作物。
所以在李泰看来,对想要小富即安的穿越者来说,弄些奢侈品赚点小钱是正常的。
但如果真想改变整个封建社会,那就只有两个入手方向:
一个是能源,一个是粮食。
在能源方面李泰是真做不到帮助他们完成能源工业化。
这需要能从无到有建设出工业化的体系,更重要得是不仅要他懂,还要让后继者明白这些怎么从无到有构筑。
那些什么系统,什么外挂,简单的说如果你没办法让后继者从无到有的也制造出这样完整的体系,那你死亡后,这些东西也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尘归尘土归土。
顶多再在以后留下一点传说,或成为被崇拜的图腾,或成为神话中的故事。
但李泰走得道路不同,李泰想要得是走出农业工业化的道路。
因为华夏在农业基础积累上绝对足够的,所以李泰想整合唐朝农业力量。
种田技术几乎铭刻到华夏基因中,所以大唐缺少得并不是什么顶尖种植技术,而是不断钻研的农家体系。
这让华夏能稳定提供农业成果,从而让这社会出现更多能够脱产的人口,让更多人不再被土地束缚,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事,从而顺利完成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转变。
马周点头道,“那我会以最快时间把这支负责徭役的队伍给组织起来。”
李泰道:“与长安连接的这条长达二三十里的道路修建起来,就算强化了我们与长安之间的区位联系,自然也就到了下一步,强化整个关中的联系了!
到了这步,我觉得我们需要在高陵区修建个港口,以及兴建个专门研究水路两用的船只。
否则整个渭河地区的航运肯定会受到限制的。”
“船只还能在路上行走的?!”听到李泰的话,马周忍不住道。
“不知道!”李泰耸耸肩道,
“否则泾渭两条河流顺溜而下倒好,但想要让他们逆流而上,小舟还好,但那些大船,只要到了枯水期我多是见由马匹与人力强行拖着船只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