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贞观 第417章

作者:倚夜听雨

说实话,李世民对广州地区算不上重视,对岭南道只有别给自己闹事的要求就足够了。

但现在,如果舰队能在一个月内直达广州,那这所带来的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少如果广州那边发生叛乱,那自己的将士也能通过海运,直接到达广州。

此刻李泰则继续道:“我们大唐一直以来都非常的重视陆地。

但大海也能带来无穷财富,别得不用说,就单单是从幽州到广州这一条海岸线,这本就是天然运河。

甚至我们能建造更大的船只,运输更多的货物,真正有上限的是我们的航运能力。

而不像是运河需要每年清理淤泥,甚至想要拓宽航道都会非常困难。

与之相比,船只在大海上航行,就省事多了。”

“魏王您说得是有道理,但船只建造怕需要靡费不少。”张玄素开口道,

“自从您当初被封为燕王,到现在已经过了如此多的时间,但大唐真正的舰队也仅有一支,甚至就算是魏王您也只是一支以训练舰队为核心的舰队而已。

朝廷哪怕有钱也应该用于民生,而不仅只为了蔗糖茶叶之类的奢靡之物投入过多资源!”

说实话,对李泰在广州那边建立起了蔗糖与茶叶的商路,张玄素非常清楚。

毕竟李承乾也是很眼热李泰的来钱能力,只不过李承乾偷偷尝试了几次,却也没把商路给建立起来。

毕竟别得不说,单是双方间的距离就决定了李承乾根本就不可能把人手安排过去。

还是那句话,李承乾的根基在朝堂上,尤其是那一群修书修史的文官。

这也是李泰回到长安很不被人待见的原因之一,毕竟挑刺的话,这些人是非常优秀的。

但李泰也没想要跟他们进行辩论的意思。

因为自己最嘴皮子辩论不过,但是自己直接用事实将其击溃也就好了。

毕竟在活生生的事实,或者说利益面前,嘴皮子是最无用的。

“事实上,重点发展海洋航运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能在必要时起到平息物价,或者运输急救物资的作用!”李泰开口解释道,

“广州那边虽然蔗糖与茶叶算是特产,但这种东西的生产规模到底有限。

在运输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自然以这些特产来换取高额利润。

但在广州与余杭间不再有着航运的限制,那广州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的土地价值就会被开发出来。

只要船只的规模能够不断增大,那运输费用就会不断被平摊。

到时候中原地区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灾厄,说不定让广州那边紧急调度粮食,比我们从洛阳调度粮食救灾可能更快。”

“当然,除了紧急救灾以外,更重要得是岭南道不再是大唐有着崇山峻岭隔离的飞地。

而是真正的能够通过京杭运河,以及海洋航运,把广州绑在了一起。

哪怕我们大唐不主动投入物资开发岭南道,但借助海岸线与京杭运河的联系,他们也会自然发展起来。”

李泰看着李世民认真道,“既然岭南道是我们大唐的国土,那我们就不能厚此薄彼的对岭南道的发展视而不见。

带动岭南道的发展,才能把岭南地区纳入到我们大唐的有效管理,以及教化当地的百姓从熟蛮转化成我们大唐百姓,也是增加人口的最稳妥办法。”

“人口!”李世民听到这话更沉思起来。

还是那句话,李世民是想要搞分封的,甚至李泰给李世民找到了分封的理论依据。

那就是整个大唐的土地所能够承载的人口是有限的。

李世民几次苦思冥想,却也不得不承认,当大唐的人口数量到达了一定程度时,只有分封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大唐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至少区区两百万,甚至三百万户的体量,根本就支撑不起分封这个政策的顺利执行。

也正如此,哪怕李世民的心中有着分封的想法,但因为人口过低的原因,到底是让李世民按捺下了心中想法。

所以整个大唐的执政目标,也渐渐变成了恢复大唐人口上。

现在有办法能够加速这一个过程,说实话,李世民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毕竟南方的蛮族跟北方的异族不一样,蛮族自古以来就是接受华夏的统治,只不过当地的物资支撑不起蛮族的生活,没有办法把他们从蛮族彻底的教化成华夏百姓。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因为国家舍不舍得投资而已。

毕竟广州那边距离长安实在是太遥远了,这些蛮族若是被教化之后,反而有可能成为岭南继续割据的资本。

所以朝廷倒也继续的冷处理,只要这些蛮族不闹事就好了。

但现在,如果朝廷的士卒能够一个月内到达广州,那发展广州教化熟蛮,彻底把广州纳入到大唐统治中,而不仅是远远的对岭南道进行羁縻控制。

说实话,随着航运体系变得方便起来,朝廷对华夏的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若想彻底发展航海行业,怕需要让渤海成为我们大唐的内海才行!”

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也马上发现了李泰这个谋划中的漏洞,那就是高句丽。

因为高句丽的存在,大唐不可能肆意的发展航运行业,或者更确切的说,大唐需要把很大一部分的海上力量用于应对高句丽的舰队上。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唐发展航海业是为了能够征伐高句丽,但想要兴盛航海业则是需要把渤海弄成大唐的内海!”

“我知道了!”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不由摸了摸胡子,心中更坚定了需要把高句丽给灭掉了的心思。

而且根据李泰的言语,原本自己还打算从含嘉仓调度物资去幽州做仓储,但现在自己完全可以不用动用中原的仓储,而是把广州的物资送到幽州去。

这样的话,李世民倒也有些理解了,李泰所说的海洋航运运输物资的重要性。

张玄素看着李泰,眼神之中充满了绝望。

说实话,魏王根本就不跟自己争辩什么,他就是把事情摊开来,告诉圣人这里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利益。

原本朝廷中的大臣,或多或少会拖延圣人准备北伐高句丽的进度。

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害怕大唐重现当初隋末的失败,而且现在大唐的底子可比不过大隋。

大隋三征高句丽才解体,大唐的话,说不定两次失败就分崩离析了。

所以,朝臣们对李世民的命令并不会阻止,但干活时稍稍拖延一下,也是会的。

但现在,魏王所提出的从广州运输粮食到幽州的计划,却是这般天马行空。

至少朝廷大臣上上下下,谁能想到大唐最南的地域向着最北的地域运输物资,而随着这一次农业学府的年货顺利发放,谁都不会怀疑这一条航道,能够顺利的通行!

“如此乃是幸事!”张玄素站出来看着李世民行礼说道,“不过,冯盎向来在岭南道坐南称王,若是这一件事情没有他的首肯,想要执行下去怕是不容易!”

张玄素的声音才刚刚的落下,一名内侍便是过来说道,“启禀圣人梁国公求见。”

“玄龄?今日休沐,他过来做什么?!”这时候的李世民倒是带着几分的疑惑。

而这时候的房玄龄走了进来,便是大声的说道,“圣人,好消息啊,岭南道的冯盎送来八百里加急,表示自己年老力衰,精力不济,希望能在长安颐养天年!”

张玄素听到了这话,却是不由退后了一步,看着在一边从容不迫的魏王,猛吸一口冷气,这也在魏王您的预料之中吗?!

而李世民则略带着几分意外,也带着几分惊喜的笑骂道:

“这老东西真是机敏,也真是果决啊!”

第三百八十四章 吐蕃的命运

“你先下去吧,我跟玄龄讨论一下航海事宜,不过以后莫要这般的张扬了!”

李世民发现这件事情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后,倒想要开始着手操作起来。

李泰听到这话,到底是对李世民行礼后,便退出了太极殿,然后便选择离开。

李世民转过头看向房玄龄道,“冯盎退得倒是干脆,不过他退了也好,正好让这计划可以顺利实行,你也来帮着我参谋参谋!”

房玄龄看看一脸灰白脸色的张玄素,又看看已经快步离开的魏王,看起来这参详的事或多或少跟幽州的舰队有关啊。

房玄龄想到这里对李世民说道,“尊圣人吩咐!”

就在李世民完在进一步的完成自己的战略布局,打算积蓄力量,准备一举干掉高句丽时,这时候的吐蕃也在熬着最难熬的冬天。

经过上一次进攻西海郡失败,对吐蕃来说绝得是战略意义上的重创。

如果不是靠着禄东赞死守东女国,同时大唐对高原上的土地没任何兴趣,那吐蕃被灭国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大唐现在到底没把吐蕃放在眼中,所以给了吐蕃喘息之机。

松赞干布更靠着自己的能力以及赤桑扬敦与吞弥·桑布扎两人联手,把内部反动势力给镇压,重新让松赞干布掌握了权柄。

甚至因为对大唐的失败,所以松赞干布对内部的掌握力量变得更加强劲了。

松赞干布虽然重新拿回权柄,但却也没一刻停歇。

因为在西海郡上的失败,足以是松赞干布一辈子足以铭记的梦魇,这将会鞭策着松赞干布不断的前进。

所以此刻的松赞干布看着自己麾下的赤桑扬敦、吞弥·桑布扎、噶尔·东赞域松和支·塞如贡敦,哪怕自己到了低谷,依旧牢牢支持着自己的四大支柱。

松赞干布沉声说道:“我要尚大唐公主!”

听到这话,在场的四人不由相互对视一眼,差点就要异口同声说,赞普请三思了。

但松赞干布自己率先道:“我知道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成功的。

但我需要我们吐蕃的后人记住,哪怕如今做不到,但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我们吐蕃的使命,就是要尚大唐公主。

否则我们吐蕃何以立国,何以称尊!

大非川的耻辱,终究有一天我们要堂堂正正的还回去,我们要堂堂正正的尚大唐公主!”

四人听到这话微微松了一口气,至少赞普还没有疯,没马上跟大唐打。

松赞干布继续道:“大唐打败了我们,我们更是应该要奋起直追。

大唐的制度是先进的制度,大唐的军队是优秀的军队,大唐的人才更是顶尖的人才。

所以我会再派使者前往大唐,向大唐学习更优秀的制度,让我们吐蕃也变得更加优秀!”

既然被打败了,那向强者学习基本上是每个蒙昧民族的本能。

尤其对松赞干布这样的雄主来说,失败不会让松赞干布绝望,相反每次失败只会让松赞干布变得更加坚韧。

至于那种明明被别人打得鼻青脸肿,还舔着脸自称天朝上国的极品,世界史也不多见。

“不如就由我出使大唐吧!”桑布扎双手合十,沉声说道。

松赞干部看着桑布扎自荐,明白桑布扎算是最合适的人才。

别得不说,是桑布扎创立了藏文,让吐蕃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便足以见桑布扎的顶尖智慧。

尤其是把汉文翻译成了藏文,使得这些新得足以吐蕃化,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真正适合吸取大唐文化的人,那就是桑布扎了。

上一篇:天天中奖

下一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