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9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不过也很难得了,天下能有几个唐清安那样的孩子?反正冷子兴走南闯北,没有见到过第二个。

正在这时,唐清安回来,进门就听到周吉说,有个自称是他叔叔的人,叫做冷子兴。

只说认识将军和二爷,可两人都不在金州,不知真假,所以留在府里几日了。

“快带我去。”

周吉听到将军的话,知道那人没有骗人,货真价实了。

“义父。”

“兴叔。”

冷子兴抬起头,看到一脸笑容的唐清安,一时间生出了恍惚。

又像是清安,又好像不是,原先脑海中的印象,如何也联系不到如今大名鼎鼎的金州将军。

虽然知道唐清安有才,十分的看好他,却怎么也没有算到,才分别两年,就到了如今的地步。

犹豫了片刻,才大着胆子,叫道一声清安。

“诶,我去了几封信金陵,都没有你的回信,正担忧你,却不想你来金州了。”

唐清安走向冷子兴,顺手摸了摸一旁的李如靖脸上的伤痕,疼的李如靖退了一步。

回头瞪了他一样,李如靖笑着不说话,见状,唐清安也不在理他,而是拉起冷子兴的双手。

“兴叔,我听人说你去了云南?辛苦你了。”

冷子兴在云南又没有生意,既然去了云南,肯定的就是为了他的事奔波。

算了算日子,有一年多没有音讯,他如何不挂念。

冷子兴点点头,又叹了一口气。

“我先去了福建,并没有找到你说的那种番薯,又去了云南,找了好些日子,才听到有人谈起西番麦,西番谷。

我没有听过此物,于是请教那人,按照他的指点,在永昌城外才见到了他口中之物,和你说的玉米倒是一模一样。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我出门一年有余,实在是精疲力尽,就把这些东西买了两袋子回来。”

唐清安没有去关心那西番麦,而是一脸的感动。

“兴叔,为了我的事,真是让你操碎了心。”

“你有出息了,我高兴还来不及,些许辛苦倒算不上什么。”

第一百零八章 西洋教士

玉米和番薯不同。

在早先的资料中,美洲的农作物都被学者们公认,属于哥布伦发现后传入说。

也就是说很多美洲的农作物,都是通过西班牙人或者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

例如番薯就是被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吕宋,后来被番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于万历二十一年偷带回福建。

中国因为大明的战神皇帝,导致陷入了几十年的战乱,大周取明而代之,早已物是人非。

虽然环境气候没变,国家制度小小变动,而人却都变了。

没有陈振龙,就没有人从吕宋带回番薯,这一点唐清安并没有太过意外。

西班牙人在吕宋种植了几十年的番薯,直到出现陈振龙,才带回大明。

没有陈振龙,历史不会有王振龙,李振龙去带回番薯。

玉米和其他美洲农作物不同的是,经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物是在哥布伦发现新大陆之前,就已经传入了中国。

古代云南人称为西番麦,西番谷等名字,透露着玉米是从古人所理解的西番地区传入中国的。

现代人认为的西方,指的是欧洲。

在元代至明中叶以前,西番是指云南与西藏缅甸交接的地区。

美国著名学者劳费尔就提出,玉米是由西南陆地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游修龄等众多学者,他们的论中,国内外观点一致。

先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然后由印,缅传到中国西南地区。

所以玉米是一定能在国内找到的,只不过从金陵到福安,再从福建去云南,一路万里之遥,以如今的交通条件,属实遭了大罪。

所以冷子兴,是有大功的。

李成贤来到总兵府,见到了将军的叔叔,几人寒暄一番,才见到将军说的奇物。

拿起来观看的细致,李成贤从来没有见过这等农物,将军说此物比蜀黍的产量高,且更管饱,他有几分怀疑。

这形似棒槌,竹笋的东西,大多数呈黄色,但是夹杂着红,白,黑,斑数种眼色,看上去就十分的古怪。

冷子兴在一旁,兴致勃勃的介绍此物如何育种,如何播种,如何收获云云。

李成贤点点头,看向了将军。

唐清安知道李成贤的疑问,不过他对玉米有信心,后世全世界三分一的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是经得起考验的。

清朝末年东北的大豆和蜀黍落为二线,主要种植玉米,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唯一不确定的是,大规模在东北种植,是清朝末汉人闯关东之后,相差了三百年,缺了这三百年的功夫,玉米如今有没有适应东北的土壤。

对这些农事,他虽然不懂,但是却有资料可以借鉴。

根据盖州县志,清朝初年,玉米终于传入了东北,最开始在辽宁种植。

康熙年间就成为了贡品,可见现在的玉米是可以在金州种植的,不确定的就是产量。

哪怕产量低,唐清安也准备推广玉米。

一则它的上限高,二则它的营养价值,远高于蜀黍。

不过这才一袋子玉米,培育育种都不够,想要大规模扩产,不是两三年之功可成。

听完将军的想法,李成贤这才露出笑容。

先从培育开始,一步步找到合适的种植方式,而不是没看到成果就要强制推广,这才是老成之见。

既然如此,李成贤心里的负担放下,对此物有了期待之感,从总兵府离开,去找来一些老农,专门划了田地,用来试种此物。

冷子兴归来金州,且不提唐清安送了他一门生意,只说万里之远的澳门。

贾琏通过粤海将军的关系,牵桥搭线找到了一名懂红夷话的商人,坐着他的船。

才下了港口,被一个光陆怪离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众多的船只来来往往进出港口。每当一艘船靠上码头,码头上的苦力们就争抢着活计。

船老大或者找熟人,或者找最强大的一伙,这些人把货物搬运下码头,或者把码头仓库里的货物搬上船。

还有许多果然如传说中一样的红毛人,身材高大,毛孔粗狂,嘴里说些叽里咕噜的怪话。

和中国各地的方言完全不同,贾琏也出过京城,去过各地为贾府奔走关系。

原来还想着,凭自己掌握的方言,了不得几日里也能和对方说上话,这般看来幸亏粤海将军为他找了一个通译先生。

“贾兄,这里可是与内地不同吧?”

这商人其实是走私之人。

大周没有隆庆开关,所以是禁止出海的。

而且广东的粤海将军为人本分,也是重视传统的人,禁海之策历经两朝,在他看来乃是国策。

所以也没有和前世大明一样,有大明沿海有官员作为中介,海商走私获得货物,通过这些官员流转内地,形成完整的商络网。

缺少了这个关键的中转环节,贸易量就做不起来。

因此虽然此地也有不少的海商,却小打小闹和历史上的海商比起来,缺了几分气候。

这海商万万没想到,粤海将军会托人找到他,便十分的热情,希望能在粤海将军跟前讨个人情,方便以后的生意。

贾琏连连点头,这次出海的确大开眼界。

“这些红毛人治理的港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里只讲生意,不讲人情。

你看看那些在聊天的人,谈的只有生意,不会攀交情。

因为出海风险大,今年这个人还在,明年就说不定不在了,因此没有人浪费时间。”

贾琏随着那商人下了船,不时的打量码头上的红毛人,那些红毛人也不以为怪,知道此人肯定是新来的周人。

码头不远处就是一大片临街的铺子,足足占了半条街,有四五十间房子。

这些房子又是铺子又是仓库。

各色琳琅满目的货物,竟然一直堆到了街道上,还有好多个女人竟然也抛头露面,手里拿着单子清点货物。

“啧啧。”

贾琏一路来,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贾兄,你是跟我先回去,还是到这里先逛逛?”商人到了自家的铺子,气质就变了。

不像之前在内地那般唯唯诺诺,一股凶悍之气飙升。

贾琏先是怔了怔,随后笑着说自己去逛逛。

“这里倒是没有乱七八糟的三教九流,红毛不兴这些,贾兄可以随意走动,不过也不要去太远了,以免迷路。”

那商人当然不是空船而来,不但要去找红毛官员查验物资单报税,还要找人卸货,找合作的商家把东西售出去。

下地就要开始忙,没有太多的精力招待贾琏,因此先让他自便,等过两日他找机会和红夷沟通一番,有了眉目再去谈贾琏的正事。

贾琏如今只能依靠此人,当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离开了铺子,信步走了小半天,这个码头竟然是这般的大,大周从来没有看过。

也不对,登莱的码头听说又扩建了,还有漕河。

最稀奇的是路牌,公示牌上红毛人的字,像蚯蚓一样难看。

“你好。”

一个奇怪的声音在贾琏耳边响起,回头望去,看到一个祥和的五十余岁的红毛老者。

穿着大半身黑色的袍子,头上戴着方形帽。

“你会说大周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