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8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刘承敏见大哥没有改变主意,回去写了信,把大哥的意思交代给了京城的三弟。

“随贾府的意思办。”

陈德言收起信件,这才去了史府。

二老爷史鼎出于避嫌,并没有出面,史宗颜接待了陈德言。

按照父亲的意思,史家将代替唐清安家里的长辈,出面下聘迎娶,而唐清安真正的长辈,乌进孝地位实在太低了,且是贾府的家奴。

已经核对了八字,下聘,递交婚书。

探春为正妻,因为年纪还小只是定亲,秦可卿为滕妻,已经定下了婚期。

唐清安作为金州副总兵,孤悬海外,无法按照礼仪亲自来京迎娶,很多事情都要省略。

步骤虽然省略些,但是仍然要办的符合礼仪,让人说不出话来。

史宗颜和陈德言两人,先去了宁国府见了贾珍,然后一同去荣国府见贾政,贾珍才派人去请了秦业。

秦业木着脸。

这是他这些年,第一次来贾府,这里的场景,和多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几人在议事厅谈论婚假之事,正为难的时候,一直不出声的秦业,突然插话了。

他一个被受冷落的营缮郎,家里哪里这么多规矩。

把秦可卿接回了家里,留下一句等着人来接就行了。

“好一个秦业,还是年轻时那般的干脆。”

贾珍露出了苦笑。

贾府派轿子,把秦可卿送回了家,同时送去了两个丫鬟,将会随秦可卿嫁去金州。

贾珍不放心,亲自来问贾母,两个丫鬟年龄太小,其中一个还是刚收入府里没多久的丫鬟。

“金钏是媳妇房里的大丫鬟,是家里的家生子,至于那新来的丫鬟,虽然来府里时间段,但是也算半个家生子,我且还有一层顾虑。”

因为贾珍要来谈婚嫁之事,所以姑娘们都出去了。

“我见到秦姑娘,仔细思想一阵,确实没有见过比她容颜还要出众之女。”

贾珍闻言,虽然没有见过秦可卿,却并不以为意。

故去的忠义老亲王,年轻时本来就英朗,听说此女又是他最爱的妾室所出,既然如此,有此美貌并不足奇。

“那唐将军才十九岁,正是慕美的年龄,见到秦姑娘,我就怕他陷入了骨子里。

到不是怕他误了国事,而是怕等几年后,咱们家的姑娘嫁过去时,会受到冷落。”

这倒是贾珍没有想到的,到底是老太太,思虑周全。

“不过这又和那新丫鬟什么干系?”

贾珍想着两个府里的丫鬟都不够,还偏偏派个新人。

“这丫头片子虽然还小,可是我却仔细打量过,两府丫鬟中论美人轮廓,竟然是此丫头最为出众。

等过几年,秦姑娘年龄大了,这丫头也长开了,咱们府里的姑娘正好又嫁过去”

贾珍恍然。

梨香院。

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都在薛宝钗这里玩,薛姨妈去王夫人处,所以李纨来在这里照看姑娘们。

宝玉今日不上学,一脸的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林黛玉笑着问他,“这倒是奇了怪了,你怎么又不高兴了。”

宝玉摇了摇头。

那秦姐姐两姐弟,被他惊为天人。

秦姐姐被她家里人接了回去,不久就要远嫁金州,成为了他心里的憾事。

这段日子来,委实他过的很快乐,想着秦姐姐一直呆在家里多好。

提到快乐,就有不快乐。

原来他最不快乐的事,就是见到父亲,如今最不快乐的事,就是在学堂里,秦钟不理他。

反倒是金州来的人,见了秦钟几次,哄的秦钟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埋头苦读书。

做什么不好,偏偏爱读书,真是可惜了这副好皮囊。

两件事都令宝玉遗憾,却又偏偏不敢乱说,只能闷在心里,如此这般下来,更是萎靡不振了。

黛玉知道贾宝玉脾气古怪,也不想把他的乱七八糟的心思给勾引出来,也就略过他,和姐妹们说笑起来。

史家为金州送来的聘礼,各色器物中规中矩,有人说值个几千两银子,这些话传进来,林黛玉也听闻了。

想到这里,就看向了探春。

探春这些日子很不自在。

到底是小女儿,心里充满了幻想。

自己的未婚夫名声鹊起,是个大英雄,又这么年轻,加上薛宝钗悄悄对他透露,说长得一表人才。

越是这般,探春的幻想越发的多了。

不知不觉,一副心思全放到了那人的身上,这半年来,隔三差五跟着太太受邀,或者主动去拜访各家。

也开始打起精神,努力装成大人的模样,和各家的长辈,姐妹们恰恰而谈。

就像老祖母说的,男人在外立下基业,女人在后方帮男人维持家业,联系各家势力为男人送上助力。

教了她好些的道理,老祖母说她年轻时就是这般做的,现在跑不动了,事情就落到了太太头上。

探春赢得了外面各家越来越多的夸赞,说贾府培养了一个好主母。

府里的下人们,见到她都小心翼翼,连弟弟也改了性格,开始讨好自己,经常问姐夫的事情。

想到弟弟竟然开始喊那人姐夫,探春脸蛋突然就红了,她又哪里知道那人的许多事。

还不如薛宝钗知道的多呢。

林黛玉偷偷看着探春,原来她和自己一样小心谨慎,生怕哪里做的不好,引得下人们的议论。

现在她有了好亲事,竟然像变了个人,和薛宝钗一般的开朗起来。

“唉。”

暗自轻叹一声,却看到探春红了脸,偷偷的看向薛宝钗。

薛宝钗想着南京柜上传来的消息,大揽总前日里跟母亲说,扬州林老爷日子不好过。

大揽总张德辉解释了,说朝廷缺钱,就指望盐道的银子了,可今年南方民乱,陕西民乱,辽东又是个吞金兽。

哪里还有以前的光景,林老爷担任盐道御史,如今看来却不是好交差的。

薛宝钗不懂国事,却晓得林黛玉的为人,素来就过的小心翼翼,像个兔子一样。

如果她父亲再有个不好的消息,那她岂不是雪上加霜,于是抬头看了过去。

正好看到林黛玉的目光,两人对视一眼,皆别了过去。

陈德言在荣宁街驻足,虽然看了这么多次,每回再见,这里的门楣仍然令他惊叹。

大哥真是好本事,能娶到这府里的小姐。

摇了摇头,陈德言离开后,来到了一处民宅。

广宁右屯卫同知韩彬的公子韩昊,前年入京金榜题名,分到了都察院观政,如今已成为了试御史。

此处就是韩昊在京城租的房子,陈德言轻车熟路,被老仆引入房里,等待陈德言归来。

“传言唐清安在海州获得了几百万石的粮食,是真是假?”

刚从衙门归来,见到陈德言,韩昊毫不客气的质问道。

第一百零五章 迎娶

京城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传起了一股谣言。

海州原来是老奴大营的粮资大仓,光粮食就有几百万石,那兵器盔甲更是不可计数。

想想也是,十几万大军的后勤,那老奴又从辽沈全获朝廷原来积蓄供应整个辽东的物资。

因此很多人相信,且问身边的人,可听闻金州的奏报是如何写的。

哦,二十万石。

怎么可能。

韩昊根据同年的指点,在都察院上奏,多次要求提高金州的地位,听到这个传言后,内心大震。

他现在和金州捆绑过深,金州出事,他也会收到牵连,难怪他面色不善。

一则忧虑,二则恨唐清安骗他。

陈德言来找他,也是为了此事,却不想对方竟然先发难,立马露出笑脸。

“韩兄,请问辽沈失陷前,有多少豆粮?”

只一句话,就让韩昊醒悟了。

“那你跟我说个实数,唐清安到底从海州弄到了多少物资?”

韩昊才请了陈德言落座,立刻又追问。

他的同年,身份最高的庶吉士陆仲恒,私下为他算了一番,二十万石肯定不止。

但是几百万石也肯定不实,到底获得了多少,只有金州的相关人士才清楚。

这是个坑,一个应对不好,金州不但要受挂落,韩昊作为试御史,前程更会受到影响。

韩昊能高中进士,又是出身世袭军户,眼光比一般进士要强,加上陆仲恒的指点,内心已经了然。

唐清安必定隐瞒了事实。

对于辽东将领的陋习,他又如何会不清楚。

陈德言沉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