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81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船队离开了济州岛,抵达了上海。

上海县虽然经济超过了济州岛,但是富裕的没有济州岛久,底蕴要差些,从道路上就有直观的感受。

二弟唐展望,三弟唐承志,还有不少的官员,都提前来上海等候。

离开济州岛,可能是适应了大海,这回唐清安没有不适,看到了苍老的冷子兴。

“兴叔,好久不见啊,仍然老当益壮,朕心甚慰。”唐清安阻止冷子兴下跪,亲自搀扶起他。

“看到皇上安,老夫心里更安。”八十余岁的冷子兴,颤颤巍巍,已然站不直,需要身后小辈们的搀扶。

他这辈子最成功的买卖,就是帮助了贤侄。

有了今日滔天般的富贵,再也不是金陵悄无声息的古董商人,而是动动脚就能撼动金陵的大人物。

只可惜岁月无情,连贤侄都有了不少的白发,自己不知道哪天闭眼就醒不来了。

每日能看到太阳,他都格外的珍惜。

“皇兄。”

老二老三恭敬的行礼。

老二看上去还是靠谱,老三一脸的得意,白长了年岁,和年轻时一样不靠谱。

不过唐清安已经失去了教导弟弟们的心情,随他们去吧,人生还能有多久,保持开心就好。

“听说伱要休妻。”不过有些事还是要敲打。

听到大哥的询问,唐承志咯噔一下,怎么连大哥也知道了。

“夫妻感情不和,不如各自安稳,新学新气象,鼓励离婚呢。”唐承志解释。

“放屁。”

皇帝竟然骂人,唐承志立马脸色难看,大哥还是这么粗鄙,当了皇帝也没有体统。

“你岳父虽然不在了,但是我还活着,由不得你胡来,竟然嫌弃自己的糟糠之妻。”

老二的岳父贾雨村去世,老二家庭仍然和美,子孙满堂。

老三不一样。

他的婚事是自己做主,定的粤海将军家小姐的亲事。

粤海将军刚去世才一年,老三就想休妻,人们如何看到皇家?多么冷血。

就算不提人心,只粤海将军帮助了金江镇多少次的大忙,在金江镇实力不够的时候,是粤海将军出手帮助金江镇稳定南中国海。

无论是济州岛海贸,还是海军建设,或者打压各国西夷,帮助金江镇移民,保护南中国海移民点岛屿的安全,协助琉球国战事……乃至和平收复广东。

粤海将军对金江镇是有大功的,只看功劳的份上,唐清安就不会允许老三之事,让功臣寒心。

“我不是嫌弃糟糠,是夫妻感情不睦。”唐承志努力强调,不愿意背上大哥的说法。

唐清安大怒,抬手就打。

俗话说越老越有耐心,偏偏唐清安反着来,他越来越没有耐心,年轻的时候还会跟人来辩。

“但凡传出你对妻子不好的言语,别说你的爵位没有,我还要重重的处罚你。”

“你就是读书读瞎了心,别人读书明智,你倒好,读书读到烂了肠子。”

“天天嘴上挂着礼义廉耻,到岸贸然之态,实际自己做的些勾当,纯属狼心狗肺之为。”

“大哥,我错了,我一定改。”唐承志被打的痛哭,又不敢躲,大把年纪还掉眼泪,一点也不觉得害臊。

众人面面相觑。

唐王监国七年,又立大顺朝十余年,已然二十几个年头,地方上不少的官员从来没有见过皇帝。

但是今日之见,令人们内心复杂。

什么都好,就是太有人间气息,不太像个君主。

上海,苏州,金陵。

抵达了金陵,唐清安第一次去祭拜祖坟。

对于祖坟,唐清安没有多大的感情,他本来就不同,唯独在意的是母亲的坟墓。

此地纳入了皇陵,早就修葺了三次。

在母亲的碑前,唐清安立了良久。

这是位中国特色的母亲。

夫君出门早逝,留下孤儿寡母,靠着针线活挣点零碎来养活三个儿子,每天睁开眼就要数米下锅。

是的。

每粒米都要认真的数一数,既不能多吃,又要让儿子们不饿死,至于自己,每日就喝米汤度日。

所以年纪轻轻的,终于熬死了自己。

她每天都在努力,努力的养活三个饭量惊人的儿子,在她死的时候,每个儿子都活得好好的。

唐清安对妇人是感激的,也真心把妇人当做自己的母亲。

只可惜。

他能力有限,虽然自付才能,但仍然熬了几年,才被薛家大老爷看重。

造化弄人。

明明他能开始挣钱补贴家用,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些,母亲却突然撒手人寰。

难道母亲其实一直在挣命,见到长子能挑起门梁,所以气就松了,早就耗尽元气的身体,立马失去了生机。

这种事例很常见,特别是在悲苦的年月,比比皆是。

唐清安低下头,忍住眼角的泪水。

母爱永远伟大。

可能母亲会受限于时代和眼光,对子女做的不好,但是她的爱是世间最纯粹的。

只有失去的那天,许多人才会幡然醒悟,世界再也没有人可以全心全意的包容自己。

这个时代一样如此。

再也没有人值得唐清安可以毫不保留的信任,因为人人都会牵扯到利益。

“回去吧。”

唐清安落寞的说道。

他不过是想要来看看母亲的坟墓,但是他又不想让人们知道皇帝的软弱,所以大费周章一番。

祭奠了母亲,他心里再也没有什么留念。

第五百七十八章 新时代(大结局)

大顺永宪十九年春,太子已经监国八年。

在太子的魄力下,内阁团结一致,各地官府响应,前后动用人工近百万,工时长达六年,耗费物资以亿计,。

修通了两条大铁道,东西长达三万四千里,南北长达两万八里,合计六万两千里。

依托两条大铁道,又修建了五条辅铁道,合计近四万里。

疏通南北大运河,修建水泥高桥,探索安全航海海道,从京都大学,后又设南京大学,广州大学,湖广大学。

终于。

一位金州官员泣血上书,以手指血写满了整整数页奏疏,历数金州功劳。

此奏疏引发了轰动,上下无人不关注,太子动容不敢怠慢,请动了皇后,同意了设立金州大学。

在铁道巨大的运载能力下。

北藩不可计数的牛羊马匹,铁矿,煤矿,铜矿,杂矿;辽东无数的木材,矿产,干果;西藩的棉花,水果;中原精美的各色商品流通了起来。

百姓们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大周的人口,始终保持在两亿。

受皇帝的影响,官府热情对国家各项事宜进行统计,并且受到严格的督查。

最新的统计,大顺立国以来,国内田亩增长了一亿亩,其中六千万亩分别在辽东,奴儿干、科尔沁,平安道,咸镜道。

两千万亩在漠南,云南四百万亩,国内其他省份合计六百万亩。

至于四藩。

北藩人口已经超过了四百万。

西藩人口近三百万。

南藩人口九百七十万,即将突破千万大关。

东藩。

人口已经一千六百五十余万。

大顺的人口,增长到了四藩,特别是东藩和南藩,从大顺本土每年吸收大量的移民。

有几位大顺学者不知道受了谁的指派,跑去东藩统计日本的原住民还剩下多少。

统计出的结果传回了国内,震惊了所有人。

人们越发的畏惧东王,甚至不知详情的百姓,用东王是吃人魔王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

关于东王的评价,百姓们有的说好,这些都是和移民去东藩的人有关系的,更为清楚东藩;更多的百姓们说不好,这些都是不知道具体东藩的。

在全国铁路通车的第二年,西藩,北藩都不再是中原的威胁,反而越发的乖顺。

至于南藩,晴贵人的儿子,从来都是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不犯一件事。

而且南藩形势复杂,势力多乱,不像东藩唯东王马首是瞻,所以朝廷除了分化拉拢,并没有太过在意。

只剩下东藩了。

“东藩打仗了。”太子不满的看着母后。

探春一脸的平静,波澜不惊的开口,“不正好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