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75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守城可不比攻城危险小。

因为金江军军纪非常严苛,将军在大军临行前,专门交代过,谁也不敢违逆。

很快。

新的规定中,士兵们出行必须以什为规模。

禁止单独行动,并且一人违纪,全伍受惩,胆敢包庇者,以杀头论处。

一队队的队伍,在街头小巷张贴告示,甚至还有简明的图画示意图,哪怕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得懂。

无非就是安民的告示,以及金江军的各种条例,犯了什么法,会受到什么罪。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们。

让百姓们监督士兵。

如果受到士兵的侵害,百姓可以直接找官员,或者将领,城中也会有带红色袖章的士兵巡逻,都可以接下百姓们的状告。

金江军的名声,在民间本来就不错,现在的举动,更可见金江军的真诚。

对百姓也的确是秋毫不犯,加上士兵们吃饭买东西都会花钱,受到了百姓们热烈欢迎。

前几日的攻城,仿佛没有发生一样。

最先赶来的不是主力部队。

而是骑马疾驰而来的稽查使郑永廉。

见到张薄后,噼头盖脸的喝问。

“那官员是自杀还是他杀?你需要如实的告知。”

“自杀。”

张博肯定道。

“如果稽查使不信,可以去问

“我不问别人,就问你。”

郑永廉丝毫不客气。

他是稽查使,和人一团和气,那才叫失职。

大周就败于人情往来。

人情来人情去,规矩就废了。

不以功绩而论,只以做人为荣。

谁会做人,竟然成了美德。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成了嘲笑的对象。

做人谁不会。

无非把规矩拿来做人情。

大周发展到今日,很多儒者都在思考问题所在。

为何会这样呢。

所以促进了很多新的学问。

金州同样在思考,所以也诞生了新学,脱胎于福建,流传于浙江,融合金州的军学堂之风,形成了金州独有的新学。

“你派人调查过没有,为何他会如此?”

张薄面色不快。

“他要自杀,我还能拦住他不成,我还没有入城,他就自杀了,岂能怪罪到我头上。”

见张博发怒,郑永廉反倒是语气宽慰了起来。

“我不是责怪你,搞清楚原由,才能避免下次在发生,金州上下为入关做了多年的布置,不应该有此事。”

作为稽查使,郑永廉不得不感叹。

老一代的做法和新一代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一代的将领,没有耐心,喜欢速战速决。

这并不是好事。

周朝一衰败,各地的武夫就变成了军阀。

可见老一代军阀是不合时宜的。

大唐强盛吗?

最强盛的时候,将领发生叛乱,说明了什么?旧时代的武夫,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新学不光是要在官员们中推广,将领们中同样要学习。

而军学堂出生的将领,能很快适应新学,偏老一代的将领,很难适应。

只觉得规矩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不但对他们没有帮助,只能妨碍他们。

“可能他不想我们太过顺利吧,让我们知道大周有忠臣。”

抵抗。

那官员态度坚决。

偏偏又没有尽心督促守城,避免了杀戮。

仿佛就是为了做给金江军看一样,也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人家自杀了。

“唉。”

郑永廉感叹一声。

他隐隐有所觉。

大周的官僚风气已经无法挽救,但是总有人会做出惊人的举动,让汉人有挺起腰杆的底气。

当消息传回金州。

此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到底如何定性那官员的行为。

如果国内官员都学他,哪怕百分之一,也会对金江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可如果否定他。

那岂不是否定忠良?

此事。

在军学堂同样引起了热议,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以金江军角度出发,应该否定此人的行为。

而有的学生,觉得应该从民族大义出发,认定那官员的行为。

最后唐清安出面。

亲自写了一篇长文,认定了官员的忠义,是民族的气节,人人应该学习他。

......

深知历史的唐清安,对此行为有极高的敬佩和尊敬。

清朝屠戮全国,把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当做下等人,以征服者自居,为奴隶主,在全国城池中心建立满城。

他们是奴隶主,受其他民族的供养。

蒙,苗,库伦等等各族人口,在大一统的朝代,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滑。

例如蒙,人口差点被灭绝。

反观最严防死守的汉族,人口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大幅上升。

不是因为奴隶主的恩赐,而是因为汉族激烈的反抗。

除了万历时期,福建先民从吕宋偷回了番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正好在清朝成功繁衍开。

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物质条件。

而先民用无数的人头,向清朝的统治者宣示他们的存在。

让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服软,放弃屠戮手段,采用汉人的一套方式来自理汉人。

正所谓从来没有救世主。

汉人是清朝,除了统治者之外,唯一人口暴增的民族,

无他。

唯先民的抗争耳。

所以汉人真正信奉的只有祖先,并为子孙后代拼搏,代代传承薪火。

救世主是自己。

不论生活有多大的磨难,敬祖的精神从来不该遗忘,正因为有了精神,才是汉人争夺正义的凭仗。

否则就不是汉人,因为没有魂,只剩下麻木的躯壳,逆来顺受而已,迎来的是更大的磨难。

例如基督教命令教民不得祭祖。

哪怕明明是汉人血脉,当他忘记祭祖,遵守教义,谁也不会把他当做汉人,他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当汉人。

普通百姓没有太多的选择,无论宋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但英雄辈出的民族,总会有人接替扛起大旗,从来不曾断绝。

几千年来。

永远在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开枝。

英雄们可歌可泣,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们,同样值得赞扬。

因为他们一起建立了最伟大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