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5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物是人非啊。

拈花吹了吹茶面,然后轻轻的嘬一口,发出了满意的感叹声,满帐篷里都是喝茶的声音。

“平辽侯是个不错的人。”

煖兔放下奶茶,认真的看向拈花。

叔叔嘴上一直念叨着林丹汗。

哪怕察哈尔草原上所有人对林丹汗灰心,叔叔还是希望人们忠心林丹汗。

可能是叔叔年轻的时候,与毛脑大的约誓,又或者叔叔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执念。

煖兔不喜欢林丹汗,甚至敌视林丹汗。

当年林丹汗未逃离前,在喀尔喀草原的所作为所,没有哪个台吉不愤怒。

包括科尔沁草原,把他伴草原等等。

林丹汗亲手打破了,草原各部对察哈尔本部的信任与羁绊。

煖兔不信林丹汗会变。

就像汉人说狗改不了吃屎,煖兔同样不信人性会改变。

无论林丹汗对叔叔说了什么,煖兔都认为是林丹汗的大言不惭,为了返回东部,所做出的谎言。

“而且我们打不赢平辽侯。”

煖兔重重的说道。

平辽侯带领的金江镇,发展的太快了。

无论往哪个方向,金江镇的扩张,看上去既缓慢又软弱,实际上即快速又扎实。

民心。

平辽侯常年挂在嘴上,他们蒙古人也经常听见平辽侯的说法。

煖兔不信林丹汗,认为林丹汗说的话是谎言。而信任平辽侯,把平辽侯说的话当做真理。

因为平辽侯所言,实事求是。

人们不是傻子,谁说的话是不是事实,人们自己分得清楚,因为现实不会说谎。

所以煖兔深信平辽侯。

民心所向的金江镇,是无敌的存在。

这句话是平辽侯所言,也是煖兔深信的道理。

为什么连科尔沁草原,自立为汗的奥巴,他也不拒绝加入金江镇?

因为大势所趋。

金江镇的身影,太过巨大了。

如此巨大的身影,却又充满了活力和灵活,特别是四镇的建立,更是可见平辽侯的心胸,有多么的宽广。

一个又一个部落加入了金江镇,喀尔喀草原,迟早也会加入金江镇。

台吉们无法抗衡的存在。

因为

“我自己打。”

拈花终于说话了。

开口说的话,听起来就让人生气。

“难道不顾牧民们的死活吗?”

“死就死,死有什么可怕的。”

如果眼前的人不是拈花,敢向自己说这种浑话,煖兔一定会把对方狠狠的来个过肩摔。

偏偏对面的人就是拈花。

别说拈花说这种浑话,就是说更过分的话,在场的人也只有忍着的份。

人们都在猜拈花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的人猜拈花是为了草原人的名声,为了草原的未来。有的人猜拈花是为了当初对脑毛大的承诺。

还有人说是拈花放不下年轻的执着,或者说拈花一直想着祖辈的黄金帝国。

台吉们灰心丧气的离开。

人们再也不愿来劝拈花如此固执的老人。

“贾鉴来找了我。”

宰赛跟在煖兔身后。

宰赛对叔叔煖兔一直充满了感激。

他被蛮族俘虏关押那些年中,向来是叔叔煖兔为他奔走,使劲了浑身的解数,督促蛮族放人。

叔叔并没有因为代管五部的权利,内心就有了私信,甚至不希望他回来。

“你不要怪你的叔爷。”

煖兔拍了拍宰赛的肩膀,希望晚辈不要对长辈心生怨恨。

当初拈花对宰赛被俘的事不闻不问,甚至主动帮助蛮族。以至于给煖兔带着诸部施压蛮族释放宰赛,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喀尔喀五部,后来被蛮族制服,也是因为拈花不配合五部的决定,擅自与蛮族媾和,导致五部态度分裂,给了蛮族可趁之机。

对于拈花的举动,煖兔虽然气愤,却没有向拈花发怒。

因为他明白拈花并不是为了自己。

但是。

时至今日。

煖兔终于认清楚,认为拈花真的老了,他的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还在玩左右平衡的那一套。

今日之形势,与原来的形势完全不同,继续使用老套路,只有失败的下场。

毕竟。

现在的金江镇一家独大。

“我从来没有怪叔爷。”

宰赛笑了笑。

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冲动的青年。

冲动的代价太大,大到他至今都无法忘记,常常会从梦中吓醒。

“但是叔爷走向了歧路。”

听到宰赛的话,煖兔忍不住叹了口气。

拈花对谁也不说自己的心意。

众人只能猜。

煖兔隐隐有所猜测,也正是因为这份猜测,他只能长叹一声。

蒙古人的表现,不会比汉人差。

只希望。

平辽侯真如他所言吧。

~~~~~~

翁吉喇特部,扎鲁特部,巴约特部,巴林部。

贾鉴打探了喀尔喀草各大部,纷纷与诸部落的台吉们确定,他们不会出兵协助乌济吉特部,也就是不会帮助拈花。

但是他们也不会出兵支持金江镇,对于这次的战争,喀尔喀五部彻底分裂。

犹如当初对待蛮族时的表现。

其余四部敌视蛮族,但是拈花出手帮助蛮族。

然后就是哈喇慎部,敖汉部,拱兔部……

这些部落纷纷答应,出兵协助金江镇。加上科尔沁,科尔斯,把他伴,鬼麻,堡赤库等。

草原六成的势力,支持了金江镇,三成的势力保持中立。

法库。

一座新城已经建造完毕。

第一镇。

节制使刘承敏,穿戴精良的铠甲,骑在高大的战马上,与众台吉会盟阅兵。

五万蒙古骑手,一万新合军,一万金江军,合计七万骑兵,浩浩荡荡布满了草场。

人一上万无边无际,何况是七万骑兵。

不光是骑兵,金江镇彷制的野战炮也被拉了出来,架在马车后面,闪耀着亮堂堂的炮管。

刘承敏拔出长剑。

“威。”

“威。”

“威。”

旗帜摇动。

漫山遍野的呐喊声响起。

举着长剑,刘承敏和台吉们巡视阵前。

“浩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