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50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话说起来很冠冕堂皇,实际上他是真心如此认为的。

哄骗民心很容易。

但是往往会把自己也骗了。

事实是不会骗人的。

例如朝鲜。

千万人口国家的朝鲜,犹如花枝招展的小胖子,谁都能来捏一下,任人打扮。

因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民心。

“所以拈花拒绝了我,我并不担心他,因为他枉顾民心,不懂百姓们想要什么。”

萨尔浒之战,唐清安认为就算交给现在的自己去指挥,也是打不赢的。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的辽东没有人心。

而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人们见到了蛮族的残暴,心中的敌人,就转变成为了蛮族,抵抗蛮族就是人心所向。

谁能代表这份民意,谁就能获得百姓们的支持。

也是历史上毛文龙,短短的几年间,从一名普通的中级军官,就能成为一方军镇总兵的主要原因。

草原百姓早就不想要战争。

是历史已经证明的。

无论是左翼蒙古,还是右翼蒙古,包括拈花的失败。

从年轻的时候,轻易聚众十万骑入关,到年老的时候,没人再愿意跟他入关。

数百年的战争,除了野心家之外,谁也不愿意继续承受。

“既然拈花要战,那就堂堂正正与之一战,让他输的心服口服,打出未来的和平。”

唐清安本来不想要大动干戈的,可是有时候不由人。

刘承敏咬了咬牙,只能勉强答应。

大哥对他的限制太多了。

如果能给他三万金江军老兵,那他豪不在乎什么拈花之流。

但是大哥根本没有计划调动太多老兵的意思,根据大哥所言,顶多调动沉阳一带的上万金江军。

喀尔喀草原的部落,至少能集结十万骑兵。

虽然各部没有表态支持拈花,但是刘承敏也无法确认,以拈花当下的威望,到底能征集出多少人马。

如果大哥只给他一万金江军,那么他集结科尔沁,辽河套诸部,估计能凑出五万人马。

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规模,刘承敏心中都没有底。

随着金江镇的扩充,内部的形势也复杂了起来,不像以往那么单纯的模式。

汉人、科尔沁人、把他伴人、吉里迷人、苦夷人、苦兀人、达斡尔人、乞列迷人、北山族人、海西族人、叶赫族人、朝鲜人……

除了科尔沁与赫图阿拉,其他部落的人,绝大多数由金江镇直管。

以前把他伴,还有科尔斯等部落,是由台吉管理的。

但是因为把他伴的野心家挑起了战争,所以当下都被金江镇直接管理。

加上辽东的富庶,影响力的扩大,不光是内地的汉民,包括草原上的牧民,纷纷的投靠辽东。

金州最初有九万老兵。

采取修生养息之策,结合扩充新合军,陆续调出了近万老兵,加入到了新合军。

最大的部分,合计四万新合军,调去了第四镇。

还有近万的新合军在国内,合计五六万的新合军中,原本出自金江军的老兵就是高达近万人。

金州一带驻守了三四万老兵,其余各地合计驻守了四万余老兵。

“草原上征募四万兵,国内其他处的新合军,暂时抽调归入第一镇,加上沉阳的万余金江军,凑个六万兵不成问题。”

唐清安看向刘承敏。

“这仗能不能打?”

“能打。”

刘承敏点点头,没有多余的解释。

他已经不是当年金陵的那个毛头小子,而是亲历十年战事的老将,对于战事,他心中有数。

战事的意外很多。

但是他有他的支持。

辽西方面,喀尔喀各部势力等等不提,至少上万北镇军是支持自己的。

有北镇的帮忙和牵扯,他至少不用担忧辽西方面。

最重要的是,金州的老兵是在休养,不是生病了,真的形势有变,一封调令即可出山。

刘承敏背后有兜底的存在。

为了准备一场战事,当然不是两人嘴上提一句如此简单的事情。

在场的诸人,都是保证战事胜利的重要人物。

像林如海接下来就当众保证,不会短缺第一镇的物资供应等等,贾鉴也会亲自去一趟喀尔喀草原。

不但去打听情报,也会拉拢诸部,请他们不要支持拈花,甚至出兵协助金江镇。

拈花到底不是可汗。

不是自称为汗就真的是可汗了。

例如科尔沁的奥巴。

虽然他自立为汗多年,但是草原上,并没有人真的把他当做可汗。

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气,他都远远称不上可汗。

六万兵。

就是金州对拈花的标价,是对他的尊重。

但是。

拈花的确不是可汗,不值得金州全力以赴。

虽有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之说,但是形势不同,肯定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这场战事,唐清安甚至不想去直接参与。

和官员们分别后,唐清安从长兴岛坐船,抵达了金州南部,去见一见老兵们。

金州是唐清安第一个根据地,也是发展最久的地方。

所以军人们在金州安家的不少。

从旅顺开始,一个营一个营的巡视。

见了队长见什长,见了什长见伍长,见了伍长见老兵。

每个人唐清安都见到了。

不需要说什么。

只需要见一见。

十年的时间,没有老兵有还没见过将军的,哪怕只是远远的见过一面。

休养。

不是躺着睡大觉。

放假虽然多,不代表士兵们就不训练了,也不代表军纪也不存在了。

相反。

近一年的修整中,军学堂加入到军中,教导士兵们读书识字,越发的热闹了起来。

识字五百个,已经是金江军老兵的基本要求。

不过到底很多人年龄不小了,为了照顾部分的人,有时候会开后门,数数也当做识字。

当然,最过分的也不过是从一数到一百,还有没直接从一数到五百的。

那就不是照顾了。

“这个字念什么?”

众将紧张的忘记了呼吸,忐忑的望着那名老兵,生怕对方嘴里说出个不认识。

“安。”

随着那名老兵的说话,话音刚落,周围不约而同的呼了口长气。

“对了。”

唐清安大笑的拍了拍老兵的肩膀。

“安逸使人志气消,勤奋使人志气高。”

唐清安看着面色激动的士兵们,真心的向他们劝慰道,“国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个人也是如此。”

“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前程,就需要不停的努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对于眼前的老兵们,唐清安真的希望他们能勤奋起来。

勤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无论何时何地。

从来没有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的说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