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612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陶杰佩服,笑道。

“的确如此,整个朝鲜,真正脱离两班阶层势力的,唯有将军支持八年的三部义军。”

想到此处,陶杰又感叹道。

“将军的布置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是让人感到惊悚。”

想要在朝鲜国内,凭空打造出一股脱离两班阶层的势力,是何等的难度?

而将军就发现了数十年前的壬辰倭乱时,兴起的义军势力中,少数的百姓出身的义军将领后人。

然后结合金江镇的发展和需求,一步步至今,布局了八年,让三部义军成为了地方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上有朝鲜国主李倧的名器,下有三部义军,才是金江镇能在朝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根基。

“平安道可得也。”

陶杰笑道。

“理当如此。”

两班阶层不和叛军融合,那么必定会引发激烈的对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起强硬的战争手段,金江军目前的战略,更容易消化咸镜道和平安道。

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

朝鲜国弱,屡遭他国入侵,却仍然保持独立,就是因为压服两班阶层难。

平安道两班和朝鲜国内的两班分裂,为金江军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

金瑬,李贵,金自点,申景禛,李曙,李兴立,张晚,沈器远,林庆业,金应铉,郑蘅……

各派的勋臣汇聚到了一起。

朗,他们这些大佬,将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叛军虽然势大,占据了三道,但是根基不足,可以轻易的戳破。”

金自点自信的笑道。

只要两班皆反对叛军,现在叛军占领了多少城池,转眼间就能变换多少的旗帜,顺势让叛军陷入绝地。

朝鲜人口规模最大的家族不是王姓李氏,而是金氏。当然,金氏也不是铁板一块,同样各派都有。

比起老臣金瑬的持稳,年轻的金自点更为激进。

“平安道的两班,和军队融合太深,所以不但要打败叛军,更要清除平安道的两班。绝对不留下其死灰复燃的元气。”

金自点的言论,获得了两班中,绝大部分年轻人的支持。

因为按金自点的谋划,将带给年轻的勋臣们,创造了不可计数的利益。

只打败了叛军,资格老的人肯定是占据大部分,留给年轻人的利益不多。

十年前的汉城政变,因为利益不够大,导致很多人不满,李适和沈器远就是例子。

而清除了平安道的勋臣,那机会就多了,很多年轻人都跃跃欲试。

“恐怕平辽侯对平安道有野心。”

金瑬提醒道。

他是不支持清除平安道勋臣的,按照金自点的计划,那么平安道的两班,走投无路下,会投靠平辽侯。

如此,朝鲜日后再难收复平安道。

“当初我就认为平辽侯不好相与。”

李贵闷闷的说道。

当年他和金瑬等人,在汉城发动政变前,先去镇江拜访还是总兵的唐清安。

因为利益上的瓜分,李贵和唐清安发生过争执。

“过去的事情,还替他做什么呢。”

金瑬不满的说道。

“引狼入室的人,当然不愿意提了。”沈器远忍不住嘲笑道。

他也是参与过的功臣,结果利益上抢不过金瑬李贵,离开了汉城回到了全罗道,他对二人如何能有好脸色。

此处的人虽多,汇聚起来的势力浩大,人心却不是一团和气。

持重的金瑬,先后被人甩脸色,因为汉城的失去,他的势力跟着大减,索性闭上嘴不说话。

对于金瑬所提的危险,当然是存在的。

但是看得见不代表就能正视。

夺回汉城后,平安道出身的勋臣留下的位置,就足够年轻人们眼红了。

至于平安道,先把看得见的东西,笼在手里在谈嘛。

沈器远有野心,金自点有冲进。

在汉城,金瑬有实力能压服其余人,到了全罗道的时候,就不是他的地盘,由他说的算。

最后。

沈器远,金自点等人出头,和谢有成协商。

他们从南往北攻叛军,金江军入平安道,从北至南断绝叛军后路,南北夹击。

“平安道,咸镜道,打败了叛军后,金江军要退出朝鲜国土。”

金自点狂妄的说道。

谢有成瞅了眼金自点,又看向沈器远,沈器远默不作声。

“咸镜道本是我国的土地,如何能算朝鲜的国土呢,平安道北部,属于我国,南部嘛。”

谢有成顿了顿,在众人的视线中,露出温和的笑容。

“为了防止叛军死灰复燃,暂时由我们金江军代管。”

“不可能。”

金自点直接拒绝了谢有成,甚至提出了海岛。

“当年蛮族势大,为了支持金江军,李倧把朝鲜海岛借给平辽侯使用,如今蛮族大患已绝,理应归还各海岛。”

金江镇十年来,开发朝鲜各大小海岛,屯了百万亩良田,特别是济州岛。

屯田,养马,海贸。

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济州岛很久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岛国,土地肥沃,又能养马,又能种田,自给自足,后来被高丽吞并。

是朝鲜,日本,中国海上的交汇处,占据重要的海道咽喉。

谢有成眼光锋利起来,紧紧的盯着金自点。

将军率领八百人出海,航行到长兴岛时,就是谢有成冒着危险,主动联络各方降将,后来又深入蛮族腹地奔走。

又按照将军的要求到朝鲜,最后回到金州组建军司,压服了各军的军头,

是金江镇数一数二的人物,当他严肃起来的时候,就不再是先前,让人觉得极为祥和的老头。

他的视线,让人喘不过气来。

第四百七十章 押川义忠的绝望

皮岛。

海平面上。

黄海的海面在绚丽的阳光下,层层分明的波粼,犹豫白色的鱼鳞般,几艘帆船徐徐的在水上移行。

远处的深蓝色,卷起的银线,静的仿佛蔚蓝色的天空一般,天际线混淆在一起。

只有桅杆上的金江军旗帜,高出的眺望手们,仔细的分辨了出来。

自从平安道叛军起事,不光是陆军进入咸镜道,原本驻守金州的水师,也被调派到了皮岛。

关于这个调动,金州方面发生了很大的争执。

朝廷在天津,登州,蓬莱分别设置了三大营,还有数支水寨,如果调走了防护金州外海的水师,有个万一怎么办?

有人提议。

调维持旅顺到金陵航道安全的参将严中正一部。

最后,因为国内义军声势浩大,朝廷没有余力顾得上辽东,这股声音占据了上风。

因此水师游击李二,留下二十艘大小战船在金州,剩余的五十艘大战船全部北上。

原本只是平安道,后来扩张到黄海道,然后加上京畿道,最后索性连忠清道也算上。

整个朝鲜西边海岸,片板不得下海。

五十艘战船,散布在千里的海岸线,犹如芝麻一般,幸亏还有严中正手中的七十艘战船。

即巡逻商道,也顺便巡视朝鲜西边的海域。

一百二十艘战船,加上渔政司分布在此海域捕鱼的两百艘渔船,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

威慑力大过实际作用。

根据军司的命令,水师要从全罗道接回长公子,因为北方的道路不通。

叛军手中的地区,虽然李适等人肯定不会伤害长公子,但是

还有江原道以及咸镜道最南的几个城池,因为和金江军的冲突,也是不安全的。

综合考虑后,所以选择了海路。

唐晏乾来到了甲板上,牵着朝鲜公主的手,小女孩怯怯的,但第一次出海,眼前的新奇,很快让她忘却了烦恼。

自从离开全罗道,她的哥哥,朝鲜世子一路板着脸,到了船上就把自己关在船舱里。

“快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