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57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未来的数年乃至十数年,是各种自然灾害最频发的时间段,哪怕是唐清安也无力改变的。

但是他有辽东。

辽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他要兴建大规模的水利,以此利抵消天灾的影响。

闯关东时期。

可没有官府大规模兴修水利。

如此换算下来,唐清安有信心满足他的计划。

不可计数的百姓们,在天灾中家破人亡。

天灾导致人祸。

更多的百姓们,死在了人祸中。

唐清安既然来到这个时代,当然要承担起该他的责任,这是每个红旗下长大的人,都会有的觉悟。

他不是圣人,当然有他的欲望,舍不得权利,但是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至于林如海担忧国内的态度。

唐清安预料,以大周朝廷的能力,疲于应对天灾,防备人祸,根本无力顾得上他。

不过他也无法向林如海解释。

但是他有威望。

金江镇是他一手建立的,当他定下目标,那么他有能力推动,但是他也不能完全一意孤行。

其中自然有度,万事皆有度。

「修建水利,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物力,财力,金江镇勉强供应。

但是目前我们有丰富的人力,可以缓解财力,物力的需求。」

将军的话,林如海听懂了。

金江镇不牵连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当初老奴修建宫殿,修建各处工事,连年的征战,奴役了无数的辽民,造成了无数辽民死伤。

金江镇挑出了二十余万各族人口,例如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乞列迷、北山族、海西族、叶赫族等。

皆纳入金江镇旗下,保持和平,共同发展。

但也有众多的蛮人,按照各自犯下的罪行,或斩首示众,或被送入地方关押。

兴修水利是最耗费体力的事情,连唐清安穿越前的父辈们,

修建水库都累死了人,何况当下的时代。

关押的人太多,又无法产出,只能消耗,以工抵罪,的确是上策。

林如海不在反对,认可了将军的计划。

但是谁才能担任此重任呢?

兴修水利可是一项技术活,不是一般人能懂得,又能精通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大才。

特别是在陌生的地方,光摸清楚众多河流的地势高低,只这项开端,就是巨大的工程。

精通治理修建大规模水利的人,都能在史册上留下大名。

例如前明永乐时期,大规模的修建水利,从尚书到地方乡绅,只要有功劳的,都记入了明史。

包括大周立国之初。

不论是治理黄河还是兴建大规模水利的组织者和专家,都计入了史册。

而这种经验型专家。

只有官府中,相关方面的衙门,才有可能涌现出来。

可是自从太上皇退居幕后开始,各种原因下,多年都未有治河与兴修水利的工程。

谁也不知道这方面有没有人才。

毕竟这么多年。

老一代的人都去世了,新一代的人则没有经验。

万一精挑细选,结果找了个志大才疏,口若悬河,实际是个绣花枕头的人。

追究他的责任是其次。

巨大的损失,金江镇可承受不起。

沟渠要是没有建好,不是闹着玩的,不但白费了修建时的积蓄,一个不好,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特别是将军的计划,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

修成了,辽东将是另外一个金陵。

修坏了,辽东恐怕未来多了几处洪流。

林如海在国内当官多年,结识的人多,不是谢友成等人可比,哪怕是贾鉴,在国内的地位远不如林如海,更难接触到相关方面的人。

推荐好了人才,功劳不大,但要是推荐坏了,责任巨大。

一眼就看出了危险的林如海,没有夸口推荐,而是极为慎重,不敢轻言。

「难道连林公也找不到人吗?」

唐清安郁闷的问道。

让他治河修渠,哪怕把他一身剐干净了。

在看不到头的河流,超远的距离下,如何判断走势,土地高地,做到兴建工程后不会导致水灾,恐怕他连门都摸不到。

术有专攻。

林如海为难的皱眉。

他不是不敢担责的人,能在巡盐御史上坐稳多年,没有担当是不行的。

「此事太过重大,不好轻易决定,容我回去细思一番,不找到妥当人,是绝对不能动工的。」

林如海的话当然是正确的。

找不到值得信任的人才,唐清安绝对不会妄动河道的。

告别了林如海,唐清安回去了府中。

去了东院。

「小乾过两日要离开了。」

秦可卿猛然回过头,眼神复杂的看向夫君。

按照人之常情。

朝鲜国主的来信,至少明面上,应该主动谈让唐晏乾,在金州多呆些时日,不要着急云云。

但是朝鲜国主的来信,只有谈及国内的形势。

他急了。

第四百四十二章 又见林黛玉

林如海回到家中后,就开始向国内的朋友写信,发动他的关系网,打探相关的人才,一连几日都在此事上费心。

离开了书房,到了妾室的房中,没有看到姑娘。

「黛玉呢?」

「我派丫头去问了,姑娘正在看书呢。」

林如海听到答案,心里复杂。

自家的姑娘,论容貌和才学,委实非常人可比,让他欣慰。

女子无才便是德。

受这股风气的影响,除了些许关于妇德的书籍,认得几个字,很多富裕之家,不让姑娘读其他的书。

王熙凤,李纨都是如此。

包括贾府的贾母,虽同为女人,但也说出女子不应该读书,认得几个字就够了。

她这等地位都是如此想法,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林如海不是老古董,虽然面上没有表态,实则内心是受到很多兴起思想的影响。

例如福建的泰州学派中,已经去世三十年的一名大儒,生平提倡男女才智平等,女子也应该学道学,批判夫权。

此等言论当然大受攻击。

不过对方既然能被称为大儒,当然有他独特的优点,终归让不少人被其思想影响。

其中之一就有林如海。

否则。

他也不会专门请先生,从小教授女儿读书。

但也因为他当时的地位,顾虑受人弹劾,对于新学说,他从来没有表露过支持的态度,隐藏的很深。

自从到了金州,受将军的影响,才展露了他的想法,结合将军的思想,整合成了一股新的学问。

夫权,父权,甚至林如海还未提出的君权。

都不应该唯权是瞻。

丈夫会犯错,父亲也会犯错,更甚至君主,同样会犯错,而不是一味的顺从。

如何兼顾君权的威严,又保证君权不被乱用。

也只有在辽东,深知将军的思想,林如海才敢仔细的思考。

大周的思想有了很多的派别。

但是儒家主流的思想,仍然是不变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侯府来人了,接姑娘去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