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56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唐清安知道鹈鹕号。

因为鹈鹕号是英国青史留名的一艘船只,原名叫做金色雌鹿号,是一艘小型的盖轮船。

在1577年投入航行,1578年抵达新大陆的麦哲伦海峡,被当时负责船队的英国爵士,改名为鹈鹕号。

虽然知道是六十年前的产物,早已被目前的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主力舰队淘汰。

但是为了发挥最后的作用,把这些淘汰的战舰,投入到了东方。

例如吕宋的西班牙人,他们在当地的舰船,大多就是这种型号,是西班牙总督手中最精锐的力量。

打吕宋这些国家,肯定是足够用的。

打大周的水师,虽然他们有他们的优势,但是大周的水师还没有落后时代,靠着船多人多,仍然打败了这些国家。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现在的英国人,前三者都在太上皇时期入侵过大周,先后被大周水师打败驱逐。

现在的英国人正在侵占广东虎门,如果没有意外,也会被大周水师打败。

「虽然暂时不会列装,但是你们应该都看得见它的优势。」

唐清安等船政官员介绍完后,才提出了他的看法和要求。

众人纷纷安静下来。

「所以对这种船型技术的研究,船政要摸透,以这种船型形

成的战术,水师要熟透。

不光如此。

虽然西方的工匠没有说,藏了他们的小心思,我却是听说过,这种船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产物。

所以你们不光要把它摸透,还要发扬光大,用咱们优秀的技术,结合西方优秀的技术。

中西结合,不但要达到它的水平,更要超过它的水平。」

唐清安指出了方向,就不在多言。

刚穿越时,受到后世影视剧的影响,一直以为大周的工匠技术落后,实际上了解后才是惊叹。

例如大火药包,其实宋朝就有了。

叫做霹雳火球。

把火药和铁片,甚至涂上毒药,用多层纸裹上封好,作战时,点燃引信后,抛入敌方的阵地。

甚至宋朝时就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形势。

蒺藜火球和毒烟球。

前者里面装有带刺的铁蒺藜,爆炸后的铁蒺藜,可阻止地方的兵马前进。

毒烟球内装有砒霜,巴豆之类的毒物,燃烧后形成的烟雾,可使地方兵马中毒。

乃至南宋时期。

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纸壳的包装,改成了铁壳,称为震天雷,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爆炸弹。

为明朝创造地雷,水雷,各种爆炸物奠定了基础。

听到将军的要求,众官员,包括船政的官员,都没有面露难色,反而认为理所应当。

见众人有信心,唐清安满意的点点头。

大周败于制度,可不是败于技术。

前明的南京造船厂,如今承袭大明的大周,改名为的金陵造船厂。

设立了宝船厂,龙江船厂,黄船厂,马船厂,广船厂等等分厂,遍布江淮,济川。

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造船厂。

唯一的缺点。

就是从大明开始的上百年的海禁政策下,不在制造海船,才被西方赶超。

此观点是后世西方国家学者自己提出的。

十五世纪上半叶之前,中国的船舶技术远超过西方。

十五世纪下半叶,海禁政策下,大明不在制造海船,西方开始缩小和中国的船舶技术。

到了十六世纪上半叶。

西方的船舶制造技术开始超过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大明海盗的兴起,这股游离于大明朝廷之外的集团,反而推动了船舶的发展。

像明末郑芝龙仿造的荷兰人的大型夹板战舰(即盖伦船),并藉此称霸于中国的东南海疆,就连同时期的西方殖民者也莫敢撄其锋。

但是终归缺少国家的力量推动,此时西方的船舶技术,仍然超过东方。

唐清安不懂如何造船。

但是他知道。

只需要放开国界,和世界接轨。

加上金江镇从大周招收的众多工匠的手脚,他相信大周的船舶技术,不要二十年就能全面和西方国家的船舶技术持平。

不然的话。

为何大周的商品能获得全世界的抢购,在目前的时代,能做到贸易顺差高达数亿两白银?

西方最早的火器,就是阿拉伯人仿造宋朝的飞火枪,突火枪,制作成的「马达发」。

在阿拉伯与西班牙作战中,把火器带到了西班牙,西班牙人改制成了火绳枪,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了火器的发展。

唐清安从旅顺的船厂开始巡视,然后巡视火炮厂,兵仗局,火器坊,铁厂……

金州。

葛世峰护送了公子回家后,匆匆见了妹妹一面,没有停留,直接离开了金州 。

他的目的地是镇江。

镇江城外。

新修建的一处兵营。

其中有八百名蛮丁,两百名朝鲜兵,在新军营编练。

金州军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自发要求加入军队,当初军学生人数不多,多半还能从副队长做起。

后来逐渐降到了什长,现在甚至到了从伍长,新兵做起。

一百名从军中抽调出来的军校生,成为新合军的什长,负责训练各自的士兵。

这是金江军的一次试验。

新式火器和旧式弓箭合用的新合军,将会加入到水师中,成为水师的登陆作战部队。

在朝鲜的刘兴祚,调离了朝鲜,成为新合军的营总。

朝鲜军是从原来镇守镇江,后来镇守辽阳的五千朝鲜军挑选出来的士兵。

人人都会说汉话,习惯了金江军的旗帜与号令。

八百名蛮丁。

是从各部挑出来的青壮。

不但要学习金江军的作战方式,更要学会说汉语,以及熟练军中的指令。

时间紧任务中,所以哪怕天气严寒,刘兴祚也没有放弃训练。

明年就要出海。

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很快。

葛世峰归营,带着他的新职务,金江军把总,成为刘兴祚的手下将领。

「你这是一口气也没歇息啊。」

刘兴祚和葛世峰在朝鲜多年,两人知根知底,虽然葛世峰才二十余岁,但是刘兴祚很信任他。

葛世峰没有浪费时间,询问刘兴祚,营中训练的情况。

「有一百名军校生,加上两百名熟悉情况的朝鲜军,总算是勉强保持了进度。」

葛世峰听懂了刘兴祚的话。

军校生当然没问题,朝鲜军也没问题,有问题的就是八百名蛮丁。

毕竟不通语言,加上还要适应新的军令和作战方式,当然不是几个月就可以达到的。

「我试试看。」

葛世峰主动索要做事的权利。

也是两人关系熟,所以葛世峰没有遮掩。

「行,我相信你。」

刘兴祚直接同意了葛世峰的要求,由葛世峰负责训练全营。

第二日。

葛世峰召集了全军的哨官。

「先让蛮丁们熟悉各军令,腾出学习其他汉话的时间。

你们是什长的头,什长是士兵们的头,全什盯着什长,什长们做什么,士兵们就做什么,明不明白?」

各哨官整齐的领命。

沈阳。

也有同样的新兵营。

不同的是。

新兵营里有金江军士兵,有蛮丁,有蒙古人。

边界的部落,严寒的天气下,不少活不下去的牧民,逃入了辽东,被官府接济,有些人加入到了军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