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51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信中史鼐说的明白。

如果此子的预料成真,那么一个孤悬海外,不受朝廷控制,人口至少几十万的重镇。

等十几二十年下来,此子可能会成为实际上的辽东王。

唐清安又不姓贾,这也太便宜他了吧。

把贾珍的神色收为眼底,贾敬无奈的摇了摇头。

默默的从蒲团上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感受到身上传来的疲惫,一股年迈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贾敬深呼吸一口气,把颓废感这些负面情绪清退,开始耐心的教自己的儿子。

“唐清安无父无母,又是和咱们家渊源颇深,更是个人才,而且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道,小恩小惠不足以收拢他的心。

他既然有靠拢我们的意愿,为何就不能全心全意的接纳他呢?他多大年龄了?”

“十八岁。”

贾珍赶紧回复。

听到贾珍的回复,贾敬内心恍忽起来。

人一上了年纪,经常会有已经忘记了的记忆,时不时的涌上来,贾敬也颇为困扰。

眼神逐渐恍忽,回忆起了和忠义亲王两人指点江山的时候,那时候他也才十八岁。

两人都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

“如果我能成为太子,等我登基后,你就是我的大将军,我们出征塞外,学那明朝的成祖皇帝,在塞外扬鞭快马,岂不痛快。”

“哈,你想学前朝的成祖皇帝可以,但是别学前朝的太祖,最后把我给杀了。”

“哈哈哈,你倒是提醒我了,你这种人的确要杀,谁让你这么聪明。”

“那你还是找别人当你的大将军吧,我怕死。”

几十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

“父亲。”

贾珍看到贾敬双眼通红起来,即奇怪又担忧。

老伙计,我的确怕死,当了这么多年的乌龟,对不住你了,如今为你挑一个乘龙快婿吧,你在地下也别再怨我。

一个白丁。

眼光长远,如今又能立功,才干和能力俱全,又能上下结交关系,真是不出世的人才。

王子腾也夸赞,连小气鬼史鼐都开始服气,对方的本事已经确认无疑。

“你跟秦业说,把他女儿作为滕妻嫁过去吧。”

贾珍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还是大周开国时的风俗。

结束了军阀混战的时代,人际关系复杂,才复古有了滕妻制度,不过这些年早已废弃。

父亲是老湖涂了吗?

“把探春嫁给他。”

还不等贾珍转过弯来,父亲又一个主意,震的贾珍瞠目结舌。

贾探春是荣国府贾政庶出的女儿,听说长得最为出落标致,他在年节的时候也见过,的确出落的亭亭玉立。

只是她才十三岁,年龄太小了点。

“先定亲。”

“父亲,就算看中对方,为何不嫁自家的女儿?”贾珍内心还没决定是否同意,但是忍不住问道

因为他们是宁国府。

贾敬内心升起一股悲哀,为自己和家族的悲哀。

皇上的心气太小了。

他这两年到底是已经看穿了,宁国府不跳出来则以,跳的越欢,死的越惨。

只可惜。

自己年龄大了,儿子又是个按捺不住寂寞的,自己死后,他能愿意按照自己的吩咐,远离权势平淡的渡过一生吗?

“我已经跟唐清安说过,要把秦业的女儿嫁给他,现在要改口,我可丢不起这人,好像上杆子巴结他一样的。”

“唉。”

贾敬很无奈。

秦业的女儿,就是一道护身符。

不管皇帝心胸如何小气,为了他自己的名声,他不会再对忠义亲王之后下手的。

一名弱女子,加上宁国府这个没牙没爪的老虎。

两者合起来怎么看怎么可怜。

可惜可悲。

自己越来越像个出家人了,自己的儿子都不愿听自己的了,当时打乱了自己的计划。

一世英名,如今捆手捆脚,英雄气短啊!

贾敬恢复了眼神的清明,安静的看向贾珍,一言不发。

就是这种感觉。

贾珍又像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不敢再拒绝,唯唯诺诺的连连点头。

从山庙中离开,贾珍停步,回头望向寂隧的,彷佛深不可见底的庙门。

父亲啊父亲。

你让我怎么跟贾政和秦业开口呢?

这件事传出去,又会有多少家,私下里笑话咱们家不懂礼数。

长兴岛不只有本岛,周边还有西中岛、凤鸣岛、交岛、海骆岛。

西中岛,交岛在后世与大陆相连,修建了堤坝可以直接通行,如今却还没有。

像西中岛,现在离大陆最近的距离不到两里。

五十余艘船,来回一趟就能运来几千难民,蛮族的力量如今只龟缩于复州卫。

地方乡野上,皆心向大周,加上蛮族的搜刮,不知祸害了多少人家,例如羊官堡就赶出去了几百户空无一物的百姓。

各地如今处于无秩序状态,靠大户结寨自保。

不但不会主动攻击大周军队,往往全寨一起投奔,畏惧在蛮族治下担惊受怕。

因此各地蜂拥而至,短短十几日,长行岛就安置了两万余难民。

有自带粮食器物的,则自己开垦田亩,开垦多少都归自己,约定好缴三成给东海营即可。

空无一物的百姓,则有东海营统一管理,负责他们的口粮,为东海营垦田。

可是水利一时间无法修建,只能寻找一些水源近的地方,虽然岛上面积大,很多地方都不是轻易能开垦的。

因此唐清安派了人,去其余四岛寻找适合他们现在开垦的地方。

现在已经进入四月,再过一个月进入五月份,就到了辽东播种蜀黍的季节。

第六十八章 开垦田亩

蜀黍的产量不如水稻小麦,口感也不好,但在辽东却是主要的农作物。

如果冷子兴能为他找来玉米,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因为蜀黍最忌讳连作,稻麦等农物都不行,会争抢土力,合理的轮作方式才能增加蜀黍的产量,否则会大规模的减产。

最适合与蜀黍轮作倒茬的,就是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几样农作物轮作,互不影响。

其实马铃薯和大多数农作物轮作倒茬都不影响。

大豆产量低,理想的情况,就是玉米和蜀黍轮作,可获得高产,加上补种番薯,产量可提高数倍。

只可惜冷子兴至今没有回复自己,数千里远,唐清安也没有办法。

现在才开垦了四千亩田,远远不够唐清安想要的,最重要的是受限器物。

正当他烦心的时候。

从山东开来了一支船队。

由沙船和漕船组成的合计四十艘的八丈,十丈船,送来了五千石粮食和蜀黍种。

三十头耕牛,八十头骡,一千杆鸟铳,六百杆长矛,三百把大刀,三百把斧头,一千二百把铁楸,两千六百把镰刀

随同而来的还有山东布政司的官员,不光是查验情况,也是送来了唐清安的官身。

同时交给了他一封书信,是山东布政司参政苏观写给他的。

唐清安还不知道,他送到后方的两百人头,引起了轰动。

大周多少年没有收到蛮族的人头了。

在此连番大败之际,朝廷也需要拿得出手的捷报,用来安稳人心,且有辽东经略的推举,唐清安的大名,已经响彻了辽西走廊,和山东布政司各衙门。

备御直接升为游击将军,署卫指挥佥事品级,从原来的正六品百户,连升四级的正四品武将。

虽然只是正四品,但是按照大周习俗,游击将军一般由从三品武官担任。

也就是说,因为唐清安原来的级别太低了,兵部实在不好意思再升,因此才给了正四品的级别。

但是又给了游击将军的职位,潜在的含义,就是说他熬资历也很快能升为从三品武将。

虽然武将的级别和官的级别不一样,但是从正六品一跃升为正四品,除了勋贵以外,的确是独一份了。

不光唐清安升官了,他手下的人也升官了。

像刘承敏,李胜虎,陈凯武几人竟然升为了千总,其余人多为把总不等。

同时确定了东海营额员,考虑东海营孤悬海外,因此定额四千人,属于加强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