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49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

那婆子道:“哥哥儿,这是老太太泡茶的,劝你走了舀去罢,哪里就走累了脚!”

秋纹出面拦住婆子。

“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盄子倒了洗手。”

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

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

婆子笑道:“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

宝玉洗了手,那小丫头子拿小壶倒了些沤子在他手内,宝玉沤了。秋纹、麝月也趁热水洗了一回,沤了,跟宝玉进去大花厅。

大花厅中热闹的很。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并宁国府的尤氏,胡氏,等等婆媳都在,还有薛姨妈等亲戚。

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李纹、李琦,邢岫烟。

宝玉到底知事了些,没有只顾和姐妹们玩,而是要了一壶暖酒,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笑让坐。

贾母在主坐笑道,“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到要干过这杯。”说着,贾母便自己干了。

邢夫人,王夫人也忙干了,都笑着让薛姨妈,李婶干完,两人无奈也自得干了。

宝玉随后笑道:“我连姐姐妹妹一齐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她们饮了才是。”

宝玉提起暖壶,一一按次斟了。

至宝钗前,偏她不饮,拿起杯来,放在身旁探春唇边,探春也不客气,接过来一气饮干。

宝钗笑说:“多谢。”

宝玉又替宝钗和探春斟上一杯。

薛宝钗已经十七岁,在红楼原文中,因为查抄大观园之事,抄检出一段私情。

为了避嫌,薛宝钗一家正式搬离了大观园,正好十七岁。

如今因为当时探春的出面,抄检之事中断,导致司棋两个情侣殉情,这段悲剧并未发生。

司棋和她的表亲, 托付了家中长辈,正式求了主家的恩情,放了出去嫁人。

姑娘大了,到了说媒的年龄。

不过薛姨妈没有提此事,其余人也都不提。

有些事众人心知肚明。

例如贾政的门生,现在金陵通判的傅试,未离京前,经常送他的妹妹到府里玩。

已经二十三岁了,至今未嫁,一直在等一段好姻缘,以进入勋贵之家。

换了旁的女子,早就羞愧难当,而薛宝钗却依然端方大庄,没有让人小瞧她。

和贾探春也照旧玩闹,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

凤姐儿便笑道:“三姑娘,仔细别醉了。”

她和王夫人,还有薛姨妈,都是王家的女儿,贾探春虽然是贾政的女儿,却不是王家女人肚子里出来的。

第三百七十章 婚事

探春从小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面色自如丝毫没有变化。

贾母插话了。

王家的心思,贾母清楚的很。

不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思,她还能不让别人生出心思不成吗,哪怕她被人叫做老祖宗,也没这份本事。

贾母突然出声,命人将戏暂歇歇。

“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她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她们吃去。

院子中的老爷们,也趁着安静,开始畅谈起来,一个管家匆匆到了贾政耳边。

贾政悄悄的起身,跟随管家离去。

有人看到了,也当做没有看到。

陈德言在偏厅中独自喝茶,进来贾府就看到了府中的热闹和气派,不愧一门两国公的门第。

根据他大哥送来的急信,有件紧急的事情,需要勋贵和官员同时出手。

山东布政司的苏观,贾雨村等,都已经答应,现在就等着贾府帮忙出手。

不久。

仿若一夜之间,京城到处就传开了,蛮族的使者要停战。

“不可能。”

有人不信。

蛮族割据了奴儿干司不提,还占据着辽东大片的土地,如何就能这么轻易的停战。

更有这些年,多少人牺牲在辽东,国内军士加上百姓,伤亡高达数十万。

在辽人守辽土之前,山东就有大量的军户,服役在辽东,多少家有亲人死在了蛮族的手中。

浙江,四川同样也各有数千户百姓,有亲人牺牲在辽东。

还有为了对付蛮族,国内征收了不可计数的物资,百姓深受其苦,如果真要是放弃奴儿干司和那些土地。

那这些年消耗的物资,军户的牺牲,百姓的困苦,岂不是看上去荒谬至极。

“除非蛮族让出所有的故地,才能接受和蛮族的和谈。”

贾雨村以听闻京城谣言,上奏疏询问朝廷是否有此事,并郑重的告诫朝廷。

这道奏疏,完全是不可能的。

蛮族放弃大周故地,难道重新缩回原来的赫图阿拉城吗,其余不提,只这一地,如何养活征服的这么多人口。

不光是辽东都司,山东,金陵各地,甚至广东的官员,都开始上疏,辩论此事。

短短月余,就形成了一股风潮。

而陆仲恒,慢吞吞的才到山海关,就被朝廷紧紧召了回去,先等此事商议妥。

民心难违。

哪怕是门生故旧遍布朝纲的刘一儒,也不敢出面承担此事,何况是促成此事,担上奸臣之名。

面对京城百姓群情激奋,朝廷终于清楚的发文,此事乃无稽之谈,纯属谣言。

忠顺王在辽西和蛮族使者见了数次,争吵与详谈,做出了众多的努力,终于谈妥一些细致的方面。

例如共同钳制金江镇,蛮族如何归顺大周,如何控制互市的规模等等。

更有大周拉拢和分裂金江镇,压制和收服金江军,万一逼的平辽侯造反,蛮族又如何出军协助大周等。

忠顺王所有的谋划,结果等来了一场空。

因为传言的事主就有忠顺王,甚至有御史弹劾忠顺王,认为他卖国求荣。

徒耗无数钱粮,新复数万辽西军,不思光复旧土,却要和蛮族划疆而治。

上对不起天恩,下对不庶民,如此辜负圣人,当废黜此人。

刘一儒都不敢抗衡民意,何况忠顺王。

只能悄悄的,强硬的逼迫蛮族使者离去,不让人发现。

“此事必定是出自平辽侯之手。”

虽然没有证据,忠顺王却还是料定了谁破坏了他的计划。

他的幕僚同样如此认为。

首先此事到如此的境地,获利最大的就是金江镇。

其次,如此迅猛的把消息传开,实力非同一般,而平辽侯在国内的关系深厚,又能办成此事。

“平辽侯心怀叵测啊。”

图门算是亲眼见识了平辽侯,在国内的关系网,令人咋舌。

听到忠顺王的不满,图门点了点头。

“此人必定是大周之祸。”

忠顺王皱眉。

去年。

平辽侯无法保证打败蛮族,所以拉拢蒙古,请调国内援军,促成了多方的联军,才击败了蛮族。

这倒是提醒了忠顺王。

辽西军力不如金江军,但是辽西有一处便利,更靠近草原,同时又能掌握互市之利。

既然无法和蛮族结盟,但是辽西军可以和蒙古部落结盟。

他和皇台吉想到了一起。

准备了月余的计划,功亏一篑,皇台吉立刻派了使者,出使科尔沁各部,乃至东部蒙古各部。

先不提皇台吉。

在辽西走廊的长城外,有众多的草原小部落。

草原上,无法聚集太多的人口,必须散落成沙,哪怕是一个数百人的小部落,也需要广大的草原。

牛羊马都要吃草,牲畜的嘴中,把草原上的草连根嚼起,露出黄色的土地。

随着草原部落的繁衍,乃至多次聚集大军,驱赶的不可计数的羊群,已经啃食光了多片草原。

因为啃食过甚,破坏了循环。

越来越多的荒漠开始形成,更加减少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地。

蒙古的部落,生活越发的困顿,各种生活资料,都需要从大周获取,因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