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4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臣认为当派熟兵事,甘愿承担抗蛮大任的鼎力之才干,立刻动身去辽东组织大局。”

太上皇默默的瞅了眼忠顺亲王,随后又闭上了眼睛。

听太监说,皇帝身边的太监很活跃,出了好几趟宫门,看来是要今日发难了。

事已至此,他也懒得纠缠,到底要看看皇帝今日要唱什么戏出来。

“你可有人选?”

皇上开口问道。

“臣建议保龄侯史鼐。”

“臣附议。”

“虽说举贤避亲,但是如今国事危急,臣也支持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同样站出队列,大义凛然的说道。

恭顺朝,勋贵多以忠顺二字赐名。

例如忠顺亲王,忠靖侯史鼎,都是出自皇帝之手,这些都是彻底投靠了皇上的人。

虽然太上皇如今威严扫地,但是毕竟朝中老臣还在,皇上就是想要提拔自己人,也不能做的太过分。

所以保龄侯史鼐,反而是最合适的人物。

他虽然处于中立,但是他的弟弟却是保皇党,属于可拉拢的对象,太上皇也不会反感,这是忠顺亲王的建议。

没有听到身后的动静,皇上暗自松了口气,平静道,“既然如此,诸卿可有不同意见?”

太上皇不说话,就没有人反对。

于是保龄侯史鼐,顺利的成为了新的辽东经略。

下了朝各臣散去,唯独留下的史鼐,在平台得到太上皇,皇上单独召对,等回到了家中,见到史鼎露出埋怨。

“这件事你不该推荐我去。”

“你怕辽东局势无法收拾?”史鼎一脸的疑问。

“辽东局势还不至于让我害怕,最多把军民撤回山海关,凭着地势,任他蛮族多强,也能让他碰个头破血流。”

“那你”

“唉。”

史鼐叹了口气。

“今日你们趁着形势,逼着太上皇让步,由我去经略辽东,等过一年半载,太上皇缓过劲来,先要对付的就是我。”

“何至于此。”

史鼎不以为意。

大哥又不是保皇党,太上皇要收拾的人,他还排不上号。

史鼐见史鼎不信,而且事情已经没有了悔转的余地,也不再解释原委。

让人去收拾好了行装,领着仆人离开京城前,有人从山西大同快马加鞭送来一封信。

写信的人,正是在大同的王子腾。

“竟然还有这个安排?”

史鼐大奇。

按照贾敬的计划,他们史家逐渐脱离四大家,已经很少主动与其余三家联系。

所以得知贾府在辽东还有一枚闲旗,颇为震惊。

烧掉了信筏,史鼐不禁感叹,多年不见贾敬,对方还是老当益壮,后手可真不少。

在山东见了各官员,熟悉兵事的官员推荐驻地广宁,史鼐当然知道驻守广宁的好处。

此地地势险要,又有各军卫所拱卫,当初大周立国初,就是以此地开始经略辽东的。

到了广宁锦州,史鼐召见各卫留守的主官,同时指名要见东海营备御。

第五十九章 说服

史鼐很矛盾。

他知道自己新上任,要团结同僚,特别是辽东节度使李达祖,只有两人同心协力,才能稳定局势。

但是人的想法却是不同的,李达祖一味主张进攻蛮族,在史鼐看来,就是轻视大敌,好漫语。

蛮族驻兵河东以防范北镇,广宁周军,又分兵攻略辽左诸卫城。

因为辽阳的快速陷落,辽东都司的消失,整个辽左的制度土崩瓦解,无法应对蛮族的攻势。

在屠杀了几个屯卫之后,大大小小的城堡村寨望风而降。这等形势下,却仍然有人在抵抗。

李达祖收到这些地方突围出来的救援信,认为民心可用,认为不能辜负这些义民。

史鼐劝说无效,当即叫停了辽东节度使的行为,命令各地继续严守,等待后续从登,来,津门各处调来的援兵。

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史鼐虽然有王子腾的书信,知道贾敬也支持此人的计划。

但是他无法轻易表态支持,因为他才刚刚严令各处死守。

唐清安不知道史鼐在犹豫什么,在原来的历史上,大明朝廷知兵的官员,就建议朝廷派遣援兵支援,乃是道义所在。

同样有人看到蛮族的弱点,建议当习兵船,据岛浮洋,朔鸭绿以指黄江,进足窥敌,次亦牵制,以邀反顾,翼不得前。

却唯有毛龙一马当先的请命,才得以成行。

不过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过去了小半年时间,各地的义民大部已被扑灭。

“经略大人,属下的策略可以不妥之处?”唐清安好奇的看向史鼐。

此人兵事上的能力并不突出。

按照红楼原,此人第一次外放,无功而返回到京城,后来开始第二次外放。

能数次不倒,都是他的兄弟史鼎的功劳。

结合现在的实事,此人现在是第一次外放,结果无功而返,那就说明这个时空里,广宁一样没有保住。

“你和节度使的战略倒颇为相符合,都主张进攻。”

史鼐语气温和。

不是因为此子的背景,而是面前人的态度。

出海山关以来,唯独此子浑身上下具有信心,不同于旁人,谈蛮色变。

辽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蛮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言论,传的沸沸扬扬。

“经略大人误会了,我并不赞成节度使反攻的想法,反而认为经略大人主张防守才是正理。”

“那为何?”

“我计划的攻,是以攻代守。”

唐清安结合记忆,斩钉截铁的继续说道:“蛮族野心勃勃,绝对不满只满足于辽左,成兵河东就是证明,说明对方正积蓄力量。”

“大人,如今军心不稳,若只是枯等蛮族大举进攻,则北镇危,北镇危则广宁危”

“而辽左辽阔,前番我方处处防守,处处落于下风,被蛮族寻得机会逐一击破。

如今换了形势,蛮族若要大举进攻北镇,则后方无人,我领一偏师袭扰他的后方,他则必救,救则分兵,分兵则北镇安,北镇安则广宁安。”

史鼐听完了此子谋略中的细节,才恍然大悟,难怪贾敬都赞成此子的计划。

但是他仍然不想放手。

史鼐是个普通人,看不透未来,现在的情况是,他手中没兵,从后方调集援兵还需要时间。

如今东海营虽然只有五百人,却是营兵,是目前的辽西中,不小的力量了。

他想要全力稳固河西,不让蛮族过河。

此子的计划虽然是好,但谁晓得成效如何呢?不能上岸,光靠这海上,又能如何伤害蛮族。

几百人上了岸,又能对蛮族造成多大的威胁?

史鼐不想冒险去赌。

唐清安久等不到回复,内心的主意已经坚定起来,不管史鼐支不支持自己,他都要逆流而上的。

船,兵自己都有,就算史鼐怪罪,也自有贾府帮忙遮掩。

如果贾府连这点都做不到,自己就要考虑转投忠顺亲王了,作为保皇派的核心人物,忠顺亲王的势力目前并不大。

只能在太上皇看不见的地方,捡一些三瓜两枣。

不过这需要浪费不少的时间,自己缺的就是时间,所以唐清安并不想出此下策。

“你想出海是好的,但是我却没有将兵支援给你,你还想要坚持吗?”

史鼐想要打消此人的想法。

“大人只需要允许我自行募兵,我可以只领东海营,不要援兵。”

“粮饷也给不了你太多。”

“粮饷关乎士气,否则无法保证军心,目前可以拖欠一些,但是请大人一定要随后补足。”

见此人态度坚定,史鼐叹了口气。

“既然如此,你就去吧。”

“大人请放心,我可以下军令状,以我人头担保,一定做到牵制蛮族,不让对方做到全力进攻北镇。”

“你还想要什么支援?”

“属下还想要沙船,并且要有船夫。”

“要多少?”

“多多益善。”

史鼐想了下山东的形势,随后说道,“二十艘可够?”

“我要沙船,不要漕船。”

唐清安连忙解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