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415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事情虽然多,但是谢司马还是要保重身体的,我跟你安排一个副手吧。”

谢友成愣了愣,很快恢复了镇定。

“如此甚好,正因为事情太多而烦恼,担忧延误公事。”

提了一嘴之后,唐清安就略过了此事,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谢友成心中有芥蒂。

“军司要开始着手,整理一份最新的名单,包括年纪,参军年限,家中人口等等。

尽快提供给冯胜之,以方便他们推算,如何分配才能保证明年分田之事顺利落实。”

分田是大事。

万万不敢马虎。

谢友成走不开,想着倒是徐辉来盯着此事较为合适,不过随即又压下了这个想法。

“我亲自盯着这件事,让徐辉帮我盯着军事的事。”

唐清安摇了摇手。

“让徐辉和冯胜之对接此事吧。”

他知道谢友成心中的顾虑,所以谢友成才有刚才的说法,但是唐清安还是信任谢友成的。

而且战事未定,军司还离不开谢友成。

分田之事也的确马虎不得。

虽然前番军司就有提供过名册,但是冯胜之要一份最新的,做最后的确认。

既要保证金江镇的税赋,又要保证不影响民生,还要做到士兵满意,方方面面都要顾虑。

此事需要精打细算,因此提前推算。

这件事太重要了,唐清安才要亲自来告知谢友成,以此示之重中之重。

离开了军司,回去大帐,唐清安沉思。

接下来就是海州了。

以目前的局面,海州不过是蛮族的困兽犹斗罢了。

面临数十万联军的围困,蛮族是保不住此城的,他们自己也知道,做出的战略,唐清安也看的清楚。

无非是空间换取时间的理论。

很厉害。

阳谋无解。

只能以实力碾压过去。

海州打下来,忠顺王的态度会有多坚定,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金江镇吗?

如果忠顺王不放手海州,那么联军还能继不继下去,攻打海州后的鞍山,辽阳等大城。

随着蛮族的退步,威胁的减少,人心不一的危害越来越凸显。

如果数十万联军,齐心协力的话,如何可能让蛮军有撤军的机会,早就彻底断绝了蛮军的生机。

前番都不齐心,现在会越来越不齐心,甚至发生新的变化。

例如见到蛮族势弱,蒙古又改变了态度。

这么多复杂的形势,需要唐清安仔细思考,未来金江镇的道路,以及采用何种的外交手段。

用军队消除一切变数,走上以战养战的道路,唐清安思来想去,否决了此事。

他的思想高度,这个时空的人,哪怕是林如海这等学问高深的人,也是跟不上的。

所以关于金江镇对外的策略,他无法跟人沟通。

真正的超级大国,都不会采取以战养战的道路,这是条捷径,但不是正道。

只有正道,才能让一个国家,走上真正的不败之地。

蒙古,蛮族,朝鲜都是接受大周册封的,是一体的,不应该消耗过多。

唯独其中的野心家,才是导致蒙古百姓,蛮族百姓,大周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的根源。

所以唐清安真正的敌人,是这些势力中的野心家。

为了自己的野心,而不顾百姓想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想法,破坏和平,发动战争的罪恶份子。

消灭了这些为害百姓的野心家,蒙古,蛮族,朝鲜,和大周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

以此走上开拓民族空间的正确道路。

因此。

如果金江军付出代价猛攻海州,到了最后忠顺王却要强夺海州,不顾金江军的付出,那么自己该怎么办呢?

攻打忠顺王是下策。

因为忠顺王代表大周朝廷,大周朝廷和大周百姓捆绑过深,所以不宜轻动。

对于大周,唐清安目前没有考虑军事的手段,因为用军事手段对付大周,最后对付的实乃大周百姓。

所以他放弃了,而是仔细思考政治手段。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需要更加了解国内的形势,他在等一个人,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知道的消息的人。

陕西。

一向认为自己朋友多多的柳湘莲,在这个乱无可乱的地方,竟然都感到自己呆不住了。

正好得知将军召他,他又一次从国内回到了金州。

这一回离开陕西。

他预感到自己在陕西的时间不多了。

从登莱到金州,再从金州到营口,然后从营口到塔山铺,柳湘莲一路奔波,直接见到了唐清安。

“陕西民乱已经治无可治,边军,逃军纷纷加入义军,朝廷的卫所军已经崩溃。

唯独属于朝廷的力量,只有地方上乡绅自建的民团乡团。

驿站已经失去了作用,朝廷联系不到州府,地方官府的公文无法离开城门。

各地都成为了孤地,消息闭塞,与外界隔绝,官员无法应对,坐以待毙。”

柳湘莲肯定道。

“那么朝廷没有办法了吗?”

唐清安问道。

“朝廷已经让陕西官员自行募兵,而且我认为朝廷大概会动用在辽东作战的国内军,甚至辽西军。”

柳湘莲的身份高,在京城也有他的勋贵朋友,消息来源很广,有时候甚至不弱于金江镇。

“你亲自回京城,帮我确认此事。”

柳湘莲急匆匆的被招来,又急匆匆的被派了出去,却没有丝毫的怨言。

越是如此,才越能代表他的重要性。

锦乡侯府绕过贾府接触金江镇,引起了贾府的不满,但是也彰显出,越来越多的人,看好金江镇。

柳湘莲信心十足。

他们倒不是认为金江镇能取代朝廷,而是朝廷如今的局面,金江镇尾大不掉,形成事实上的听调不听宣的割据,已经成为了定局。

第三百四十三章 分裂

代善领着两红旗回守海州,东胜堡,东昌堡,古城屯这一带的兵堡,加强了兵力。

忠顺王带领的辽西军,和蒙古联军,本来就战心不高。

辽西军才万余兵,蒙古部落联军却高达六七万骑手,主客实力颠倒,反而有求于对方。

蛮族在前方打了败仗,开始撤军,而他们骚扰后方,得知蛮族主力回撤,越发驻足起来。

甚至有蒙古部落担忧蛮族反攻,选择了撤退。

不光是蒙古部落如此,忠顺王考虑再三,竟然也选择了从牛庄驿退军三十里。

周军都撤了,其余的蒙古军更不会不好意思了,撤的比辽西军更远。

代善知道穆隆额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轮到自己,所以迅速的在海州一带,布置新的防线。

两红旗都是跟他多年的老人,虽然战事不利导致军心低落,但是他的军令,仍然畅通无阻。

海州城。

多年前,被金江军的前身金州军,成功偷袭过一次,导致父汗进攻北镇功败垂成。

代善领着自己四个能帮他打仗的儿子,岳讬,硕讬,萨哈廉,瓦克达。

父子五人巡视海州城的一段城墙。

城墙上替代的两红旗军兵,每一处守将,代善都熟悉,一起喝过无数回的酒,喝醉了后,双方就会称兄道弟。

一副醉态,没有尊卑上下。

岳讬,硕讬,萨哈廉,瓦克达四名兄弟,脸色自豪的跟在父亲的身后。

看着父亲拍打守将的肩膀,显示了父亲在军中的威信。

岳讬,硕讬两兄弟,是代善嫡福晋的儿子,萨哈廉,瓦克达则是代善继福晋的儿子。

还有其余的几名儿子,代善并没有带出来。

现场的四名儿子中,最小的瓦克达,都已经二十几岁,与金江镇的平辽侯,年龄稍微小一点。

平辽侯从军八年,自己最小的儿子,也跟着自己打仗六七年了。

想到此处,代善才猛然醒悟,平辽侯竟然如此的年轻。

因为对方的成就,往往导致忽略他的年龄,以致于突然想起后,才越发令人惊叹。

父汗用了一辈子,才打下如此基业,抱着遗憾而去世,平辽侯却只用了不到十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