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唐清安不愿意沾染这个麻烦,因为从中可见,皇上虽然从来没有表态,但是对已经死去多年的义忠亲王,心里仍然有根刺。

可见当年义忠亲王对现在的皇上,造成了多大的威胁。

但是他拒绝不了。

还得露出感激的笑脸,感谢贾珍的关照厚爱。

“你现在的官位太低了,等你立了功升了官,我回头为你去秦家提亲,提前告诉你,让你有个准备。”

贾珍一脸笑意。

他已经跟父亲说了,父亲虽然不满,最后叹息了一声,却没拒绝他的想法。

只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什么便宜外人了。

明明是个麻烦,父亲却竟然认为对贾府有好处,不禁感叹,父亲与世隔离太久了。

能拖就好。

唐清安对于自己妻子的选择,并不是秦可卿。

收下贾珍的“好意”,又和薛家告别,谈了些细节,一路赶去山东布政司。

兵其实很好招募,难的是钱粮补给,谁的兵饷充足,谁说话就硬气,如果能从辽饷中分一杯羹,自己的计划才能顺利的落地。

山东布政司驻地在济南府,唐清安一路奔波,灰尘土脸,到了济南城。

济南城是山东首府,人来人往颇为繁华,他一个小百户,没有一丝的存在感,和普通人无意。

到了山东布政司衙门,衙门口呈正方形,再往前走,马路上下分开,人声鼎沸。

衙门大门两旁有门房,有哨兵驻守。

唐清安递交了卫司开的公,进去后按照人的指点,找到了一处公房。

等了好久才有人出来收了他的公,见他只是个百户,面露诧异,不过没有说什么,又过了好一会,那人出来告诉他明天来等。

第二日一早继续来等,最后还是没见到,第三日再来,才终于被引进去。

“东海堡百户唐清安,拜见参政大人。”

唐清安跪在地上磕头。

“起来吧。”

唐清安规规矩矩的起身,垂手竖立一旁。

“辽东最近是什么形势?”

参政是从三品的官,地方的大员,和唐清安身份上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在参政眼中,百户和白身无异。如果不是对方持有贾府的名帖,根本见不到他。

唐清安不清楚对方为什么会问自己,用他一个小小的百户来了解辽东的形势,不敢胡言乱语。

“属下地位低下,不然妄谈辽东形势。”

“你尽管说就是。”

苏观有邸报,公等信息来源,还有同僚们的分析,对于辽东知道的并不少。

但是他现在,想要从辽东底层中了解一番,看是否有不同的收获。

虽然对方这么说,唐清安还是回答的很谨慎。

“辽沉各地兵源日盛,兵戈源源不断的供应,上下用心,只要不出错,蛮族无法长驱直入。”

“会出什么错呢?”

虽然那百户说的含湖,但是苏观仍然听出了对方话中有话,直接问道。

“不习操练久已,且军中积弊深厚,对战场有畏惧之心,而蛮势甚锐,前番又有萨尔浒之胜的威势,士气如虹,以致我方能守不能战,而沉阳身后虽然巩固两处重堡为呼应,但是不比以前有抚顺城坚”

难为对方敢说实话,苏观点点头。

此人究心实事,言谈有略,算得上一名人才。

“我省的了,你回去吧,如今国家多事之秋,正是尔辈效力之时,切记用心办事,报效国家。”

唐清安大喜,知道事情无碍了。

回去辽东又是一番忙碌,在东海堡的日子屈指可数。

时间匆匆,一场细雨落下,转眼已到春日。

从山东出发,运往辽左的粮饷,不同于内地,还保留着海运的传统,更加省时省力。

山东发往辽左,从最近的登州府到辽左的金州卫,顺风顺水两三日就能到,而且沿途不少岛屿可以停靠,所以海道很平稳。

一名年轻人,靠着薛家的关系,登上一艘沙船,这艘船和旁的船目的地不一样,是运往东海堡的。

辽东都司在东海堡建立火药坊,已经开始往东海堡运送物资。

火药坊不只是生产火药,其余的铅子,通条等器物,也是需要供应的。

船老大指挥船出了海港,避开航道上的暗礁,前方就不在有什么危险。

这才松了口气,来到甲板透气,看到眼前的年轻人,上前打了一个招呼。

听说此人是东海堡新任备御的三弟。

第五十章 分派

东海堡离海岸五十余里。

新的火药坊设在码头不远处,码头也是新建,专为火药坊所搭建,方便各船供应物资。

船老大跑了几趟这条新航线,知道当地有个大能人。

武举第六,东海堡检验诸项皆忧,委以重任成为辽东镇备御,负责新设的营所。

百户担任备御,船老大服役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

“船老大,像你们这种船,要多少钱?多久能造一艘?”

年轻人第一次出海,没有发生船上伙计说的晕船难受,看到波澜无阔的大海,只感到新奇。

“咱这船价格可说不准。”

“难道还要保密?”年轻人好奇的问道。

船老大摇了摇手,解释道,“咱这船是官船,长八丈余,官价银子只要七十六两,但这只是用工价,像用料的各项花费,都是官府从各地征收的实物。

用工就要八九百工匠,且都是服工役,也不算成本,这么大的船,光用料就要用四百根大木,你想一想,如果花钱去买,需要多少?如果全部按照市价,咱脚下这艘船,五六百两银子打不住。”

“到也不便宜,那造一艘要多久呢?”

“桶作,索作这些小工种不算,只大的工种就有三十六道,船木要除水分,还要涂油暴晒年余,算下来要三年才可得。”

年轻人问的细致,船老大也愿意有人聊天,倒是在甲板上说了个把时辰。

从登州府到东海堡,比到金州卫多了一倍的路程,但是因为被辽东凸出来的地形包围,挡住了海风,所以海浪更加平稳。

第五日就到了东海堡。

老远就看得见码头,以及不远处的火药坊,到处都是简陋的工棚,一看就晓得是临时搭建的。

不多的几处砖房,应该就是公房和仓库。

船只靠岸后,先来的是公差们,船老大熟练的递上单据,都已经是熟人,而且这个码头只为军用,所以公差们很快就放行。

但是有个外人,说是东海营备御的弟弟,公差们不敢自作主张,上报了负责的官员。

此地有辽东都司管理,派了一名工科的官员,态度很客气,请年轻人暂留,派人去东海营询问真伪。

东海营是新搭建的营地,和此处一同修建,在东海堡和火药坊之间,只隔了十余里。

没有想到的是,只一炷香的时间,东海营的备御亲自骑马赶来了,身后还有一人。

唐清安穿着便服,身后跟着刘承敏,两人勒住马,辽东都司工科的检校迎了上去。

“哟,你怎么亲自来了,我要是知道和你关系这么亲,我就直接放他去了,你可别怪罪我,不知者无罪,哈哈。”

检校是从九品的官,唐清安是正六品的世袭武官,还越级担任备御。

检校知道此人的背景自己得罪不起,所以姿态很低。

“大家都是职责所在,哪里什么得罪不得罪的。”几人打了照面,检校没有拖延,直接带他们去见那名年轻人。

唐清安看着眼前这些作坊,内心很满意,虽然和自己不沾干系,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迟早会成为自己的助力。

自己从山东回来两个月,马不停蹄的参加武举,走关系打通情节,还和北镇那边的兄弟朋友商量计划云云,实在是太忙了。

“三弟。”

“大哥,二哥。”

三人分别后,第一次团聚,又激动又缅怀又感叹,年轻人眼睛都红了。

“大哥,二哥,你们都变得粗实了。”

“三弟,你也更高了。”刘承敏激动不已。

这几个月来,他真的很想三弟,在东海堡他都快憋死了。虽然那李胜虎人也不错,终归不是自家人,很多话并不能说。

“三弟,没想到你来的这么快。”

“大哥,你当时为何不叫上我”

年轻人一脸的激动,语无伦次的说道,“我收到大哥的书信,大哥既然召我,肯定是紧急的事,我立刻就动身了。”

唐清安捏了捏年轻人的胳膊,笑道,“来了就好。”

三弟来的正是时候,又正不是时候,因为他现在非常的忙,忙着挑选营兵。

自从辽东都司正式在东海堡设营兵,按月发粮饷,东海堡就成了香馍馍。

整个右屯卫的军户,没有不想到此处服役的。

离家近,不用去前线,还有月钱可以拿,这么好的差事,没有人不心动。

大周的备御是军职,没有品级,一般都是五品的千户,甚至从四品的掌印兼领。

旗下的士兵没有定制,例如京营,漕兵等等,参考把总都是十个哨官,五百人,有的地方只有两百人。

东海堡要防卫火药坊,还要负责沿途护送,因此足额五百人,例比前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