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68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万历时期明军入朝抗倭,当时的总兵李如松当众说,平壤大捷所用的战法,乃戚将军之法也。

清朝咸丰时期,曾国藩的募兵制度,挑选士兵的标准,编制体制,训练思想,军队纪律,作战战术无一不是戚继光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信中说,“闻足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

包括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他营中案头上,摆放的就是戚帅的兵书。

国内是如此,国外同样如此。

朝鲜国主下令到上朝,购买戚帅的兵书,按照其兵书,募民为兵,教以戚氏三手练技之法,置把总,哨官,实如戚制。

日本宽政九年,十年,连续翻刻戚帅的兵法,称呼戚帅为戚子。

在日本,戚帅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样的子。

“戚子之书节制精明,号令严谨,实兵家之规则,行军之律令及今时。

损益此书,变通其事,而兴练兵讲武之要法,振护国保民之伟略而于圣贤虑亡之戒思过半。”

乃至于弘化元年至久三年,戚帅的兵书又重新翻印。

太平时节就逐渐消失,而每当政局不稳,民情慌乱时,关于戚帅的兵书就大为流行,都在借鉴训练军士。

几个世纪的中国,朝鲜,日本都是如此。

戚继光的兵书,就是一部伟大的军事操典,和国内以往的兵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唐清安当初向贾府自荐,信心十足,敲门砖他是有的。

至于贾珍能不能识货,那就是看运气了。

首先贾珍在红楼原中,就是组织过勋贵子弟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贾珍身后的贾敬。

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达到目的。

贾府达不到目的,唐清安就会考虑王子腾,王府处也达不到目的,就会放弃勋贵的力量,直接跟随舅舅回辽东。

以舅舅的关系,成为一名低级军官。

然后想办法投靠忠顺王。

那时候的忠顺王,可没人会主动投靠,哪怕自己只是一名小军官,也不会彻底拒绝。

不定因为自己主动投靠,成为忠顺王千金买马骨的对象。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学习毛龙,自产自救,在朝鲜建立东江镇,不过道路要更加的艰辛。

如今国内总兵吴宏战死,王纯被俘,不知是投降了还是英勇就义。

逃回来的还有王凤,常栋。

浙江兵报仇心切,愿意听从金江镇的整编,也有群龙无首,无法抗衡的原因。

金陵兵同样如此。

王凤只有一千兵,常栋只有一千五百兵,也无力抗衡金江镇。

且知道金江军的厉害,不敢违背平辽侯,也服从了军司的安排,没有向朝廷弹劾平辽侯。

如果王凤和常栋不愿意,唐清安还真不好硬来。

因此他特意招来王凤和常栋。

“明年和蛮族大战,你们二部兵力不够,无法独立成军,因此要整编,希望二位知晓大义,一心为公。”

“平辽侯所命,我等愿意遵守。”

两人很乖巧。

原本国内的援军,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军的意思,更有制衡牵制金江军的暗中的意味。

如今以他们两人残存的实力,根本做不到牵制金江军,还不如乖乖的听话。

在锦州的失败,对两人也是很大的打击。

“如此甚好,我不会亏待二位。”

有了平辽侯的承诺,两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顾虑。

因此军司立刻整编了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营,并从各军抽调了军校生出身的中低级武官,充入了这三营。

所以现在的金江军,为战事准备的有四十三营。

不光金江镇各地都动了起来,大周国内也是如此。

登来码头草料,粮资已经高达上百万石,其余物资兵甲不可计数,并征集了众多的船只,用以运送金州。

山东的苏观,登来巡抚韩昊。

两名亲近金江镇的官员,对于物资的运送,极为的配合。

加上贾雨村,三人形成了一个三角,三方配合娴熟。

“再于登来,发粮二十万,豆十万,布三万解往金州,以支应金州调兵前线。”

“金州各军练兵完毕,即已准备开往前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理应充足各库,以备战事。”

巡抚贾雨村的奏疏,核粮道官张云承的奏疏,先后抵达朝廷。

“金江军,原国内兵,合计四十三营,近十三万兵,已整装待发,只等朝廷粮资。

另请登来大营的各兵,先至者先调入金州,以磨练双方之默契。”

平辽侯的奏疏,也已送达朝廷。

国内征调了五千广东水师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广西兵七千,云贵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东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两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广兵五千。

合计五万两千兵。

登来的大营,目前只有山东,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余还在路上。

军队征调了,可是朝廷竟然选择不出统兵大将。

老派的勋贵,例如神武将军这等有领军经验的,因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都降职发配到了边缘地区,导致京城的勋贵,皆不堪大任。

勋贵不能用,那就要用臣。

可是同样因为太上皇的原因,原来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经去职。

新提拔起来的官员,要资历没有资历,要经验也没有经验。

偌大的京城,一时间竟然找不到人才。

刘一儒如今大权在握,满朝门生故旧,看上了这个职位,提议了自己的门生吴华。

皇帝还在犹豫,却受到不少稳重人的反对。

此人没有处理过军务,如何能负责这等军务大事。

而唐清安闻知后,也坚定的上疏反对。

“军国大事,乃国家之安危,如何能轻率而出,必选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国策。”

刘一儒此人敌视勋贵,他的门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果导致两军不合,唐清安就要考虑,是否还要坚持原来的军事计划。

他愿意为国平辽,代价却不是金江镇大败。

在宁远的忠顺王请命。

忠顺王有能力,有资历,他出任总督,虽然会导致金江镇获得的利益最小。

可是为了胜利,唐清安愿意支持忠顺王。

可奇怪的是,皇帝却没有同意,而是下诏忠顺王,编练锦州军,牵制北镇。

皇帝的亲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机妙,不过他没有为忠顺王说话,而是推荐了他的大哥。

史鼐。

史鼐是勋贵中,难得的担任重要职位,却没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且皇帝深信史鼎。

没有掌权之前,史鼎就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帝,为皇帝出谋划策,立下了大功。

加上史鼎常夸耀史鼐,对于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毕竟史鼐没有被罢职前,在锦州做的也不错。

最后因为刘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刘一儒的建议,召回了此人归京。

刘一儒原本的门生魏毅,担任辽东经略,导致锦州大败,这一回又提议他的门生,也是皇帝犹豫,最后没有认同的原因。

最后思来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议。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红楼原中一样,第二次外放。

第三百零八章 出战

金江镇节度府,管军民两政,军政如今紧锣密鼓的行动,牵扯了唐清安大部分的精力。

但是民政也不能放下。

“战事未雨绸缪,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

抽空见了冯胜之,顾应时,唐清安慎重的交代,关于今年年初的屯田,以及播种事宜。

民政发展的好,唐清安就不怕今年的战事遇挫。

军队稳打稳扎,哪怕打不赢,也不至于大败。

而他背后有数百万辽民的支撑,不同于历史上的东北大帅入关。

战事上一次的失败,则万事皆空,军心低落,导致他灰熘熘的退回东北。

对于攻打蛮族。

金江镇民心旺盛。

哪怕今年战败,明年再战,明年战败,后年再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