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37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历史上的大帆船贸易,最高峰时期的年份,一年也才三百万两银子的商贸,不是税银。

所以只能趁这两年,大周还有口气。

靠着双方不多的信任,以攻灭蛮族的理由,能从大周挤出所需要的物资。

以及大周国内的援兵,破船还有三千钉,总还是有能打的军队。

例如浙江兵,例如川兵,例如山西毛葫芦兵等等。

朝鲜的民生也越来越艰难,国力同样在下滑。

继续等下去。

金江镇并得不到优势。

“民乱。”

谢友成听完将军的担忧,认为民乱会拖垮大明,他不知道该不该信,不过将军如此认为。

那么他就理解了,为何将军生出了,明年就要和蛮族决战的想法。

“蛮族的存在,有些拖累我了。”

唐清安说了一句谢友成没弄明白的话,将军也没有向他详细的解释。

蛮族的存在,导致唐清安什么事都无法做。

空有十万大军,只能耗在辽东。

不解决身侧的蛮族,唐清安一兵都不敢派出海外。

谢友成是军司的头脑,所以他必须明白明年的计划,以调整军司的规划。

朝鲜国。

陶杰和刘兴祚,来自金州的快船,停留在了汉江上,两人查阅了来人递来的公函,皆一头雾水。

两人一一武留守朝鲜,怎么会临时让两人都回国呢。

问了来人,那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说是军司的要求,让两人回去叙职。

这就越发搞不懂了。

军司对于刘兴祚的要求,还算说得过去,自己又不归军司管,如何让自己回去叙职呢。

陶杰比较谨慎,翻来覆去的询问那人,那人最后推诿不过。

“听说好像是将军的要求,到底什么情况我真不知道。”

见到那人这般为难,陶杰想了想,还是同意了和刘兴祚归国。

二人回到金州不久,即得到将军派人来唤的召见。

不光是他们,连去各地巡视,为秋收做准备的冯胜之,顾应时等人都招了回来。

金江镇节度府。

官谢友成,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朱,顾道初,贾鉴,陶鏴,陶杰。

武官刘承敏,武震孟,朱秀,彭大海,李伯升,陈凯武,刘兴祚。

这般高规格,众人明白肯定是有大事要商议。

“明年六月进攻蛮族。”

绝密的会议,门外驻守的亲卫,都散开很远。

虽然有所准备,可是听到将军所言,众人内心都感受到了压力。

他们倒不是惧怕蛮族,不过是认为,明年就要攻打蛮族,是否有些吃力。

谢友成作为军司司马,开始为众人讲解未来几年可能的形势。

最后告知众人。

明年乃至后年,才是最有利的时间,不然越往后,金江镇反而可能会力有未逮。

众人对国内情况不熟,听到谢友成的告知,大多人都感到不敢信。

大周如何会这般不堪,被民乱拖入沉渊。

“不管大周如何,但是以咱们目前的形势,明年两年,的确是最合适的时候。

因为大周会开始打压我们,不如趁现在,如军司所言,以平蛮的理由,让大周暂时支持我们。”

顾应时想到的另外一方面,众人觉得这个理由倒成立。

“朝鲜的三部义军,还有驻镇江的五千兵,有些战斗力,其余的卫所军不堪使用。

但是明年朝鲜还是要派出五万军,与金江军合军。

此事交给陶杰,刘兴祚,去和朝鲜国主,以及两班贵族协商,解决了蛮族。

不论是金江镇还是朝鲜,都能缓口气,恢复民生。”

听到五万这个数字,陶杰和刘兴祚互相看了看,皆不敢应承。

朝鲜虽然有三百余万民,但是民生困顿,如何能抽出五万兵呢,将军的要求,太过让人为难了。

“朝鲜必须出军,此事绝对不能光金江镇做出牺牲。”

将军在这些事情上,向来斤斤计较,必定锱铢必较,十足的小家子气。

习惯了上国做派的人,这些年来,也习惯了将军如此。

“我会上疏朝廷,关于明年平蛮之事,不光请求调集物资,也请调国内精兵。

我想朝廷不会拒绝,反而乐于我金江镇的实力,消耗在蛮族身上。”

这件事的确不怎么难。

以将军在国内的关系和跟脚,敲一下边鼓,极大的可能办成。

倒是朝鲜的事不好办成。

“就怕朝廷方面消息保不了密,将军的奏疏刚到了朝廷,很快就被蛮族得知。”

有人担忧道。

“这么多军力聚集,还有众多的民夫粮草,就算朝廷能保密,蛮族也会提防的。”

“总之还是会有影响,蛮族少得知一天,我们就占了一天的便宜。”

众人围绕明年攻打蛮族的计划,开始商议了起来,你一言我一样,甚至开始了争论。

明明字面上的实力弱于蛮族,可却没见到谁的脸上有畏惧之色。

前番的担忧,只能说明众人做事慎重。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为君效忠

锦州方面的奏疏,报功锦州打退了蛮族的进攻,向朝廷讨要赏赐和抚恤。

朝廷的军队,终于打败了蛮族。

这些年来,属实是第一回。

收到锦州的功报,最高兴的就要属皇帝。

他才亲政不到一年,辽西方面就打退了蛮族,治武功,迈出了第一步。

心里即高兴,又犹豫。

魏毅可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人,该不该调走他呢。

随和皇帝的亲政,大肆贬逐原来的老臣,连原来内阁的璠皓,都已经称病不出门。

明眼人都知道眼前的局势,纷纷改换门庭。

不过有些人太过显眼,例如璠皓,作为太上皇一代,旗杆式的重臣,必当受到清算。

他的结局,就看皇帝心中的报复程度了。

陕西民乱,辽东军事,都因为朝廷如今复杂,人心慌乱的局面,受到了影响。

“魏毅此人,朕不放心,想要重新选一名能担负重任的辽东经略。”

听到皇帝的话,忠顺王认为不能轻动。

“魏毅担任辽东经略不到一年,如果又换人,那一年就换了三名辽东经略。

对于辽西极为不利,此事不必着急。”

忠顺王又一次反对了皇帝的主意。

皇帝看了眼自己的叔叔,没有再谈此事。

忠顺王离开皇宫时,太监夏守忠亲自追了上来,隐晦的劝戒了他几句。

看着夏守忠的离去的背影,忠顺王立在原地,良久长叹一声,显得极为落寞。

以他的精明,又如何看不出,自己的皇帝侄儿,对自己有些不耐烦了。

不过自己作为他的亲叔叔,不能看着他做错事吧。

皇帝终于还是按照忠顺王的意见,下发了旨意,夸赞了锦州方面,并要求内阁赶快制定出奖赏的章程。

结果没两日,金州方面的奏疏,报功平辽侯亲赴营口,逼退了蛮族撤军,也是向朝廷讨要赏赐和抚恤。

“这可是奇了怪了,蛮族到底是为了谁而退军呢。”

双方都在争功。

朝廷阁臣们习以为常,不以为意。

只是按照旧例,派了御史去辽西核查,至于金州,朝廷也派了人去,让山东布政司核查。

如果是以往,以魏毅的关系,是能解决此事的。

可是墙倒众人推。

朝堂上的官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坑位都有众多的眼睛在盯着,所以辽西事暴。

朝廷供给了无数的物资,修造的锦州防线,被蛮族破了,皆被毁推倒。

养了数年的锦州军,被蛮族大败,十不存一。

推荐阅读!